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会计学高层次教师资源区域共享:思路及实施

2021-08-05 22:49李长爱刘襄生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会计学学者人才

李长爱 刘襄生

【摘要】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各层次在校学生人数众多, 师资力量整体不足, 高校之间会计学高层次教师抢人大战时有发生, 地方高校在人才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虽然全国各省市均推出了相应的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 但从会计学类学者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 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数量少, 入选者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基于此, 提出通过搭建地方高校区域会计学高层次师资共享平台解决上述问题, 并对平台搭建及运行方案提出構想思路, 以期对缓解地方高校高层次会计学教师急缺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地方高校;会计学;高层次教师资源;区域共享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14-0082-6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我国会计学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积极贡献。 至2018年, 我国半数以上(51.68%)的普通高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 其中, 地方高校会计学本科招生院校占比89.94%。 由此可见, 地方高校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国会计人才队伍的发展质量。

虽然地方高校会计学本科办学规模大, 但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尚不够强。 近几年, 为适应国家级“双一流”和“双万”工程的申报与建设, 应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会计教育的挑战, 国内高校爆发会计学高层次教师抢人大战, 地方高校也深度参与其中, 造成了会计学高层次人才失序竞争的局面。 如何缓解地方高校会计学教师总量不足与高层次人才缺乏现状, 并消除人才竞争失序的“乱象”? 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尝试在分析地方高校会计学高层次人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区域会计学高层次师资共享理念及运行思路, 以期缓解会计学高层次人才失序竞争问题, 提升地方高校会计学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二、高层次教师人才研究现状综述

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综合实力[1] 。 自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 为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 在国家层面, 有中组部牵头的“万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 在地方层面, 有四川省的“天府学者”计划、湖北省的“楚天学者”计划等。 这些人才计划的实施, 在提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 作为一种稀缺资源, 高层次人才流动也面临着“市场失灵”问题[2] 。 高校人才争夺战引起了教育部门与学界的高度关注, 不少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原因、高层次人才竞争失序的后果及应对、会计学高层次人才流动与培养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

(一)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原因

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本质是人口迁移问题。 Everett[3] 基于经济因素提出了著名的“推拉理论”, 形成了人口迁移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 推拉理论认为, 人才输出地由于工资福利待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会产生促使人才离开原居住地的“推力”(消极因素); 而人才输入地可以提供更高的福利待遇、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等, 从而产生吸引人才的“拉力”(积极因素)。 在我国, 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推拉”现象集中体现为“孔雀东南飞”和“东强西弱”等区域分化状态, 如黄海刚等[2] 基于我国“长江学者”的流动数据发现, 华东与华南等发达地区是高端人才流入的首选地, 而中西部与东北地区不仅表现为高端人才流失, 还表现为人才回流乏力。 已有的研究认为, 以下两类因素会影响高层次人才的流动: 一是经济利益[4] , 包括薪酬待遇水平[5] 、家庭及子女教育[6] 等; 二是科学研究的需要[7] , 包括科研环境与团队[8] 、研究兴趣[9] 以及职业发展[10] 等。 对于以上两类因素, Nerdrum等[9] 认为, 后者比前者更能促进高层次人才的流动; 但在我国, 高层次人才流动的经济利益倾向更为明显[11] , “明码标价”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典型特征。

(二)高层次人才竞争失序的后果及应对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 高层次人才流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学术生产力的提高。 但在我国, 由于高层次人才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 高校间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几近“白热化”, 催生了“商品式”人才博弈、“互掐式”人才争夺、“价格战”式人才竞争等一系列失范现象[1] , 使得高层次人才流动呈现出“无序化”流动和“资本”主义竞争倾向[11] 。 长此以往, 必将造成我国区域间人才失衡[12] 、高校间“负和博弈”[13] 、教师群体间“两极”分化[11] 等一系列问题, 最终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根本目标弱化[1] 。 对于如何解决高端人才竞争失序的问题, 不少学者提出了应对建议: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改革评价机制[12] , 坚决破除“五唯”现象[14] , 引导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15] ; 高校应推进内涵式发展, 着眼于长远“按需引才”和“按岗引才”[1] , 坚持“引育并举”[12] , 建立区域人才共享机制[16] ; 个人应坚守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本位, 增强诚信意识[13] , 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1] 等。

