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亲子课程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2021-08-06 12:24冯哲毓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早教婴幼儿亲子

冯哲毓,唐 超,易 鑫

(1.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2.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湖南长沙 410011)

一、问题提出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重视0 至3 岁婴幼儿教育”。2012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0-3 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启了0-3 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的探索。2019 年,国家专门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可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婴幼儿的教育。

亲子课程是婴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1]。研究表明,父母与婴幼儿直接参与的活动可能是促进婴幼儿发展的最优选择[2]。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国家针对婴幼儿设置了国家项目或课程[3]。我国的亲子教育课程还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并未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尤其在课堂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形式化突出[4]、师幼互动水平低[5]、对家长教育指导效果不佳[6]等,并未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目前对有效教学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从教师、学生、学校三大维度展开。具体而言,教师维度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素质修养、教学效能感、教学责任意识与工作投入等[7];学生维度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投入、配合与支持[8];学校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校的重视与支持[9]。由于教学本身是一个多维度、高度个性化的复杂过程[10],学界暂未就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形成定论。少数研究者提出课堂氛围亦影响到有效教学,例如,西方学者认为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习者参与课堂、配合教师[11],而受东亚文化影响的学者则认为有秩序、纪律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师清晰地讲授[12]。在婴幼儿亲子课程教学研究方面,更多聚焦于课程存在的问题,而对问题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很少提及。

综上所述,有必要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探讨影响婴幼儿亲子课程的因素,挖掘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亲子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引起相关人士对0-3岁婴幼儿亲子课程的重视,为国家今后出台早期教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采取目的抽样,选择某早教机构的1名校长、6 名教师和5 位家长,共12 人作为访谈对象。早教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从一年到八年不等,覆盖从新手教师到认证教师群体;5 名家长均有超过一年的婴幼儿亲子课程参与经历,对亲子课程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较深入的体验和认识,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信息表

(二)访谈提纲设计

根据卡斯蒂略-蒙托亚(Castillo-Montoya)[13]的“访谈提纲修订框架”进行过两轮修改,以确保访谈问题能够有效获得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答案,并确保用语措辞口语化,以减少被访谈者的紧张感。具体内容如下:(1)您认为什么样的课堂达到了有效教学的标准?(2)您觉得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3)您觉得这些因素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可以举例说明。(4)您运用了哪些方法确保亲子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三)数据收集

在研究对象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对被访者展开深度访谈。考虑环境安静、方便录音等因素,访谈地点由被访者确定。最终,9位被访谈者在早教机构内完成访谈,2 位教师在其家中完成访谈,1 位家长在咖啡厅完成访谈。每位被访者的访谈时间从15分钟到50分钟不等。根据访谈的录音及笔记,整理出访谈文字资料共4万余字,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数据编码。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三轮编码,形成概念并建立联系,最终构成影响因素模型。开放性编码(一级编码)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加以分解,解释文字描述的现象,并将现象初步概念化。主轴编码(二级编码),将初步概念化的概念合并与抽象,形成范畴。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不断发掘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并以“故事线”的方式将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形成简洁的框架模型。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始终忠于原始资料,识别核心概念,挖掘资料范畴,保持高度的理论敏感度。

三、婴幼儿亲子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对原始文字资料进行拆解与筛选,剔除与研究问题无关的语句后,逐句进行分析编码,初步概念化的过程。在该编码过程中,共形成了151 个初步概念。编码过程(部分)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式编码过程(部分)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将形成的范畴进行关联,找寻彼此之间的联系,在分组归纳基础上发展出主范畴。该阶段对开放性编码得到的教师沟通指导、课堂教学素养、教师个人特质、教师工作投入、家庭教养观念与行为、家庭参与度、幼儿情感体验、课堂氛围、班级稳定性、教师物理环境、管理层重视11个范畴进行研究,梳理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建立联结。通过主轴编码,本阶段共得到4 个主范畴:教师维度、家庭维度、班级与课堂维度、早教机构维度。详情见表3。

表3 主轴编码结果

(三)选择性编码

通过对前期研究数据的整理与再分析,笔者确定“影响婴幼儿亲子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为核心范畴,并将范畴与主范畴间的从属关系,范畴与范畴、主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并列、因果等逻辑关系加以验证。

围绕核心范畴,发现影响早教亲子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包括来自教师、家庭、班级与课堂以及早教机构四个维度的11 个范畴。教师维度包括课堂教学素养、教师沟通指导、教师工作投入、教师个人特质;家庭维度包括家长的家庭教养观念与行为、家庭参与度,幼儿情绪体验;早教机构维度包括教室物理环境与管理层的重视;教师、家庭、早教机构三大维度共同作用于班级与课堂维度,影响着班级稳定与课堂氛围,从而影响亲子课堂的有效教学,具体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早教机构亲子课程有效教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四)理论饱和度验证

