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征
女 喜锣喜鼓震山村,
男 喜声喜色动人心。
女 喜字双双贴窗外,
男 喜气充满了王家门。
女 英俊小伙王百顺,
男 娶个美妻秦望春。
女 订婚3日去打仗,
男 秦望春村口送郎叫夫君。
女 香囊中拿出一个鎏金锁,
男 百顺我手捧金锁谢望春。
女 鎏金锁,
男 锁鎏金,
合 金光闪闪照亲人。锁住情锁住心,岁岁年年永不分。
男 戴上它杀敌打枪瞄得准,
女 戴上它千斤重担不觉沉。
男 戴上它追杀顽敌有后劲,
女 戴上它行军作战有精神。
男 王百顺身戴金锁上战场,
女 秦望春勤劳持家怀孕在身,抚摸这小生命想念王百顺。
男 盼望你早日复员回山村。
女 春季里我托春风捎信给百顺,告知夫君我怀上了他的根。
男 夏季里思绪随着柳丝长,
女 望百顺英勇杀敌为国立功勋。
女 秋季里我怀抱婴儿把丈夫盼,
男 望百顺早点身披红花进家门。
女 冬季里雪纷纷,拉着孩子小手迎父亲。
男 娘儿俩走出小村口,
合 白雪茫茫不见人。
女 10年不见丈夫的面,
男 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究竟啥原因?
女 几十年盼丈夫望穿双眼,
男 数十载想丈夫成了断肠人。
女 下决心走上寻夫路,
男 王志新陪同母亲找父亲。
女 寻夫君翻过一山又一岭,
男 找父亲走过一庄又一村。
女 秦望春寻找亲人逢人便问,
男 王志新石压双肩,心意沉沉。
女 志 新你寝食不安坐立不稳,饮食难进,有什么心事告诉母亲。
男 我 报名去当兵难过政审,说我爹下落不明敌我难分,
女 等 找到你爹王百顺,就不用对你问底又刨根。
合 母 子俩顶风冒雨翻山越岭把人找,都说是没见过这个人。
女 有一个卖菜的来相劝,
男 大 娘啊,别找了,整不好,背不住大祸降临!
女 你说惹的什么祸?
男 说不准你丈夫投降那边成了敌人,方方面?面受管制,弄不好要把大牢蹲,你最好悄没声地回山村。
女 秦望春一听火蹿头顶,我丈夫不是那样人。他爷爷和老毛子打过仗,他父亲大刀砍过八国联军。我丈夫王百顺本是忠烈后,新婚3天参了军。请你说话注意分寸,不许你顺口胡说埋汰人。
男 一年春风春草绿,
女 一年秋风染山林。
男 满头青丝变白发,
女 躺卧在床不甘心。拿出一个鎏金锁,手捧金锁给志新。你爹的金锁和它是一对。拿着它接着去找你父亲。
男 秦望春眼望金锁断了气,
女 双眼圆睁盼夫君。
男 父亲,你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几十年还没回音?求高山高山帮我找,(伴唱)登山越岭我把爹找。求白云白云帮我寻,(伴唱)我追着白云把爹寻。求江河江河帮我问,(伴唱)我沿着江河一路询问。求大风帮我分分神,(伴唱)顺风而下觅佳音。叹人世多少事情难遂愿,叹世间有多少骨肉离散难找寻。包好金锁把报纸看,
女 清明节英城陵园开园门。
男 进陵园青松翠柏威严肃穆,
女 一排排白玉墓碑整齐如林。
男 一位位烈士英名刻墙上,
女 大理石宋体字全是满金。
男 王志新献完鲜花一一过目,“王百顺”3个金字切切真真。父亲,父亲,是父亲!