(三)会计学高层次人才流动与培养

高层次人才流动具有普遍性, 尚未发现相关文献直接研究会计学高层次人才流动问题, 但对于如何培养会计学高层次人才, 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讨论, 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也进行了多层次的实践探索。 在学术研究方面,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国内外一致的观点, 如美国会计高等教育路径委员会于2012年发布题为《描绘下一代会计师的国家战略》的研究报告, 建议组建一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跨界”教师队伍, 并强调建立一种校际之间、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有效交流的机制; 国内学者如董普等[17] 基于行业特色型高校会计教育现状, 提出应培养“双师”型教师, 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教师队伍; 孙铮、李增泉[18] 认为, 会计学师资队伍应当实现教学、研究和实务之间的最佳组合; 苑泽明等[19] 也提出, 应当树立人本化教育理念, 组建多层次师资团队。 在会计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 我国财政部已构建起理论与实务培养相结合且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体系, 如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项目(2006)、会计名家培养工程(2013)以及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2018)等, 各省也在省级层面设置了相应的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项目。

综上, 现有文献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培养、流动及竞争进行了有效探讨, 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但对于高层次教师资源共享的相关研究鲜少提及。 因此, 本文以会计学为例, 探讨区域会计学高层次师资共享理念及运行思路, 这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会计学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还可为其他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三、地方高校会计学高层次人才建设现状分析

2015年, 全国共有630所本科高校开办会计学专业, 在校生人数达809730人(含公立、民办及独立学院), 其中地方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在校生368073人, 占公立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生人数的比例高达89.94%①。

(一)地方高校会计学教师队伍整体现状

通过对北京、浙江等18个省市80余所高校网站数据进行统计, 并通过实地调研、访谈, 得出部分地方高校会计学教师队伍现状如下: (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提高, 高职称教师比例有所上升, 教授职称教师比例上升不明显; (2)高校会计学专业类生师比整体较高, 会计学教师数量整体不足, 地方高校普遍反映引进高质量会计学教师不易; (3)同一区域同一层次会计学专业招生扎堆现象严重, 浙江、山东、重庆、湖北、湖南等省市尤为突出, 其高层次人才抢夺也更加激烈且无序。

(二)部分地区高层次教师人才引进政策现状

为了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 在中组部牵头的“万人计划”和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基础上, 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简称“省市”)均推出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 具体见表1。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各省市学者计划设岗条件大同小异, 除了对学历、学位、职称、学术造诣、学术贡献、社会影响力等提出明确要求, 部分省市还对申请者政治素养、学术作风提出要求, 少数省市对国籍提出要求, 如北京学者、燕赵学者要求必须是中国国籍。 同时, 多数省市对受聘学者的年龄和每年服务时间提出了较明确的要求, 表2列示了部分省市学者计划中特聘教授受聘年龄及服务时间要求。

从表2可以发现, 由于聘期需要(多为3 ~ 5年), 多数省市对受聘学者的最高年龄限制在50周岁以下, 最高可放宽至55周岁; 对于服务时间, 多数省市要求特聘教授在受聘高校每年工作的时间不得低于9个月, 部分省市(如吉林长白山学者)甚至要求聘期内特聘教授在受聘高校全职工作。 另外, 不少省份的招聘条件中强调只招聘省外、境外学者, 不招聘本地学者。

各省市的学者计划为所在地区高校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诸多政策与资金支持, 但通过对会计学类学者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发现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甚少。 由于年龄条件、年工作时间和所在区域(非本地)等条件的限制, 在境内高校招聘到合适的学者较困难, 符合学术条件的专家教授多数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 本职工作任务重, 年龄及年工作时间无法达到招聘要求。 (2)学者计划人才成本效益未能最大化。 同一地区的多所高校各自引进, 缺乏沟通交流, 学者经费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支付, 相关经费使用效益不高, 且被聘用的高层次人才仅为所聘高校服务, 其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部分地区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

1. 高校自行设立特聘教授岗位。 国内很多高校的会计学科, 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 邀请境内外、省内外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担任特聘教授, 指导学校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课题, 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等。 特聘教授服务时间、服务方式相对灵活, 学校根据特聘教授的知名度与工作量酌情支付相应报酬。 该做法对地方高校会计学科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可以视为师资共享的一种尝试。

