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艳
【关键词】振动训练;脑卒中;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
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阻塞导致大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血液流入大脑而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四肢麻木、说话不清,半身不遂[1]。脑卒中还可影响呼气吸气、消化、循环等系统功能,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脑卒中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15%的人面临脑卒中高风险,并且发病情况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2]。一旦发病,少有人能完全恢复,70%的生存者有程度不同的残疾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降低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早期通过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可明显促进病灶周围神经通路的形成,重组大脑皮层,尽快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3]。本次实验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對象,探讨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和运动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训练强度,以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主要包括口服抗痉挛药物,康复训练如体位摆放、关节被动运动、起立床训练、牵伸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等。
1.2.2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振动训练,常规训练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采用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均由专科操作仪器的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该mobist振动设备最大负载25KG,则行振动训练时在斜卧位电动起立床下进行。患者呈膝关节屈曲30°或45°姿势、振动频率10Hz和振幅4mm。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4次,8周共32次。振动训练时需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练习时要重点强调患者动作的准确性,并且注意发力次序;必须密切观察:一旦患者有轻微的头晕、恶心或面色改变,应立即减少振动刺激,情况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训练。这些不良反应患者经及时对症处理后均能坚持完成。在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振动训练,频率:10Hz;振幅:4MM全身振动治疗,屈膝屈髋30度。采用5分振动休息1分钟,每次4回合,每周5次。
1.3观察指标
简易Berg平衡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相关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前及第一次治疗后30分钟,治疗后第2、4、6、8周进行简易Berg平衡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相关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两组治疗方案对痉挛即时效果及长时治疗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利采用统计学方法SPSS25.0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训练后,观察组的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相关神经电生理检查明显比对照组具有优势(P<0.05),见表2。
2.2训练后,观察组的Berg平衡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明显比对照组具有优势(P<0.05),见表3。
2.3训练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大脑无法控制低级中枢,使患者的运动传导受到影响。振动训练通过深度感觉刺激,可激发肌纤维,达到增强激励训练效果。减少痉挛可改善活动功能,而肌张力、肌电频率以及肢体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4]。振动可以使局部韧带、肌腱、关节囊等产生感觉输入,可提高患者人受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在振动刺激下,更多的快肌纤维也会参与到肌肉的收缩当中,进一步提高了肌肉的爆发力,增强了肌肉的收缩力量[5]。
对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观察组的Berg平衡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相关神经电生理检查,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具有优势(P<0.05)。脑卒中患者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加振动训练效果突出,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