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两篇

2021-08-05 06:55刘自学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刨花豆花汉子

刘自学

(一)

豆花不撒谎

尤今

上好的豆花,常常让我联想起上佳的丝绸。极白、极软、极滑、极细致,像一个温柔的梦。

小时候,家在陋巷,巷子里常有此起彼落的叫卖声。卖豆花的,是一名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他的声音,沙哑而沧桑,好像宋朝的人在呼唤唐朝的一个魂魄:

“豆——花,豆——花啊!”

我们像鸟一样从屋里飞出去,喧嚣而快乐。

豆花,安安稳稳地睡在古朴的圆形木桶里,雪般的白、水般的滑、棉絮一样的软。中年男子用木勺小心翼翼地舀豆花,一勺一勺,慢慢地、轻轻地,生怕手势一重,便会惊醒一桶甜香的好梦。捧在手里的那碗豆花,丰满而又纯洁,是一种毫无瑕疵的完美。

在那捉襟见肘的童年里,这样的一碗豆花,是美丽的憧憬,也是扎实的满足。有时,家里缺菜少肉,母亲便多买几碗,不加糖,晚上,将豆花连同香喷喷的猪油和热腾腾的白米饭搅拌在一起,洒上几滴酱油、放一撮葱花,哇哇哇,那个滋味呵,简直是惊心动魄的好。

有许多个清风徐来的午后,無所事事的街坊在忙忙碌碌地串门子时,把街头巷尾的大事小事在长长的舌根底下嚼了又嚼,豆花汉子的故事,就这样不经意地飘进了耳际。

他早年丧偶,膝下无子。老母高龄八十,被他以制作豆花一样的心情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对自己要求极高,豆花每天“限量”做两桶,尽善尽美的两桶,白白嫩嫩、滑滑软软的两桶。卖完了,便收工回家当老莱子。偶尔豆花做不出他所要的那种嫩度和滑度,他便秉持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倒掉重做,务使做出来的豆花看起来可爱、吃起来可口,在记忆中永远风味可人。

豆花不撒谎。

他投注了多少心力多少心思、放进了多少精神多少努力,豆花都以无声的语言明明白白而又坦坦率率地说出来。

岁月流逝无声,在成长与成熟的漫长过程中,许多斑斓的梦想萎蔫地夭折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璀璨的愿望圆满地落实了。然而,所有的挫折与摔跤、一切的成就与风光,在我而言,都只是人生的一种历程——得意无须张扬,失意也不必隐瞒。

我真正重视的,是生活的精神素质。我从不让日子马虎草率地从指隙溜走;反之,我慎重地为每一个日子髹上珍珠般的亮泽,让它慢慢地从我心上流过、流过……

我真正在意的,是性情的陶冶。我不会因为某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而耿耿于怀,却往往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静静快乐。

平凡就是幸福,捧着一碗美如白玉的豆花,我便会切实地感觉快乐的浪花从心底翻涌出来。然而,同是豆花,却不是每碗都完美如斯的。

豆花老实,它不时会遗憾地告诉我盐卤与黄豆结合失败的故事。失败的产品粗糙、松弛、生硬,像惨白的面团,沉滞、沉抑、沉甸甸,面目丑陋得近乎狰狞。

失败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最大的关键在于豆花制作者努力不足、用心不够、用神不专。

豆花不撒谎。文字也不。

身为一名终生笔耕不辍的人,我时时刻刻都在细心、虚心而耐心地聆听我笔下的文字对我说话,我分分秒秒都做好再次冲刺的准备。

实际上,除了豆花之外,人世间的每一种食品都会说话、都在说话,唯它们说的都是无声的语言,有心人才能听得到。

我时时刻刻都在细心地聆听、学习。

(来源:《把自己放进汤里》,海天出版社)

【阅读训练】

1.文章的标题很好,好在哪里?

答:

2.依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我们像鸟一样从屋里飞出去,喧嚣而快乐。(修辞角度)

答:

②豆花,安安稳稳地睡在古朴的圆形木桶里,雪般的白、水般的滑、棉絮一样的软。(用词角度)

答:

③中年男子用木勺小心翼翼地舀豆花,一勺一勺,慢慢地、轻轻地,生怕手势一重,便会惊醒一桶甜香的好梦。(人物描写角度)

答:

3.豆花不撒谎,为什么?

答:

4.文章由豆花汉子写到作者自己,由豆花写到自己的文字,他(它)们的一致性在哪里?

答:

5.文章详写豆花汉子与豆花,略写作者和她自己的文字。如何理解这样的详略处理?他们在文中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回答)

答:

(二)

父亲都是艺术家

孙道荣

作文本收上来了,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本本批改。

这次作文的题目是写自己的父亲。他觉得,这些来自农村、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孩子,事实上对自己的父母了解并不多。而尤其让他担忧的是,有的孩子对自己农民工身份的父母,有一种自卑和轻视,认为自己的父母与那些城里孩子的父母比起来,身份低微,素质不高。他希望通过这次作文,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父亲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加深父子关系。

一篇篇作文看下来,基本上都是写自己打工的父亲,怎么辛苦,如何劳累,多么卑微。这也难怪,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父亲不是工地上的泥水匠,就是车间里的操作工;不是烈日下扫马路的,就是码头上挥汗如雨的搬运工;不是在小区里收购废品的,就是气喘吁吁的送水工。

又打开一本。作文的标题让他眼前一亮:《我的艺术家爸爸》。艺术家?这怎么可能!在这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别说没有艺术家的子女,就连一个普通的城里孩子也不曾有过。本能的感觉是,这个孩子是虚荣心作怪,在编故事。