2. 成立区域性MPAcc联盟。 在会计学招生院校较为密集的地区, 高校之间均有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合作与交流。 以湖北省为例, 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 后有湖北省17所MPAcc设点院校参与, 成立湖北地区MPAcc联盟。 联盟成立以来, 主要通过组织每年一度的MPAcc 学生案例大赛、MPAcc教学研讨会开展交流与合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几乎没有涉及师资共享问题。

3. 开展本地区多所高校联合办学。 仍以湖北省为例, 1999年武汉地区的7所部属高校开始联合办学(简称“七校联盟”), 各自拿出本校特色优势专业供七校本科生跨校辅修, 符合条件即可授予选修高校相应的学士学位。 这种跨校攻读双学位的联合办学模式广受学子青睐。 受此模式影响, 2010年武汉南湖地区十所高校参照“七校联盟”模式, 成立“南湖联盟”, 将跨校联合办学的红利惠及相关省属普通高校。 无论是“七校联盟”还是“南湖联盟”, 均采用跨校攻读学位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创新,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考研提供了便利, 但从根本而言, 优秀师资的区域共享作用有限。

(四)会计学高层次教师资源区域共享的人才基础

如前文所述, 与部属院校相比, 地方高校会计学教师队伍大多存在高职称与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教师数量整体不足, 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等问题, 导致学科发展停滞不前, 学生学习质量难以提升。 而高层次教师资源区域共享的人才利用思路, 不仅有利于降低人才引进成本, 破除人才竞争乱象, 还能促进地方高校间的协同发展。 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情况来看, 尝试高层次教师资源区域共享不仅必要, 而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除國家层面和各省市面向所有学科设置的人才工程外, 自2006年起, 财政部开始实施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自2019年起, 更名为“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 截至2018年年底, 累计招收四类(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以及学术类)学员共1824名④, 这些学员已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中坚力量。 在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的带动下, 各省市也相继开展本地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 据统计, 截至2017年年底, 省级层面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学员累计达7847人。

2013年, 财政部进一步实施会计名家培养工程, 截至目前, 已累计选拔七届共计70名活跃在会计教学与科研一线的教授。 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 70名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入选者分布在北京等17个省市, 覆盖我国七大地区, 具体如表3所示。

另外, 自2018年起, 财政部还实施了“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 标志着我国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向国际化迈进。

上述系列人才工程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会计领域已建立起一套以“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为引领、以“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为骨干、以“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为突破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因此, 在会计学领域实施高层次教师资源区域共享具有良好的人才基础。

四、区域高校会计学高层次人才共享的思路与实践探索

本文认为, 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 所在地区设有会计学专业的地方高校共同参与, 统一引进或遴选高层次会计类人才, 共享高层次人才的智力资源, 是缓解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会计学高层次人才失序竞争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搭建地方高校区域会计学高层次师资共享平台

1. 平台搭建原则。

(1)官方牵头与高校主导原则。 建议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搭建师资共享平台(简称“平台”), 增强其权威性, 授权平台专注于师资共享事务。 同时, 建议由地方高校会计学科主导平台运行, 主要工作则由相关高校人员共同完成, 这样既可节约人力成本, 又有助于高校之间的互助与沟通。

(2)共商共建公平原則。 实现地方高校主导平台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设立多高校共商共建的议事原则, 利益兼顾、师资共享是平台建立的初衷, 不可因某一所或少数几所高校的主张或利益而影响共享原则。

(3)效率与共享原则。 在共商共建的同时必须坚守效率原则, 商议时间太长会影响工作效率, 也会挫伤各联盟高校的积极性, 建议政府牵头也正是为了避免共商的低效率。 平台正式运行后, 尽可能实现真正的师资共享。

2. 平台搭建思路。 本文构建的平台旨在通过汇聚并共享优秀会计学高层次人才智慧, 提升地方高校会计学教学、科研实力, 最终提高地方高校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 建议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 具体操作如下:

