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忠山
每到盛夏,河蟹养殖池塘下风口的水体表层,常常聚集着蓝绿色油膜样的物质,仔细观察,里面有细小的绿色颗粒,这就是夏季河蟹养殖池塘常见的蓝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蟹池中的蓝藻又包括微囊藻、颤藻、鱼腥藻和项圈藻等。蓝藻是河蟹难以消化的浮游生物,它不仅会消耗水中的溶氧,还会产生蓝藻毒素,对河蟹生长极为不利。蓝藻一旦在蟹池中形成,养殖户必须科学应对,切忌盲目用药,以免产生次生药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蓝藻产生的原因
蓝藻暴发的蟹池,通常有机质较多,底泥比较肥沃,一旦遇到高温,加之pH值升高, 蓝藻很容易在蟹池中萌发滋生,如不及时防控,蓝藻就会泛滥成灾,恶化水质,影响河蟹养殖。
1. 内在因素——水体富营养化
为使下塘后的河蟹有充足的适口饵料,养殖户往往会在投放苗种初期施入大量肥料,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这些肥料与沉积于池底的残饵、排泄物混合在一起,常常导致水体氮磷比例失衡,出现水体富营养化,为蟹池蓝藻的滋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 外在因素——高温环境
常温条件下,蓝藻很难在池塘中形成优势种群,但当水温达到26℃以上时,其生长速度就会加快。所以,蓝藻通常在盛夏高温时期,尤其是pH值高的静水池塘中产生。
二、蓝藻的危害
1. 造成水体缺氧
蓝藻分布于池塘表面,不仅阻碍水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还会遮挡阳光射入池塘,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水体溶氧量。此外,蓝藻一旦死亡,还会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溶氧,致使水体溶氧量急剧下降。
2. 释放蓝藻毒素
有的蓝藻品种会向水体周围散发毒素,有的蓝藻品种不仅活体带毒,死亡后还会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造成河蟹大量死亡。在蟹池常见蓝藻中,微囊藻的危害最大,其次是螺旋藻、项圈藻和颤藻。
三、蓝藻的防控措施
蓝藻暴发前,要做到未雨绸缪,调好水质,使其失去滋生的水体环境;蓝藻发生时,要果断采取措施,科学应对,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1. 蓝藻的预防
①彻底清塘消毒
往年蓝藻暴发的池塘,池底会沉积或多或少的蓝藻种子,一旦条件成熟,这些蓝藻种子便会萌发,只有彻底清塘、消毒,铲除蓝藻滋生的温床,才能有效防控蓝藻的发生。
清塘工作选在晴天进行。排水清塘时,将池水放干或在池中留有10厘米深的积水,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兑水化成浆后全池泼洒;带水清塘时,一般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250~300千克,兑水化开后全池泼洒。
②慎用含磷化肥
磷是蓝藻生长过程中的重要营养元素,当水体中的磷含量超标,蓝藻就会快速生长并向四周蔓延。因此,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要慎用含磷化肥。在施入肥料时,可以选用以蘑菇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的生物有机肥,用量为每亩40~50千克。
③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蟹池内可以放养些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密度为每亩200~300尾,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蟹池水体空間和饵料资源获得一定的鱼类产量,还可以通过其滤食性摄食水体中的部分蓝藻。
④培育有益菌群
有益微生物在蟹池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可以抑制蓝藻的生长。比如向池中泼洒小球藻藻源,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量200~350克,半个月后再泼洒1次,可以根据水体情况调整用量和次数,为有益微生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快速生长。
⑤改善水体环境
通过增氧曝气和定期改底调水,减少水体有机物,来降低蟹池富营养化程度,从而预防蓝藻的发生与蔓延。增氧曝气,可以通过水车式增氧机来完成。改底调水,可以每20天泼洒1次底净,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量60~100克。
2. 蓝藻的控制
①物理方法
控制蓝藻的物理方法是利用机械打捞蓝藻。选择晴天下午,用直径为6厘米的PVC管或竹竿做一个与蟹池等宽的水面拦截杆,然后将绳子系在拦截杆的两端,再由养殖人员分别抓住两端的绳子,由上风处向下风口缓缓迁移,将池中蓝藻集中拦截至下风口的一角,最后用长柄勺将蓝藻从中舀出。
②化学方法
蓝藻暴发严重的蟹池,除机械打捞外,还需采用化学方法做进一步处理。蓝藻被拦截至下风口后,使用蓝藻速灭局部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量0.15~0.18克。
四、蓝藻死亡后的处理措施
蓝藻通过药物消杀死亡后其危害依然存在,有时甚至比死亡前的危害性更大。因为死亡后的蓝藻不仅会在短时间内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溶氧,还会向水体释放高浓度的蓝藻毒素,这些都会对河蟹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所以,杀藻后还要依次采用增氧、解毒、培藻等一系列措施,使河蟹安全度过杀藻后的危险期。
1. 增氧
在使用药物杀灭蓝藻前,要对增氧设施进行维护,确保杀藻后增氧机能够及时发挥作用。如果水体严重缺氧,除开启增氧机外,还要向蟹池投放高效增氧片,以迅速补充水体溶氧,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量100~150克。
2. 解毒
可用解毒应激灵粉剂加水稀释全池泼洒,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量125~150克。
3. 培藻
可用肥水宝加水稀释全池泼洒,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量100~150克。肥水宝富含藻类所需营养元素,施用后能够大力培植有益藻类,让其加速繁殖并形成优势种群,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兴化市竹泓镇农业农村局邮编:22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