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致力于培养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教育教学整体质量与高职院校青少年的基本水准息息相关,需要结合当今新时代新形势的全新要求,在秉持积极开放发展及与时俱进核心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采取诸多得力措施进一步优化确立好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方向。本文在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优化调整措施,为全方位多角度强化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整体成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新时代背景 高等职业院校 发展方向
1.引言
现如今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发展所处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多变,来自各个领域的压力挑战不断增加。青少年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足动力及核心源泉,当前经济社会对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的要求呈现出丰富化态势,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丰富的学术性人才,应用实操型人才日益得到重视。这就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的要求。为了科学有效地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更好更快发展,需要在结合当前新时代新形势实际要求的基础上,回归高等职业院校初心使命,以目标结果为导向着眼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高效运行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从更高维度切入,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方向,找准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定位,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高职院校阶段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为我国各个行业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多维度高素质的可用之才,保证充足的发展活力及发展动力[1](10-11)。
2.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总体重视程度明显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具有相对比较长的诞生发展历史,值得正视的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一种尴尬的身份而存在,社会各个层面不仅未能给予高等职业院校足够的重视,反而经常将高等职业院校与失败及低差等画等号,与高等职业院校所接受容纳的生源相对较差有一定关系,而其生源之所以较差与普遍缺失人财物等多维度资源密不可分,也就是在无形之中出现了难以跳脱的恶性循环并持续強化。前期社会各个层面未能对高等职业院校给予积极关注的另一重核心原因在于,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缺乏知识丰富的学术型人才,对于学术型人才的重视确实对前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发挥出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转型发展逐渐进入深水期,坚持过去那种想当然的传统常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需要,特别需要从意识形态角度为高等职业院校正名,进一步优化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印象。
2.2理论实践有机融合程度不足
从理性角度来看,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行驶在相互平行的车道之中,各具特点,各有优势。高等职业院校本来应该为经济社会培养出高精尖型应用复合人才,现如今不得不陷入与普通高等院校直面竞争的不良境地。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核心属性特征上的差距,从本质上决定了在普适型人才培养的原始性劣势,遭受普通高等院校的降维打击实属必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职业院校未能真正实现好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有机融合,无形中弱化甚至放弃自身具备的独特宝贵优势。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普通高等院校培养普适型人才的方式完全不适应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强化结果目标导向意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尽量避免求全求多,真正理解认识小而精才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教育教学与市场需要的明显脱节只会进一步弱化高等职业院校及培养青少年在社会竞争中的积极地位[2](119-122)。
2.3存在不平衡不合理情况
我国地大物博且幅员辽阔,这种情况下导致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分层,发展不平衡及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比较普遍,若应对处置不当非常容易导致难以弥合的不良后果,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同样如此。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一方面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由于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非常容易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但处于高等职业院校的青少年毕业后踏入社会就会发现,其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学习成果很难找到用武之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与就业实际之间的错配,无论社会还是对青少年本人来说都是很不负责任的。另一方面即使具有同样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由于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化,很可能使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软硬件方面产生明显疏离,导致针对青少年的培养良莠不齐,可以说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及结构不合理的另一维度延伸。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当下经济社会热门行业领域的推崇,进一步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总体品质。
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的优化措施建议
3.1全方位多维度赋予关注重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任何工作事项来看,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相关具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切实可靠的意识形态作为积极支撑。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长期比较负面的口碑,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优化升级,首先需要解决好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社会各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高等职业院校给予积极关注重视。具体来讲,我国各级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好顶层设计及统筹规划的积极作用,尽快以战略发展眼光看待高等职业院校。深刻体悟到高等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宏伟蓝图中占据的关键地位。在此基础上考虑从人财物等诸多资源角度给予适当的倾斜扶持,鼓励引导各个行业领域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就业人才需求导向,让各个行业领域逐步领会并执行各级政府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指导观念。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营造和谐向上的干事创业总体氛围环境,在不知不觉及潜移默化当中帮助高等职业院校走出负面评论的怪圈,有效发挥出积极作用。
3.2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科学路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时代新形势整体宏观大背景之下,无论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传导越来越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执行有机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及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同样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更甚,主要是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原始教育教学初衷,就是要培养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可用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讲,高度的实操执行能力水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采取措施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科学路径。从实际执行操作层面来看,需要建立健全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界与业界的常态化沟通交流,使高等职业院校把握住业界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客观要求,可以将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加入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高等职业院校要考虑为青少年创造出更多的校内外模拟实践宝贵机会,帮助青少年尽快将所学所想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并根据具体实践效果促使自身持续发展进步。
3.3强化提升与时俱进核心水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诸多领域科学技术正处于快速更新进步的黄金时期,很多先进成熟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教育教学行业领域的影响很明显,这就要求高等专业院校进一步提升核心水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总体标准普遍提高,对于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持续进化,再加上高等专业院校具有高度贴合实际的特点,高等专业院校在实际推进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以现实需求为根本,通过实时跟踪追寻所涉及具体行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变化,针对性适应性地对高等专业院校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性调整,尽量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不良情况及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高等专业院校教育教学涉及的设施设备及方式方法上做到推陈出新,更多地采用多媒体先进成熟技术手段,将教育教学内容以更直观可视的模式展现在青少年面前,着力激发青少年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促使其尽快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理想蜕变。
3.4吸收借鉴全球范围先进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切实有效确保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效,需要在对国内外诸多先进成熟经验进行积极借鉴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可参考之处,综合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及实际情况,形成一整套务实可靠及切实好用的执行落地方式方法。还要考虑实际推进过程当中的监督指导,通过科学有效选择采用绩效考核等先进成熟管理技术手段,尽量避免出现束之高阁等不良情况。高等职业院校主张的职业教育教学并非中国首创,全世界各个国家在长期运行发展期间形成了一些比較值得参照的案例,可以考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跳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教学惯用的传统思维,以更长远化及全球化的思维眼光看待实际问题,通过对中国国情及西方经验的积极结合,逐步探索出最适合实际情况及现实需要的高等职业院校运行发展路径[3](30-31)。
4.结语
我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各个方面的意义非常重大。随着我国乃至全世界各个国家逐渐迈入转型发展平台阶段,教育教学行业领域的重要程度得以不断提高。其中以高等职业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能再以过去那种相对落后的眼光看待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高度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与当期经济社会运行的现实需要积极融合,逐步形成正向反馈螺旋上升机制体系,为我国应用型复合专业人才的持续培养输出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积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宏伟蓝图落到实处。本文在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全方位多维度赋予关注重视、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科学路径、强化提升与时俱进核心水准及吸收借鉴全球范围先进经验等相关优化调整措施建议,期望全方位多角度强化提升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殷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与解决路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5).
[2]周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方向探究[J].职教论坛,2019(02).
[3]苏日毕合,艾敏.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