(1)设立相关组织机构。 建议地方教育厅高教处牵头, 地方财政厅会计处或会计学会参与, 设立地方高校会计学师资共享平台办公室, 配备2~3名工作人员。 设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职位, 会长由地方高校会计学科联名推荐, 从现任会计学院(会计学系)院长(系主任)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会计学科带头人中选拔, 并实行轮值制度, 一届3年; 副会长从地方高校会计学科中各选1名。 秘书长从现任会长所在院校中选拔, 副秘书长与副会长按一比一比例配置。 建立专门网站, 主要设置高层次人才引进与遴选动态、教学成果共享、科研信息共享、学科建设信息共享、研究生培养信息共享、实验教学信息共享等专栏。 下设课程建设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实践实训实验委员会、案例教学与案例大赛委员会等。

(2)面向境内外遴选优秀会计学高层次教师人才。 近年来, 各高校人才争夺愈演愈烈, 很多高校都在用重金面向境内外招聘人才, 省教育主管部门也付出了不少心血与资金, 但总体来看, 效果不甚理想。 本文建议, 由平台办公室制定师资遴选条件与管理办法, 区域内各地方高校统一定期向境内外遴选优秀会计学高层次教师人才。 遴选范围包括: 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长江学者及各类地方学者, 境外优秀学者, 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入围教师, 全国及地方教学名师, 本地985、211高校优秀教师, 地方高校优秀教师等。 对于已遴选高层次人才的权责管理, 建议将工作业绩作为计量与考核标准, 并凭此支付相应报酬, 摈弃现行的现场工作3个月、6个月或9个月等不切合实际的时间标准。

(3)建立平台经费筹集与使用办法。 平台运行经费主要通过以下渠道筹集: 一是地方财政经费, 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每年用于引进会计学高层次教师人才的平均经费为基数, 每年按一定比例适当增加, 由平台统一规划使用。 二是各地方高校会计学科共同出资, 每个高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会计学师资引进经费, 现按平台管理办公室协商经费标准, 交由平台统一使用。 三是面向会计学高层次人才使用单位, 或通过冠名权等方式面向民间筹集资金。 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 按约定标准支付平台遴选的各类会计学高层次教师人才报酬, 支付平台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员适量补贴, 支付平台共建的各类成果的报酬。

(二)平台运行构想

1. 录制可共享慕课与微课。 众所周知, 现在各种课程平台上有多门类、多版本会计学视频课、慕课、微课等。 2020年上半年, 受突发的新冠疫情影响, 高校停课不停学, 各高校任课教师虽向学生推荐了现有课程资源, 供学生参考学习, 但效果不理想, 主要原因是不适用。 通过向部分高校师生发放调查问卷, 笔者了解到, 2020年上半年, 多数高校的多门会计类课程教学仍主要依赖任课教师课堂直播或录制速课来实施, 老师向学生推荐的国家平台、地方教育部门平台以及各高校推出的慕课, 学生使用率不高, 效果一般。 因此, 本文建议录制共享慕课, 由平台选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讲授, 针对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与学生学习能力现状, 选取会计学专业各门核心骨干课程的重点章节与难点内容, 多师同堂, 每个教师讲授一部分内容(重难点知识也可以由两个及以上教师同时录制)。 需要强调的是, 不需要针对整门课程全程录制微课, 而是针对每门课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 录制针对性强、适应性强的微课, 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微课主要用于辅助线下教学。 这样各地方高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平台优秀教师资源, 缓解师资力量与水平不足的矛盾, 另一方面可减少课堂授课时数,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时间,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 定期开展可共享科研活动。 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大学, 但是为了学校排名, 为了争取国家、省级“双一流”“双万”工程建设点, 为了申报硕士点、博士点, 都把科研作为建设第一要务, 所谓高校人才的竞争, 其实是科研人才的竞争。 为了提升整体科研影响力, 每所高校都使出浑身解数, 但是效果参差不齐, 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 本文建议平台定期发布科研动态指南, 共同组织翻译并定期发布国际顶尖期刊的重要文献, 出面邀请境内外专家, 组织面向本地区地方高校的学术讲座, 牵头组织专业学术会议, 共同努力把本地区相关期刊建成高质量期刊。

3. 组织可共享课题申报活动。 每年寒假前后, 是全国高校教师申报三大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的黄金时间, 很多地方高校为了提高标书质量, 提升申报成功率, 会多轮邀请985、211院校知名专家前来指导, 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通过不同渠道邀请不同专家指导, 虽有一定效果, 但是人力浪费大。 建议由平台统一邀请专家, 组织本地区拟申报课题的全体教师, 分别就项目选题、标书写作规范、标书各要素写作要点、成功申报经验等, 集中统一指导。 后期再由各高校自行聘请专家详细阅读标书并给予具体指导。

