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化自信视域下如何采制新闻节目

2021-08-05 19:51沈倩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文化自信

【摘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闻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其关键在于如何结合传播媒介的特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采制符合主旋律和正能量标准的新闻节目,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具体表现之一。在本文中,笔者通过结合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将节目创作流程总结为“聚焦民情民生,提炼价值内涵,排布核心事实,创新表达方式”,从新闻实务角度探索新时代媒体从业者如何实现角色重塑和素养提升,讲好新闻故事、传递好新时代精神。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闻节目;采制流程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9.05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而成,是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力量源泉。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重突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战略全局,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当今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做到坚守本根、与时俱进。延展来说,既需要绵延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传承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需要动员全民族力量不断发展和创造中华文化崭新辉煌。

当前国内的新闻舆论环境,充满着“变与不变”。变化的是平台、技术和观念,不变的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作为新闻工作者,在瞬息万变的媒介平台上,我们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我们坚守阵地、加强引导;在多元多样的思想潮流中,我们占据主流、弘扬正气。这一切都源自于媒体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执着坚守,即“文化自信”。概括来说,这一自信表现为在媒介传播领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即坚持新闻舆论工作正确导向,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创制彰显正能量和主旋律的新闻节目,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载体。其创作流程包括议程设置、现场采集、后期制作等。由于创作主体的价值输出及道德判断,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鲜明的价值立场和利益诉求,对社会发展起到“春雨润物”般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这种媒介传播特点,从国家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充分重视新闻传播和舆论环境”的具体要求。就事实而言,坚持正确舆论方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成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思考命题。

笔者认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縱览全局、把握支点,在坚持舆论正确引导的基础上,不断锤炼业务水平、提高新闻采制能力,创作出更多优质的新闻节目。其意义在于能够汇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民众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专业实践解析“如何在新闻节目采制中体现文化自信”,具体包括“贴近民生,提炼价值;坚守阵地,排布事实;博采众长,创新表达”。

1. 贴近民生,提炼价值

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民众的精神力量。

人民群众的生活是由随机火花构成的万花筒,也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形成正确优良的创作方法和传统,要深入民众、了解实情、理解基层、同情群众,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展开宣传报道,呈现出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只有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愿望的作品,才能为民众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撑,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及文化认同,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徐平老师在《新闻叙事及表达》中提到,新闻作品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丰富的内心感受,即创作的原生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入剖析——用眼睛发现感动,用耳朵听见精彩。创作者应该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挖掘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积极践行,并借助融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回顾“战疫”期间涌现的人物专题节目,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的“九零后志愿者华雨辰”相关故事,就是提炼出利他主义的价值内核——“无惧危险的奉献精神”。节目通过叙述她在方舱医院播音等核心事实,使受众聚焦于利他主义的细节,产生情感上的震撼。再如笔者采编的“浙江宁波盲人作家陈效平”新闻节目,讲述他借助盲人语音软件写作、帮助其他盲人朋友的故事,解析从自身到群体不同层次的“快乐”,启迪受众勇于面对生活的苦难,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递生命中的光与热。

新闻节目要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能够触及民众的灵魂,激发人们的共鸣。同时节目所倡导的价值观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人们更自觉地认同和遵循这一精神理念,并将其转化为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行动。充分蕴含人性温度、集中凝聚思想力量、真实记录社会面貌,成为文化自信在节目采制中的具体落点。

2. 坚守阵地,排布事实

新闻工作者应该以传播目的为导向排布事实,建立事实间的逻辑关联。在西方的传播理论中,媒体被西方思想界视作继“立法、司法、行政”之后的“第四权力”,其社会影响被高度重视,能够通过传播将信息以巨大的效力冲击民众的心灵。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新闻舆论工作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党全社会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因此出于社会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的考虑,媒体工作者在新闻采集、撰写、编排等环节,要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前提,牢牢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弘扬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理念。新闻工作者对理想的笃信、对信念的坚守,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显现。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不仅要积极正面地处理新闻事件,而且要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好文化自信的“主动仗”。从实质上来说,讲故事就是在拨动受众的心弦。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虽然也是在讲故事,但却难以激发情感的火花。因此创作者需要做的,不仅是串联时间与空间,更是用思考缝合内容、编排事实。

