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春
◆摘 要: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对于信息人才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同时也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质量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意识。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最好的时机,教师要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形式来为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将探讨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
一、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微课也是得利于信息时代进步发展的教学产物,其教学特点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视频,形象地学习到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以此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学习知识。而教师将微课有效地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当中,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激发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自主探索的欲望,也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来感受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独特趣味,让学生打心底爱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降低学生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抗拒心理,以此促使学生能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当中能够事半功倍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为学生以后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1.在课堂开始之前运用微课
文化课程的学习环节分为四大学习环节,分别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堂结尾以及课后复习。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是如此,但是根据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时,重视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但是对于课前预习则显示的并不是那么的重视,这就为学生在课堂上高效的吸收初中信息技术知识产生了阻力,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开始之前合理的运用微课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1]例如:在学习“硬件系统维护”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资源,并且通过视频剪辑手段为学生精心设计微课。在课堂开始之前合理的运用微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无所事事,在信息技术课堂当中,利用电脑来玩一些小游戏,缺乏预习目标,但是教师在运用微课促进学生自主预习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的调动,并且通过微课学习大致的了解将要所学的知识,这就帮助学生降低了在课堂上的学习难度,以此促进学生高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2.利用微课来为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时,总是采用灌输式教育为学生讲解初中信息技术知识,但是学生的学习思维较为活跃,所以在课堂上并不能够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效果下降。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来为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翻转课堂,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并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增强对于初中信息技术知识自主探究的意识。[2]例如:在学习“硬件的驱动”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有效微课教学资源之后,就可以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主观看微课,而教师则主要在微课视频播放的过程当中,选择合适的时机暂停教学资源,仔细地为学生讲解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能够增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有效性,并且为学生自主学习创立良好动机。
3.运用微课来给学生布置信息技术课后任务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后任务布置是一直教学的重难点,因为根据教师发现,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了信息技术课后任务之后,学生并没有去自主完成或者缺乏自主完成的意识,。所以,教师应当运用微课来给学生布置信息技术课后任务,让学生通过课后学习,能够巩固在课堂上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理论基础,并且有效拓展自身的信息技术视野,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思维的完善。[3]例如:在学习“软件的安装与卸载”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微课资源,并且加入一些有关于电脑深度清理的知识,以此融合成有效的微课教学资源。设计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上传到班级的群文件当中,并且告知学生完成信息技术课后任务方式是通过观看视频来完成,并且在视频当中拥有一些帮助大家深度清理电脑垃圾的内容,以此来让学生对于课后任务的完成感兴趣。于是在本节课学习之后,很多学生都自主完成了课后任务,这就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记忆,并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增强了课后任务完成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合理地运用微课来为学生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以此降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抗拒心理,增强学生自主动手探究的意识,并且养成在日常生活当中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霍跃.“微课”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电教,2021(04).
[2]漆会秀.浅谈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学周刊,2021(13).
[3]刘小刚,杨金霞.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