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与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2021-08-05 02:33韩丹丹
速读·中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陈云探索

◆摘  要: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不朽功勋。为迎接建党100周年,结合当前“四史”学习,缅怀陈云在财经、金融、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等经济战线的卓越贡献,重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对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陈云;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探索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党史、国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程中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上建立了不朽功勋。在迎接建党100周年,缅怀陈云在财经、金融、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等经济战线的卓越贡献,重温陈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中的艰难探索和成功改革,对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胜利推进,军事上即将实现统一,此种统一的巩固则需要依赖经济上的稳定统一和强劲有力。

一、实现财经统一

陈云曾精准判断:“以往东北、华北、西北及其他解放区都有地域性的财经机构,但现在有成立中央的财经机构的必要。” “因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日益扩大,财经问题也逐渐增加,并且往往是带有全国性的,这就需要有一个机构来处理这些问题。”可见,实现财经统一的首要问题是组建实施统一策略的财经机构。

1.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于1949年3月20日就主张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并提出成立基础是中央财政经济部和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合并,目的是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的领导。关于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人选,早在1948年5月周恩来就有了定夺:陈云目前应该主持东北的工作,在将来则是全国的工业建设。

1949年5月,陈云由沈阳转移到北平,和周恩来一同住进中南海。5月11日至6月2日他参加了中央军委在香山召开的财政经济工作会议,会中讨论了中财委的机构设置。6月4日正式宣布派陈云和薄一波负责筹备组织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陈云在会上做了《关于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说明》的报告。在紧张的筹备之后,7月12日陈云主持召开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会议,中财委正式成立。

2.统一全国财经

1950年初全国物价趋于平稳,老百姓对人民币重持信心,但市场仍不具备稳固的抵御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手段是财政经济实现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導,目标在于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

1950年2月13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财经会议和3月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座谈会,在两次会议上陈云详细地分析了统一财经工作的紧迫性和和重要性。强调必须尽可能的集中统一物力和财力。他指出:现在同过去搞根据地区域和单个方面的部队工作不同了,而是包含着4亿7千5百万人、地大物博的全国性的工作,面对这么一个大局,陈云告诫各地的财经干部们,必须从整体角度思考全局的问题,否则就会走老路、犯幼稚的老错误。

陈云起草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对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提出了10条规定,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统一全国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重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必要开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以调剂余缺;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者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资金的往来使用转账支票经人民银行结算。这个决定构建了以集中统一为基础的财经管理体制的雏形。

统一工作轰轰烈烈展开, 1950年3月29日,陈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关于财经问题的报告,指出:财经统一后,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去年赤字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五点八,今年三月后收支差额已接近平衡,争取物价平衡的三个条件(军事胜利、收支接近、物资准备)大体具备。1950年5月前夕,全国财政收支基本达到平衡。

二、稳定金融物价

新中国成立前后,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为先导,全国物价出现猛涨,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新高。

为克服财政经济困难,1949年7月10日,陈云受中央委托,给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大区发电报,通知召开金融贸易会议,此会也称上海财经会议。此后陈云亲自坐镇上海,研究部署克服财经困境。

上海财经会议从7月27日持续到8月15日。陈云主持了会议,并于8月8日分析了军事和经济的基本形势,提出一系列解决上海和全国财经困难的办法,明确、具体、操作性。此后物价稳定了一段时间。但是,10月下旬,投机资本在各地又起风浪,物价此起彼伏。上海的棉纱价格不到一个月上涨了3.8倍,棉布上涨了3.5倍。陈云发出了关于制止物价猛涨问题给各地财委的电报。电报指出:目前物价涨了两倍,只有可能通过收缩银根,调运粮棉,抛售物资来稳定物价。此后,全国各地采取统一步骤,大量抛售物资。在粮食方面,全国源源不断的补充北平、天津和上海,投机商没有估计到共产党的运粮能力,粮食物价很快平稳下来;在棉纱方面,全国统一大量抛售,多到远远超过投机商的吃进能力,并边抛边降价,同时,通过银行控制贷款、工厂不许关门、加紧征税等措施的紧跟威逼,短短几天,投机商一败涂地,棉纱价格也稳定下来。

这次稳定物价的成功,不仅稳定了民心,还给上海工商界一个教训,使投机商受到重创之余很难再起风浪。共产党不到一年时间,解决了国民党持续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创造了一个奇迹!毛泽东称其:“不下于淮海战役”!

