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
为你读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回放,这首诗是这么来的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已经62岁了。这年春天,他奉诏进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在等候皇帝召见的日子里,陆游的心情十分复杂——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陆游明白自己以身报国、成就一番伟业的宏愿,实现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于是,他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着春雨淅淅沥沥一夜,想着明早小巷里一定会有人叫卖美丽的杏花。第二天放晴之后,他在窗前铺开一张小纸,从容地写着草书,细细地煮水、点茶、玩茶道……
一切似乎那么闲适。然而,一切又都那么的惆怅和无奈。世人都道借酒消愁愁更愁,孰知,借茶消愁亦可能如此。
温暖和余味,随岁月升华
中国人爱茶已经很多年。
早在西汉王褒的《僮约》里,就出现了关于茶的文字记载,如“武都买荼”“烹荼尽具”(荼是茶的早期写法)。而至少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起,中国就有了喝茶的风气,当时的茶是煮着吃的,既当药也作饮料。
唐朝时,人们开始迷上了茶。当时流行煮茶,先把茶饼碾碎,再过滤,然后一煮再煮,里面还会加橙皮、葱姜、盐等各种花式调料。
一晃到了宋朝,上至皇帝、有钱又有闲的读书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茶既热衷又推崇,甚至出现了流传至今的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自此正式盛行。人们不仅“开启”了“点茶”模式,还发明了手法繁复的“分茶”“斗茶”。
简单地说吧,点茶需要把碾碎的茶末,分别放到茶碗里,再稍微加一点沸水,调成糊状,然后把滚烫的水持续不断地倒进去,并以茶筅不断地搅拌,使茶、水融合——说起来简单,但是做到出神入化却很难,因为要仔细查看茶与水的比例,如何让茶、水融合以至于起泡沫(本诗中的“细乳”指的就是沏茶时水面上的白色小泡沫)。而泡沫的多少,像什么形状等等也都有讲究,因为分茶就是用水在泡沫上冲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字画来,如花鸟虫鱼、闲云流水等等,大致和现在的卡布奇诺咖啡差不多。在此基础上,又演化出了斗茶。斗茶对茶的要求则更多了……
元朝时期,喝茶开始简化,很多人直接用水冲茶末喝。明朝呢,文人們大多崇尚“天人合一”,回归自然,茶里面不再讲究添加各种香料,而是专注茶叶本身,因此,创造了泡散茶的风气,一路延续到今天。
啃松果时间——
在清代官场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在拜谒上司或长者时,仆人献上的盖碗茶只是一种形式,客人不能贸然端喝。否则,会被视为无礼。如果主人端起茶碗说:“请喝茶”,就意味着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端茶送客”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