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英雄,英雄是一个时代奋斗意志和拼搏勇气的生动证明,是一个民族生命张力和创造能力的突出体现,是一个国家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度的重要标志。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数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
1952年10日,志愿军第15军44师130团2营5连1班班长梅古文接到一个命令:带领全班去883.7高地的韩军阵地上抓一名“舌头”回来。
天黑以后,梅古文就带着全班11名战士出发了。他们经过商讨,决定摸到883.7高地西山脚,因为那里的地形条件最便于捕俘。
快要接近敌阵地了,梅古文再三叮嘱战士们要特别小心,尽量不要发出声响,以免惊动敌人。战士们将地上的干树枝、干树叶和枯草用手轻轻捺倒或挪开,再小心翼翼地向前匍匐前进。
偶尔传来的敌人咳嗽声、说话声已清晰可闻,战士们知道,敌人已经近在咫尺了。
梅古文又轻声提醒大家,前面就是敌人布设的地雷阵了,大家必须格外小心,稍有疏忽,就算没被敌人的地雷炸死,也会全部成为敌人的活靶子。
紧接着他说道:“大家待在原地先别动,等我的口令!”
随后梅古文把袖口挽起来,然后伸出双手小心地摸索着,直到把前进道路上的情况都摸清楚了,才小心地往前爬一步。
他爬出几米后,确认安全了,就回头冲战友们轻声发出命令,战士们则沿着班长探索出来的路线悄悄爬行。
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区区几百米的距离,他们却爬了好几个小时。好在这一路有惊无险,他们并未触响地雷,顺利接近了敌人的地堡。
这时候,敌人的哨兵丝毫没有察觉到阵地上有任何异常的动静,更没有料到有一队志愿军竟然已经来到他的眼皮底下。
然而意外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或许是在之前的几个小时里,战士龙建章心中的那根弦绷得太紧了,在他们到达地堡跟前时,他一个不留神,竟失脚将一根树枝踩断,发出一声很小的脆响。
若是在白天,如此轻微的响声谁也不会注意到,可到了夜间,在周围一片寂静的情况下,这个声音就显得有些突兀了。
韩军哨兵当即察觉到这声异响,他吃惊地喊了一声,便趴在地上,紧接着朝发出声音的方向甩过去一个手榴弹!
幸运的是,由于敌哨兵惊慌之下失去准头,手榴弹没有扔对地方,只是在志愿军战士们身后爆炸,并未导致人员伤亡。
梅古文本来已经盯上了这名韩军哨兵,准备把他当“舌头”抓回去,没想到龙建章打草惊蛇,不但让这只到了嘴边的鸭子飞走了,可能导致既定的抓“舌头”任务也要泡汤了。
然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根本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犹豫。梅古文当机立断:必须马上改变战斗任务!把抓“舌头”的行动目标,改为对敌人实施强攻!
就在做出这一决断的一瞬间,梅古文已经勇猛地扑向那名韩军哨兵,将其一枪击毙,同时大声命令战友们:“同志们跟我来,攻下地堡!”
梅古文的带领下,全班12名战士好似12只下山猛虎,端着12支冲锋枪,奋勇冲向韩军地堡。
敌人刚刚从梦中被手榴弹的爆炸声惊醒,正叫喊着纷纷从各自的掩蔽部里钻出来。他们还没弄明白是什么状况,很多人就已经成为志愿军战士的枪下之鬼。
梅古文见地堡外的敌人已经收拾干净了,强攻地堡则有难度,就让懂朝语的战士金吉光对里面喊话。
金吉光喊了好一阵的话,终于有一名高个子敌兵探出了头,用朝语连连嚷着“不要打枪”,然后高举双手走出了地堡。
谁知此人走出来没多远,竟突然从腰间摸出手枪,枪口对准了离他最近的战士邓文生。好在鄧文生警惕性非常高,猛地一闪身,顺手一掌拍掉了敌人的手枪,随后双方扭打在一起。
就在梅古文打算去帮忙时,却看到英勇的邓文生已将敌人压在身下,腾出一只手捡起地上的手枪,一枪将其击毙在泥坑里。
这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战士们见此情形不禁纷纷喝彩。
再过一会儿就要天亮了,而地堡内的韩军在那名高个子兵被打死后,仍在继续顽抗。
梅古文断定,敌人在拖延时间,他们的援兵随时有可能出现。如果继续拖延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既然抓“舌头”已无望,就尽可能多杀伤敌人吧。
想到这里,梅古文果断下令:“敌人不出来,就把咱们带来的爆破筒都送给他们当早餐吧!”
在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响起后,地堡被志愿军战士们一举摧毁,里面的敌人也全部被埋葬。梅古文随后带领全班安全撤了回去。
直到几天后结束了另一场战斗,志愿军部队才从俘虏的敌军官口中得知,这次梅古文班消灭的韩军来头可不小—他们是韩军的一名排长和十五名侦察员,其中的朴洙永和金东文更是被誉为韩军部队中的“王牌侦察员”。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伙不乏精英的韩军侦察兵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被志愿军一个班给全部干掉了。
虽然因行动中出现一个小小意外(龙建章踩断树枝),导致这次梅古文未能带领全班完成捕俘任务,但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们竟歪打正着,为我军除掉了一大祸害。
为了表彰1班在这次战斗中的特殊贡献,44师师部给他们荣记了集体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