4. 共享实务导师。 按照会计学专业(本科或MPAcc)培养方案的要求, 实践实训课程及相应教学环节是学位学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高校会聘请优秀的企业家或实务专家担任实务导师。 据了解, 很多优秀的会计界实务导师被同地区多所高校聘任, 担任特聘教授或兼职硕士生导师。 实务导师多为单位领导或业务骨干, 难以高质量完成所有聘任高校的聘期任务。 建议由平台统一聘请部分实务导师, 多高校共享实务导师的“实务专家进课堂”课程、案例教学课程及实习指导工作。

5. 共同应对“大智移云”的挑战。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给传统会计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何应对? 多数高校认为“很难”。 建议由平台牵头组织本地区高校的相关师资培训, 组织学习境内外部分高校的先进经验, 多校共建大数据会计、人工智能会计、大数据审计等相关课程。 平台牵头联系大数据应用、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超前的企业与高校联合, 共同应对“大智移云”的挑战, 培养实用型强的会计后备人才。

【 注 释 】

① 相关数据根据《中国会计年鉴》(2017)整理,近2年的会计年鉴无相关详细资料。

② 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西藏和宁夏两个地区没有设立学者计划,但宁夏大学设立了“贺兰山学者”计划,西藏大学设立了“珠峰学者”计划。

③ 相关学者计划实施办法均区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对受聘年龄做出了规定,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仅对人文社科领域进行统计。

④ 详见财政部会计司,“2018年会计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2019年2月26日。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武毅英,杨冬.“双一流”建设中大学高层次人才竞争失序的反思及治理[ 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8(2):201 ~ 219.

[2] 黄海刚,曲越,连洁.中国高端人才过度流动了吗——基于国家“杰青”获得者的实证分析[ J].中国高教研究,2018(6):56 ~ 61.

[3] Everett S. L.. A Theory of Migration[ J].Demography,1966(1):47 ~ 57.

[4] Borjas G. J.. Economic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J].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89(3):457 ~ 485.

[5] 刘红梅,袁家明,包平.高校非理性人才竞争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 J].江苏高教,2018(4):40 ~ 43.

[6] 郭洪林,甄峰,王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1):69 ~ 77.

[7] Gibson J.,Mckenzie D..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Brain Drain" of the Best and Brightest: Microeconomic Evidence from Five Countries[ J].The Economic Journal,2012(560):339 ~ 375.

[8] Stephan P., Scellato G., Franzoni C..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PhDs and Postdoctoral Scholars: What Does (and Does Not) Matter[ J].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2015(15):73 ~ 113.

[9] Nerdrum L., Sarpebakken B.. Mobility of Foreign Researchers in Norway[ J].Science & Public Policy,2006(3):217 ~ 229.

[10] Ackers L.. Moving People and Knowledge: The Mobility of Scientists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 J].International Migration,2005(43):99 ~ 129.

[11] 王建华.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非正常流动的反思[ J].江苏高教,2018(2):1 ~ 5.

[12] 郑伟涛.加强高校人才流动规范化建设[ J].中国高等教育,2017(5):11 ~ 13.

[13] 杨岭,毕宪顺.“双一流”背景下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失序与规范[ J].社会科学家,2017(8):130 ~ 135.

[14] 刘振天.教育评价破“五唯”重在立“四新”[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1):13 ~ 15.

[15] 辛斐斐,范跃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失序的反思及矫治[ J].高教探索,2017(10):25 ~ 29.

[16] 闫丽雯.“双一流”视域下高校人才竞争的问题、根源与破解路径[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9):19 ~ 23.

[17] 董普,马陆亭,吴露.行业特色大学会计专业师资发展对策——以12所大学会计专业数据对比分析为例[ 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8 ~ 61+66.

[18] 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 J].会计研究,2014(11):3 ~ 15+96.

[19] 苑泽明,李田,孙钰鹏.互联网新技术时代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径——基于供需错配的分析视角[ J].会计研究,2018(8):80 ~ 86.

猜你喜欢
会计学学者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程门立雪
毛遂自荐
大学者
市会计学会确定2014年度10项研究课题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