本阶段将预留的1份访谈原始资料带入到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已有的范畴与主范畴能囊括该份原始资料中所有范畴,并未发现新概念。表明通过扎根理论得到的“婴幼儿亲子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各范畴发展完善,理论上达到了饱和。

四、讨论

(一)教师维度

教师是影响亲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素养、教师沟通指导、教师工作投入与教师个人特质四方面。前人研究普遍证实课堂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管理能力、专业知识储备、教学操作能力等[7-9],本研究将重点讨论教师沟通指导、工作投入与个人特质三大影响因素。在亲子课程中,教师的沟通指导既有针对家长的家庭育儿指导,也有针对婴幼儿的直接互动交流,比普通学校场域中教师沟通指导的内涵更为丰富。该影响因素在前人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例如,有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助于构建温暖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有效教学[14];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15],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本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沟通与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已被全体教师认可,但也有家长指出,教师的沟通指导不足以令人满意。这可能与早教机构教师普遍年轻化,多数并非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缺乏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认识,入职后经过短暂培训上岗,容易形成“套路”式的沟通方式有关。

教师工作投入是教师自愿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高工作投入的教师将教学作为自己事业的追求与获得快乐的源泉,能体验教学带来的幸福与成就感。本研究发现,工作投入不仅表现在提前备课、分析幼儿、坚持学习、专注于教学等行为方面,还体现在情感方面。例如有教师认为教学不应是“走环节”,而是“走心”地投入情感,也有家长期望老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习者。

教师的个人特质是制约有效教学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中的个人特质既包括心理上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也包括生理上的身体素质。从心理角度看,以往研究发现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16]构成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这些特质有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容易专注于课堂,学习效率更高。从生理角度看,本研究发现教师的身体素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有教师提及“体能不足”“嗓子不适”等不佳的身体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课程质量。婴幼儿亲子课程不仅采用讲授法教学,还强调动作示范,特别在婴幼儿体能发展课程中,需要教师做好教具的搬运与婴幼儿的运动保护。若无良好体能的支撑,课程难以顺利开展,甚至可能出现因运动保护不当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二)家庭维度

家庭成员作为亲子课堂的重要参与主体,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家庭教养观念与教养行为是家长所持有的儿童观、早教观以及在各种观念驱动下所采取的教养行为,该因素多次被教师提及。例如,有教师强调家长要有引导自己孩子的意识,要“鼓励幼儿参与课程”。家庭的教养观念与行为虽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但会间接影响亲子课堂教学。其次,家庭参与度也多次被提及。以往对学习者参与度的研究基于学校场域,发现学生的投入、配合与支持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17],教师只有在学生的配合、支持下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减少因学生不配合带来的低教学效能感,研究亦印证了此观点。不同的是,本研究强调家长与幼儿的共同参与,被访谈者认为家长需在课程中“全身心投入”“排除工作影响”,实现“亲子陪伴”,才能保证幼儿全身心参与活动,与教师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幼儿情绪体验也是值得被关注。被访谈者认为“孩子的笑脸就是这节课最好的标准”,但以往的研究并未将其作为影响因素单独提出。这可能由于前人研究多在义务教育或高等教育阶段,教师更加重视学习者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发展。亲子课程更加重视婴幼儿的情绪体验,加之早教课程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需在普通教学基础上迎合家长的需求,关注幼儿的体验感。

(三)班级与课堂维度

班级稳定性与课堂氛围均影响到亲子课程有效教学。班级稳定性指由固定家庭成员陪伴婴幼儿,在固定时间参与亲子课程,拥有固定的老师及同学。已有研究并未发现“班级稳定性”构成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这可能与班级授课制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成员的稳定有关。但在早教机构中,每个家庭仅有“相对”固定班级,家长可因婴幼儿生病、临时有事、对教学不满意等原因提出调整班级。家长被赋予了更多选择时间、教师和班级的权利,故而难以形成稳定的班级组织。除以上情况外,还存在婴幼儿陪伴者变更导致的班级不稳定。最为典型的是隔代教养型家庭。这类家庭在工作日多由祖父母承担教养婴幼儿的责任,他们与婴幼儿建立了更为牢固的依恋关系,但在亲子课程中,选择临时变更父母为课程陪伴者,婴幼儿在较为陌生的环境中失去了安全陪伴的祖父母,容易产生焦虑、哭闹等情绪。