好奇地读下去。孩子写道:“我的父亲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工作室,那里堆满了大小、粗细、厚薄不一的木头和木板,空气里弥漫着木头的香味,地上到处都是刨花,而刨花下面,是泥土一样细碎的木屑,刨花就是这些木屑土上开出的花朵……”

难道孩子的父亲,真的是一个民间雕刻家?忍不住好奇,继续读下去。接下来,孩子笔锋一转:“没错,我的爸爸是一个木匠,但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个艺术家。”

看到这里,他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果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匠。

再读下去,他的笑容凝固了。孩子写道:“爸爸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普通木工,那些大楼里的很多木工活,都是爸爸做的。他靠自己勤劳的汗水,养活了我们一家。爸爸虽然只是一个木匠,但他心灵手巧,木头在他的手里,仿佛都有了生命。刚搬到出租屋时,我们家一无所有,很多东西都是爸爸亲手做出来的。比如我做作业的桌子,就是爸爸用工地上废弃的边角料做的,其中的一条腿,竟然是用四截短木棍连接起来的,每个榫眼,都严丝合缝,咬合在一起,整张桌子甚至都没用一根铁钉。”

孩子骄傲地写道:“爸爸经常会带一两个小玩具回来,给我和妹妹,那都是他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用碎木块做出来的。我12岁生日的时候,他给我做了一只木刻小公鸡。鸡是我的属相,它至今仍挂在我的床头。有一次房东看见了,爱不释手,以为是从哪个精品店买的,他也属鸡。爸爸给他做了一个,还按照他们家每个人的属相,各做了一个木刻,现在都挂在房东家客厅的墙上。爸爸给我做過木头手枪,做过棋盘,做过文具盒,还帮我们学校修过桌椅呢。”

最后,孩子写道:“爸爸是建筑工地的木工,我没有看过他在工地上做过的东西,但我想,那些住进大楼里的人,一定像我一样,使用过并喜欢他做的东西。爸爸小时候穷,没读过几天书,不然的话,他一定会成为一个艺术家。不,在我的眼里,他现在就是一个艺术家,能让每一根木头说话、每一片刨花唱歌的艺术家。”

他的眼睛湿润了。他觉得自己差一点误解了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前突然浮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他的老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穷困的村庄。播种,锄草,捉虫,收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忽然想,在那么贫瘠的土地上,老父亲养育了自己,这是多么厚重的一件事啊。

他想好了,就以孩子的这篇作文做范文,他要念给其他的孩子们听,并大声地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是环卫工,是垃圾王,是泥水匠,但也是艺术家,因为他们创造了生活,养育了你们。而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来源:《在美好中睁开眼睛》,作家出版社)

【阅读训练】

1.文章以第几人称来叙述?有何好处?

答:

2.文中的老师对《我的艺术家爸爸》的小作者,情感和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答:

3.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在我的眼里,他现在就是一个艺术家,能让每一根木头说话、让每一片刨花唱歌的艺术家。(从修辞角度)

答:

4.文中的老师为何会想起自己的父亲?

答:

5.对孩子们的父母而言,他们的职业未变,而孩子们的老师,在文章的前后,对这些父母的称呼有着怎样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答:

6.读了此文,你对你的父亲或母亲有了什么新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豆花不撒谎》

1.①新颖别致,让人深思,引人遐想;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①运用比喻、拟物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从屋里跑出来时轻盈的动作和喧嚣快乐的情形。②一个“睡”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豆花盛装在木桶里安稳的情形,“白”“滑”“软”,分别写出了豆花的颜色、质感、质地,加上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整体刻画了豆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豆花无比的欣赏、赞美和喜爱。③这是对中年男子舀豆花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他的小心翼翼,很有仪式感,更表现了他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呵护与珍爱。

3.豆花的品质如何,全在豆花本身,人们一看、一闻、一尝,一切都会知晓,不是卖豆花的凭溢美之词可以遮掩得过去的。所以说,豆花不撒谎。

4.豆花汉子与作者,豆花与文字,他(它)们的一致性都是诚实,他(它)们从来不撒谎。尤其是豆花汉子与作者,他们都是极认真、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职业,极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顾客和读者,有极高的职业素养和为人处世的优秀品格。

5.文章的题目是“豆花不撒谎”,所以详写了豆花汉子与豆花;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表现和赞美豆花汉子和豆花,更要赞美像豆花汉子和豆花一样的劳动者和事物,而作者和她的文字也是其中之一,是对“豆花不撒谎”这一主题的衬托,所以作了略写处理。豆花汉子与豆花,作者与她的文字,是互相铺垫、互相衬托的关系。

《父亲都是艺术家》

1.第三人称。好处: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全面客观地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2.怀疑——好奇——嗤笑——感动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木头和刨花写活了,写出了在小作者的眼中,父亲手艺非凡,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劳动,有着艺术家般的才能,表达了他对父亲的认可、欣赏、赞美。

4.因为他从这位学生的父亲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学生对自己父亲的叙写,触动了他的灵魂,让他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新的认知。自然,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

5.文章前面的称呼多数是:操作工、搬运工、送水工、扫马路的、收购废品的,总体给人的感觉是,虽无鄙视,但绝无欣赏。而文章最后的称呼变成了环卫工、垃圾王、泥水匠——是艺术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个变化,是老师对天下父母——尤其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父母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

6.略。(提示:答案要突出认知的变化——由世俗到欣赏、赞美、钦佩)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刨花豆花汉子
刨花板生产线单通道干燥机安装技术分析
蚕豆花
一看就会,女汉子必备
不同粉碎方法对檀香挥发油含量测定的影响郭长达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古风中的小木匠(外一首)
女汉子的搞笑版春天
媳妇跳井
宁静的力量
笑到你喷了又喷的女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