徐平老师的新闻节目《新春走基层之法官赵鑫》令笔者印象深刻。为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徐平老师筛选呈现了如下事实:赵鑫在面对执行老赖时义正言辞、刚正不阿,在处理执行探视权问题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困难加班加点,半夜饿了时就着榨菜吃泡面。节目呈现出了法律的刚性和温度,为受众展现了一个立体多元的法律工作者形象。节目既是对律师生活的纪实,也包含着编创者的精巧构思:选取和编排的事实,要最能够体现人物品质,并且建立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呼应。

在新闻人物采访《我身边的“最美”支教奶奶》制作中,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讲述周秀芳的支教故事,传达她和孩子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表现其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进而激励全社会践行公益、传播大爱。在此目标指引下,笔者经过反复考量、构思,在数个小时的素材中选取最核心的事实,并且搭建各个事实间的逻辑链条。首先从病房翻阅书信的回忆引入,周秀芳到湖南溆浦桐林小学,第一次见到孩子们,就下定决心留下来支教。扎根大山后,她与孩子们结下深厚情谊——带盲姑娘夏娟看病,鼓励其完成教师梦;在深山跋涉八个小时,到学生龙宗米家走访。两段小故事间以“周秀芳不仅是孩子们梦想的守护者,更是他们的亲人”为过渡语句,简明扼要地完成逻辑转场。

“靠事实讲好故事,以文字凝结自信。”通过有人有事有细节的事件报道,体现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新闻节目的核心传播目的。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阵地,注重舆论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要用心用情做好新闻节目,善于挖掘人物的精神美质、内在品格,在大众传播中增进全国民众文化自信。

3. 博采众长,创新表达

新闻工作者应当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进入新时代以来,媒体行业的节目创作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受众的审美标准逐步提高,认知视野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创作者所能采用的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叙事方式更加多元。这就对新闻工作者的节目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纳新事物中的有益成分,进一步强化专业素养,丰富创作手段。实际上,在新闻舆论工作领域,这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别样表达。

在新闻实务中,创作者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既总结实践经验,又研究发现问题。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深入分析新媒体平台的创作特点和规律,寻找与过去节目创制流程的异同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例如,央视新闻在新媒体平台建立传播矩阵,目前在抖音已经拥有1.2亿的粉丝和46.4亿的点赞量。账号发布的短视频“五一假期第一天,王冰冰带你走进淳朴美丽的湘西”中,在三小时内获得近40万个点赞。与传统媒体作品不同,视频风格轻快活泼,记者语言亲切自然,同时融合了变换服装等新媒体元素。在瞬息万变的媒介环境中,要跟上时代节拍,创作者更须奋发前行、与时俱进。

在内容创作方面,新闻节目是集真实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作品。在真实反映事件原貌的基础上,新闻报道应当适度增加文学和情感元素。创作者要融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善于借鉴话剧、广播剧、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品悟作品的叙事方式及力量,学习段落间的关系与转承手法。在新媒体平台中,部分作品采用借景叙事、话剧典型性场景等叙事方法,兼具画面的丰富度和主题的凝练度。如果将其恰切应用到新闻节目中,就能够成为画龙点睛的片段,达到直击人心的传播效果。

新闻节目的采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創作者潜心思考、细致打磨。在三年间,笔者采访过乐观的盲人作家陈效平、爱戏如痴的青年甬剧演员苏醒、疫情期间绘制眼神图的画家吴威、走进大山支教的退休教师周秀芳等。他们的故事值得分享,值得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笔者认为:富有文化自信特征的新闻作品,一方面能够引发本国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感,萌生出改变生活的动力;另一方面能够呈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特征,让其他各国的受众对中国社会现状、民众面貌有更为生动直观的认知。

“不日新者必日退。”新时代媒介环境瞬息万变,为凸显社会动能、弘扬优秀文化,新闻工作者的节目创作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作品应当以文化自信为思想内核,取材于人民群众的亲身经历,采用鲜活多元的生活叙事和行动故事,呈现出创新的事实编排和话语表达,让中国的思想文化彰显其光辉和力量,引发世界各国人民的情感共鸣。正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所说,在未来,笔者在自我挑战之路上不断前行,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履行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向世界呈现出一个平衡而立体的中国,为祖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上加分!

参考文献:

[1]张江.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文国锋.始终坚定文化自信高质量建设民政新闻宣传主阵地[N].中国社会报,2020-12-14(2).

[3]李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J].文化产业,2021(06):100-101.

[4]尚新英,王雷亭,白子琦.融媒体时代高校通过典型人物报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创新初探[J].教育传媒研究,2020(06):80-81.

作者简介:沈倩,浙江省宁波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节目制作。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文化自信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路径探究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研究
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的技巧和艺术性研究
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路径
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