课堂氛围亦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之一。研究者发现,教学有效性高的教师善于创设温暖、愉悦、有爱的课堂氛围,来保持课堂的趣味,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18]。本研究还发现,教师与家长对课堂氛围持有不同观念。多数家长强调课堂“纪律要好”,而教师则认为应“支持幼儿探索”“尝试用多种方法吸引幼儿注意”,以管理课堂纪律。家长所持的纪律理念受到自身受教育经历的影响,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基于安静的课堂环境,而教师多从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分析其注意力和学习特点,认为早教课堂中的纪律管理不应像中小学一样严格,可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允许幼儿自由探索。虽然,教师与家长均认为课堂氛围作用于亲子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但实际上,课堂氛围观念的差异却影响着教师与家长对有效教学的评判标准。

(四)早教机构维度

教室的物理环境与管理层的重视亦是亲子课程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它们保障有效教学的实现。以往研究并未将教室物理环境作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进行探讨,而本研究的教学面向婴幼儿及其家长,婴幼儿身体发展迅速,对周围物理环境的安全性与舒适度的要求比其他年龄段更高,其养育者对物理环境也更为重视。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保障,能够让教师、家长和幼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与学中,避免不舒适与不安全的因素影响课程质量。以往研究发现学校的重视是通过构建对有效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奖励有效教学的机制[19],达到促进有效教学的效果。本研究发现,早教机构一方面通过创设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给予教师精神上的认可与鼓励;另一方面通过督导听课,监控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客观评价教学,了解自身课堂教学成败,从而改进有效教学行为。

五、结论与启示

教师、家庭、早教机构三大维度的影响因素通过作用于班级与课堂维度,共同影响亲子课程教学有效性,若要提升有效教学水平需从这四大维度着手。

(一)重视班级稳定性,强化早教机构班级管理工作

研究发现,“班级稳定性”作为“班级与课堂”维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容易被教师与家长忽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容易外部归因,认为是“家庭早教观念不正确”“家长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好”等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好,以至于抱有消极的观念进行沟通指导。或者部分教师容易内部归因,认为自己的教学不具有吸引力,无法获得教学效能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家长大多则外部归因,认为教师的专业性不足以实现有效教学。事实上,不稳定的班级组织不利于亲师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难以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制约有效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加强班级稳定性。一是在管理思路上,反思班级组织的松散所带来的不良教学效果,摒弃“追求开课率”的发展导向,转为“以婴幼儿发展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班级稳定对课堂有效教学的积极作用。二是从家长工作入手,发挥教育专业优势,帮助家庭形成良好的班级观念与学习习惯,坚持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形成稳定的班级组织和具有凝聚力的课堂氛围。

(二)提高教师专业性,规范教师准入门槛与职后培训

研究发现,若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则难以科学地沟通指导、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从而影响课堂整体氛围,制约有效教学的实现。因此,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提升婴幼儿教师从业准入门槛,如设置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早期教育机构也应当对应聘者的学历背景、专业有所甄别,从源头上严把关。

从职后培训看,目前教师的培训强调对课程教学的程序化照搬、对教学环节的机械化模仿,即使是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亦能快速熟悉品牌课程,上手教学,提供服务。但对于课程如何设计,课程内容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运用等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原则的问题均没有深入系统学习。基于以上问题,首先,在培训内容上应补充有关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基于婴幼儿的行为施加相应的引导策略。其次,增加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内容,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掌握育儿知识、获得育儿能力。第三,在培训的方式上,不应仅有入职初期以快速上手为目的的“断崖式”培训而且应伴随着持续性、针对性的职后培训。

(三)关注家长的差异,推进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研究发现,家长在亲子课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课堂参与度与纪律观念,部分家长存在课堂参与度不高或持有过严纪律观念的问题,需要通过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改善。婴幼儿亲子课程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途径。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已呈现出以政府支持为主,社会多方协同支持的局面。其中,早教机构因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得到了学前儿童家长的青睐[20]。婴幼儿家长期望获得来自亲子课程教师的家庭育儿指导,因此,有必要推进婴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一是早教机构应重视发挥亲子课程的优势,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途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二是教师应摆脱浅层次、套路式的指导,加强对家长育儿观念、早期教育观念、婴幼儿身心发展认知等方面系统且深层次的指导[21]。

总之,亲子课程是婴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早期教育的质量。因此,课程参与主体、早教机构管理者及相关课程方案研制者有必要关注亲子课程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积极提升亲子课程教学效果,为婴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早教婴幼儿亲子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去早教班可以让宝宝早说话吗?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理念进展
早教QA
早教QA
早教真那么神奇么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