女 守陵人走过来仔细询问,
男 走爛双脚总算找到了亲人。战斗时烈士奋勇杀敌寇,求解放南征北战把敌擒。枪林弹雨保家国,舍生忘死为人民。有一遗物鎏金锁,一直保留到如今。
男 (白)这个锁是一位老乡送过来的。他说解放前他们那里打了一场大仗,战前一位小战士把锁摘下来交给了他。小战士说等这个仗打胜回来取,如果不来取,也给亲人留个念想。仗打完了,也打胜了,可是锁的主人再也没有回来!他光荣地牺牲了!这锁上刻的名字,是“王百顺”。
女 王志新手捧双锁泪如泉涌,
男 跪倒在父亲名前叫母亲,妈妈呀,你九泉之下可听见!我父亲是英雄为国献身!王志新又拿出母亲照片,粘贴在父亲名旁陪伴英魂。
女 神州大地花似锦。
男 英雄血脉传后人。
合 鎏金宝锁成佳话。锁定江山万年春。
看了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新近创演的二人转《鎏金锁》,我的心中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我感觉,那里正在打开一片全新天地,里面有一位顶天立地的战斗英雄。
多年来,我一直在舞台近处张望,看过了许多二人转作品。但这个作品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鎏金锁》里有历史翻腾激起的浩荡长风,也有金戈铁马撞击迸发的声响,共同传递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质。《鎏金锁》的创演团队,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时刻,用二人转的形式为“四战四平” 的烈士打造出了一部精品力作,可喜可贺,值得关注。
作品真正的主人公王百顺是一个“缺席的在场人物”,尽管只是在作品开头露了一小面,但整个作品——包括儿子参军不能过政审这一情节冲突——实际是围绕他展开的,这个人物“虚而不虚”的状态,让作品的情感线铺设得很自然。
王百顺的原型是牺牲在三战四平中的烈士王根帮。王根帮,1915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1942年参加革命,是东北民主联军二纵六师某部排长,1947年于吉林省四平牺牲。他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83年8月9日签发,王根帮的妻子刘慧兰(“秦望春”的原型)收藏。由此可见,王百顺这一英雄形象是有根有底、有信有力、有因有果、有史可鉴的,让作品有了坚实的“地基”和牢固的故事链条。《鎏金锁》演绎出了革命烈士的初心与使命,当能为党史学习提供更生动鲜活的课时。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吉林调研,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我们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要让14亿人民、9000多万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很好地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一定要守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作品就是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业”的指示,就是在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脚踏坚实大地,高举精神旗帜,展开艺术翅膀,而讲出的中国好故事。这个故事没有使用先开枪,再沿着弹孔画靶子的“百发百中”理论,没有让作品成了只有激情澎湃的首尾而少了曲艺内容的“通心粉”,而是用艺术的手段,塑造出了一个个有血肉、有筋骨、有情感、有信仰的人物——比如秦望春相信王百顺绝对不会做出“投降那边成了敌人,方方面面受管制”的事情,这不仅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信任,更是一个军人家属心底坚定信念最自然的反映。她不改初衷的经历告诉我们,曲艺工作者要“守業”,就要守住人民心中最纯的那份真,并把它挖掘出来,锻造出来,展示出来,这是一个曲艺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光荣。
“四战四平”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时间可以让一切褪色,但初心跳动的声音却不会被其阻隔,而有丝毫的衰弱。王百顺为了人民,意志如铁,献出自己的生命。作品中没有对王百顺的具体描写,但秦望春用自己不惧风霜雨雪、走过春夏秋冬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英雄的心是透亮的、明媚的,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坚定的、无瑕的。感谢《鎏金锁》的创演者们,他们没有忘记为共和国牺牲的中华儿女。人民将英雄的事迹镌刻在丰碑上,他们让英雄活生生地立在舞台上。
英雄不死,浩气永存。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是我认知作品主题的窗口,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党对文艺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可以不夸张地说,作品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的左边是艺术创作的使命,右边是对革命先烈的景仰,中间是守业创业的智慧良知与对人间大爱的真情讴歌。《鎏金锁》那细腻动情、催人泪下的演唱,把我们带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弱女子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出的一寸寸无恙的土地,就是她的丈夫和千千万万的烈士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一念及此,我们更应该铭记英雄的精神,让“鎏金宝锁传佳话,锁定江山万年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育人者必先育己,要讲好英雄的故事,在作品中贯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一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的信念,曲艺工作者必须就要明确自身所担负的使命。人民的需求与时代的呼唤,势必会对曲艺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今娱乐渐趋浮华的当下,曲艺工作者必须在泡沫中找到对的路,坚定不移地把艺术之美表现出来,把艺术智慧贯彻下去,以英烈为楷模,以实际行动来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从业誓言。
总的来说,作品是二人转艺术审美原则和技术要素的集成,也是创演团队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现。他们凭借多年的努力,真正吃透了二人转,懂得了二人转,并且能够把它放在艺术创新的石碾中,研磨出一部崭新的、拥有撼动人心艺术力量的新作品。这种创作意识,首先来自于自我的审美修养与理性思辨,同时来也自于对亲情与死亡的理解和深沉回望。因此我认为,作品的创作群体,找到了一种自我,一种对自我艺术立场的表述,和对自我审美世界的倾情展示。
创作很难,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更难。《鎏金锁》是东北二人转舞台上的一颗明珠,用鲜明、生动、深刻的艺术形象,不仅揭示了隐藏在二人转艺术深处的文化价值,表达了对英雄烈士的深深敬仰,更将深藏在创演者心中的对爱国情怀的深刻感悟和对宝贵生命的真情挚爱展现了出来。我希望更多人看到《鎏金锁》这部二人转作品,进而分享其中的精神财富。
(赏析人:国家一级编剧、四平市艺术研究室副主任 张振海)(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