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英,安建刚,于晓波,梁建秋,曾召琼,王 嘉,冯 军,张明荣,吴海英
(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南夏豆35(品系号南充95-5)是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于2008年利用南农95C-5作母本,南豆12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9—2010年在海南南繁加代进行混种混收,2011年收获优秀单株,2012年进入鉴定一组进行单株种植,2013年进入鉴定二组,2014—2015年进入夏大豆品比试验并进行繁殖,2016—2017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生产试验,2019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豆20190002。
南夏豆35平均生育期120.6天,较对照贡选1号早熟12.2天,属夏大豆中早熟品种,早熟性好。有限结荚习性,植株直立,株型收敛,叶椭圆形,紫花,棕毛,平均株高74.4厘米,主茎节数14.6个,株分枝数2.4个,单株有效荚数37.2个,株粒数61.5粒,荚粒数1.7粒,株粒重16.4克,成熟荚呈黄褐色,不裂荚,落叶性好,粒型椭圆,种皮黄色,子叶黄色,脐褐色,百粒重27.9克。
该品种经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抗性接种鉴定:中抗SC3、感SC7大豆花叶病毒生理小种。
经国家粮食局成都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籽粒粗蛋白含量46.0%,粗脂肪含量18.5%。
2016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试,平均产量1 952.40公斤/公顷,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15.3%;2017年夏大豆晚熟组续试,平均产量2 612.25公斤/公顷,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60.1%;2年平均产量2 282.85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37.3%,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见附表)。2年11个试点,9点增产,增产点率82.0%。
附表 南夏豆35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2018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组生产试验,6点平均产量2 462.25公斤/公顷,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24.6%,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见附表),增产点率100%。
适宜区内,6月中旬至6月下旬播种。
南夏豆35适宜净作,也适合套作。净作行距0.5米,窝距0.2米,每窝定2株,种植密度1.3万株/亩;“双三尺玉/豆”模式套作:小麦收后播2行大豆,行距0.4米,窝距0.2米,每窝定苗2株,种植密度0.6万株/亩;“双六尺玉/豆”模式套作:小麦收后播4行大豆,行距0.4米,窝距0.2米,每窝定苗2株,种植密度0.6万株/亩。
重施底肥,看苗酌施提苗肥,增施花荚肥。苗期注意防治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及蛴螬等病虫害,花荚期注意防治蚜虫、豆荚螟、红蜘蛛、斜纹叶娥及鼠害等,如遇高温天气应及时抗旱,以确保结荚鼓粒期水分的充足供给。
南夏豆35的成熟期在10月上旬至中旬,此时间段常遇秋绵雨天气,因此大豆一旦成熟应及时抢晴机收或人工收获,以确保豆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