马洁 何金凤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新疆 库尔勒,841000)
慢性支气管炎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且患病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具调查,50 岁以上的人群,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几率已经高达15%,且这一数字还在上升[1]。该疾病在秋冬季节呈高发性,气温升高时病人病情会有所好转,进入缓解期。病人在缓解期的症状有所改善,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干预可更有效的促进病情好转,抓住这一关键时机尤为重要。我院针对处于缓解期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制定出了心理护理联合肺功能训练的特殊护理模式,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每组纳入了40 例患者,均为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症状表现和检查结果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观察组中患者的男女比为28:12,对照组男女比为30:10。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男女比例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慢性支气管炎症状的可控制性,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悲观情绪。以文字交流、播放视频、手口并用的方式向一些听力下降的老年患者介绍慢性支气管炎的健康知识。以亲切的慰问和耐心的工作态度为患者送去温暖。通过增加与患者沟通的频率,指导其健康生活、合理运动,帮助其建立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与一些悲观、抑郁,不愿主动沟通的患者进行一对一谈话,鼓励其与其他同龄患者交流,减少孤独感。
肺功能训练:(1)缩唇呼吸训练。闭口用鼻子用力吸气,张口缩唇,经口将气体缓慢呼出,尽量延长呼出的时间,增加口腔与气道中的压力,减少肺泡中残存的气体[2]。保持每日3次的练习,每次练习100 次,可有效增加氧气的摄入量以及肺泡的通气量,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增加潮气量,减少呼吸频率。(2)腹式呼吸训练。患者保持全身放松,将一只手放在腹部,另外一只手放在胸部,闭眼,用鼻子用力吸气,腹部挺起,保持5s 不动,再经口将气呼出,此时腹部收缩。呼吸过程中腹部不断挺起和收缩,胸部不起伏,用手感受。将每分钟呼吸控制在8 次左右,每日练习两次,每次20min。(3)运动。身体耐受度较强的患者进行上肢锻炼,根据个人身体素质酌情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可以进行上肢伸展运动、打太极等。(4)禁止患者吸烟、饮酒,避免处于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环境中,远离过敏物质[3]。
护理有效率评价标准:测定两组患者的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该指标较护理前相比,改善率提高大于25%为显效,改善率提高15-25%为有效,改善率低于15%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护理总有效率。患者负性情绪评价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达到50 分为焦虑/抑郁的标准,分数越高代表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
选择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 检验,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在P<0.05 的条件下,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的SAS、SD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观察组的SAS 平均评分(39.1±2.6)分,SDS 平均分(42.5±1.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0±2.2)分,以及(50.1±0.8)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患者长期伴有咳嗽、咳痰、喘息、感染等表现,严重者还会并发呼吸衰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机体功能下降,病症往往更重,会出现反复性感染,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久而久之不仅对治疗失去了希望,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变得焦虑、悲观。从患者的需求出发,目前正在积极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优化。
在坚持服用药物的同时,进行肺功能训练才能更好的改善症状。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十分简单,随时随地都能练习,坚持可增强肺功能,提升通气量,将肺内的残气排出,呼吸人员需指导患者练习的技巧,争取用腹式呼吸代替传统的呼吸法。心理护理不仅能改善护患关系,还能使患者重建治疗信心,改变悲观的治疗态度,更加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也是提升治疗效果的关键。落实心理护理时,护理人员的沟通态度、服务态度至关重要,需对护理语言进行优化,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需要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建立治疗信心。
综上,心理护理联合肺功能训练可改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症状,改变患者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