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中华

2021-08-06 19:55马小颖
东方收藏 2021年7期
关键词:溯源内涵发展

摘要:福文化是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根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文以福文化为切入点,从其内涵、溯源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福文化的认识,厘清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福文化;内涵;溯源;发展

福文化是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植根于自身祈愿和相互祝颂中,囊括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幸福喜乐的向往。福文化意蕴深厚、内涵丰富,时至今日仍散发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随着华人群体散播到世界各地。笔者结合相关文物资料,从历史和自然双重角度对福文化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厘清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福文化的内涵

福文化是经过变异的选择性保留而生存下来的文化,它以文字、语言、习俗活动的形式不断模仿、复制,流传至今。《说文解字》中提到:“福,祐也。”《诗经·大雅·瞻卬》中有“何神不富”之句,此“富”即“福祐”之意,因此,最初古人所谓福是指获得神灵的赐福、保佑。

《礼记·祭统》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见,无所不顺即为福。时至今日,我们在祈祷时依然会说万事顺利等,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所祈望追求的。《释名》中曰:“福,富也。”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能够实现物质生活的满足便是莫大的幸福,家中富贵也是福的内涵之一。

《荀子·劝学》从对福与祸的关系角度进行阐释:“福莫长于无祸。”因此福的内涵也包括无祸,无祸就是大福,平安、健康就是福。《韩非子》中对福的理解为:“全寿富贵之谓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福”与“寿”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的幸福观念。福寿安康、福寿双全等,都是人们所认为的一种幸福。

《尚书·洪范》对福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概括的解释:“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也是最初的五福观念,而随着人们认识的加强,到后期五福又囊括了“福”“禄”“寿”“喜”“财”等新的含义。但无论如何,福文化都跳脱不出人类对物质和精神层面美好的希冀和追求。可以说福文化具有明显的泛化特征和极大的包容性,基本可以囊括所有的生活领域,只要是想追求的美好事物,都可以用福来表达。

二、福文化萌芽及溯源

福文化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当时,生活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无法建立客观的认识,对其产生了畏惧、崇拜以及想要将其征服的心理。于是,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远古先民逐渐产生了朦胧的趋福避祸的意识。他们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或者某种媒介与自然建立起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来表达自己对于好的事物、结果的祈盼,以求获得自然的庇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可以说就是早期人们求吉观念的一种表现。

在一些考古发掘出的早期器物上刻画的神秘图案、符号可能就代表了当时先民们的一种自然崇拜。鱼纹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性纹饰之一,陕西西安的半坡、姜寨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许多器物上都发现有鱼纹。蛙纹也是早期文化遗址中常出现的代表性纹饰,如甘肃天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上常有变形蛙纹的形象。鱼和蛙都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这正符合处于恶劣自然环境下的先民们祈盼人口繁衍兴旺的需求。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鸟(凤)日伴生”的原始图像是一个常见的图式。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牙雕,其上刻画的双鸟环绕太阳的纹饰就被认为是一种早期的阳鸟崇拜。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在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逐渐出现了文字。于是人们将早期的祈福观念给予形象化的表达,体现在文字上即是最初的甲骨文,为两部分组成,下面为双手的形象,上面是容器的形象。表示双手捧容器以敬苍天,祈祷苍天赐予好运气。后来又逐渐衍变为字,左边为“示”的象形,象征原始先民用于祭祀的祭台,表示人们双手捧着容器在祭台前面祭祀。“通俗地说,‘福的本义是祭祀时的供品,所谓福,成了作为祭鬼神的供品,这是福的最初含义和原生义。”

三、福文化发展及演变

(一)初步形成期

夏商周时期是福文化的初步形成期。伴随着趋吉观念的产生,早期的祈福意识出现,后又逐渐形成抽象的福观念,并最终发展成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尤其是《尚书·洪范》中阐释的“五福”概念,代表了系统的“五福”文化的产生。这一时期国家出现,王权意识加强,考古发掘的器物中多以象征王权的龙凤纹为主,同时还有许多自然元素演变的饕餮纹、蟠螭纹、鸟兽纹等,这些纹饰造型在前期依附于青铜器、玉器进行传播。同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确立并完备,这也势必会影响人们对于福的理解。《庄子·天地》中即有“华封人曰:请祝圣人,使圣人富,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子”的描述,“华封三祝”所表达的多福多寿多男子便是当时社会中的主流祈福价值。

(二)定型发展期

随著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秦汉时期福文化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加了四神纹、云纹等祥瑞图案并成为主流。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不断加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人们通过顺君、顺天来祈得幸福。其中,顺天就是要人按照自然界的阴阳寒暑的变化修仁义、施行德,这样才能得福。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仅靠儒家思想不能使处于灾难中的人们获得精神慰藉。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对儒学的地位发起了冲击,儒释道三教并行,表现福文化的题材则更加丰富,纹饰上增加了佛道题材的莲花、飞天以及得道成仙等元素。

(三)衍化发展期

隋唐时期,繁荣开放,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都焕发出新的活力。佛教广泛传播,科举制也确立并不断完善,成为寒门打破阶层的重要途径,步入仕途平步青云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以前所不敢想之“福”。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福文化的表达元素更趋多元化,牡丹、葡萄、宝相花等多种多样的花草元素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宋元时期,伴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瓦舍勾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宋词、元杂剧的兴起传播以及造纸术的成熟、印刷术的发展都为福文化的表达创造了新的形式和途径。年画行业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东京梦华录》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在宋代年画普遍被称为“纸画”,贴于家中用于祈福避祸,成为普通民众重要的祈福形式。

(四)全盛发展期

明清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福文化完全走向平民化,进入到全新的兴盛时期,并形成以“福、禄、寿、喜、财”为核心、更贴近百姓生活的五福文化。它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建筑、服饰、器皿等都成为福文化的载体,图案纹饰也包罗万象,称得上“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一时期,表达福文化的纹饰图案依然多从自然元素中衍化而来,常见的植物元素主要有桃子、葫芦、葡萄、牡丹、莲花、灵芝等,动物元素多见蝙蝠、大象、仙鹤、仙鹿、龙、凤等。福文化的表达不再是简单的图案呈现,而是通过谐音、象征、双关、借喻等多种方式表达,如五福捧寿、葫芦万代、瓜瓞绵绵、太平有象等。“五福”文化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阔地传承和发展。

纵观福文化的源起和发展,都與自然密不可分。它源于人与自然的抗争和融合,其后在历史与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又与自然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历史的变迁中,我们看到了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也体悟到福文化不仅仅是人们孜孜追求的长寿、富贵、安康,更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福文化所呈现的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马小颖,工作单位:河北博物院)

参考文献

1.郭卫平《文化进因的模因论对中华福文化的阐释》[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P132。

2.李志峰、陈嫚《中国福寿文化的当代诠释及启示》[J],《文化视域》,2020(03):P125。

3.刘瑞华《传统福文化的价值精神与现代意义》[J],《学术探索》,2016(04):P134。

4.刘玉堂、吴艳荣《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视域下凤凰崇拜的观念之源》[J],《社会科学动态》,2021(03):P8。

5.殷伟、程建强《图说福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6.殷伟、程建强《图说福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7.张亲霞《中国传统礼治视野下的福观念》[J],《殷都学刊》,2013(04):P109。

8.王晓彤《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的“五福”文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9:9。

猜你喜欢
溯源内涵发展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区域发展篇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箪瓢陋巷”典故研究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时务文体”溯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