三、恢复国民经济

1.调整工商业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后,市场状况发生很大变化。粮食、纱布等重要消费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一时间商品滞销、资金周转阻断、工厂关门、失业增多等严重社会问题成为普遍现象。

有人将商品滞销问题归咎于稳定物价和税收的必然后果,但陈云的思路完全不同,他认为税收与物价稳定不应该是商店关门的原因,而是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和调整来解决。1950年5月8日,陈云主持召开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在开幕会上,陈云指出:这次会议专门研究从4分月以来商品滞销、生产缩减、商店歇业和工人失业增多等问题,深入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在闭幕会的总结中,陈云认为:商品滞销和生产过剩的原因,首先是十二年来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虚假购买力的迅速消灭。其次,是人民购买力降低,季节影响和公债发行。再次,是全国由战时分割状态变为统一后,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而消费能力降低。解决目前困难的办法是:采取加工订货办法;开导工业品的销路;联合公私力量,组织资金周转;帮助私营工厂改善经营管理;重点举办失业救济。

随后,全国展开了工商业大调整,陈云担任了调整和组织工商业的主要指挥员。陈云指出调整工商业和稳定物价必须相辅而行,不能抓一头不要另一头。现在政府挑的是“两筐鸡蛋”,不要碰破一头。任何一头失落,另一头也保不住。他说:帮助工商界度过目前的难关,主要是要拿出一笔钱来。所以,发行货币是在所难免的一步棋。发行货币的持续过程容易导致先出现物价上涨后出现物价暴跌的情况,因此双向波动都要防范,否则会给已经不景气的工商业雪上加霜。对此,陈云采取的办法是,加大对企业的加工和定购数量,并适当收购农产品和私商的纱布。

陈云还注意到,目前没有可用的公司法,商业经营遇到问题无从自保,惩处错误更无依据,投资人困难重重。为保证经营中的各方利益,陈云开始主持起草《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49年12月公布发行。法律出台后,私营企业对调整也加了颗定心丸。

工商业在法律的保护下,稳步推行。1950年10月后,全国经济有了改观,后来陈云回忆说:“六月以前是统一,六月以后是调整。只此两事,天下大定。”

2.恢复经济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城市是从国民党手中接管而来,因经历战火而百孔千疮。陈云领导中财委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恢复、发展和繁荣经济这个战略目标而开展。

新中国成立初,陈云组织中央各经济部门,召开了一系列专业会议,商讨各方面情况,区分利弊、轻重、缓急,确定恢复的层次。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建设工作中确定了两个重点:一个是交通,尤其是铁路;另一个是水利和农业。

解放前,全国铁路有两万公里,因受到严重的破坏而无法使用,铁路总长度的80%处于瘫痪。津浦、京汉、粤汉、陇海、浙赣等主要铁路干线,十多年不能全线通车。铁路状况如此,公路、航空、海运的情况也大体相同。

交通不畅,不仅救济农村灾情的物资进不去,难以恢复生产。生产出的粮食也运不出来,无法与城市进行交换。陈云总是说,运输是一件大事,是全国经济的杠杆。

因此,修复和修建铁路是恢复国民经济又一项基本建设。此时,正逢抗美援朝开始,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中央没有停止铁路工程建设。陈云说:“运输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很重要,要建立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在全国人民和铁路工人的努力下,1950年5月,全国铁路修复工作基本完成。

在修复原有铁路的同时,陈云提出兴修新的铁路线路。当时,很多地方还没有铁路,比如说西南地区,粮食很便宜,500块钱一斤都没人要,但是有的老百姓却没有裤子穿。因为交通不便利,农产品运不出去,工业品又运不进来。为此,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无论从经济来讲,还是从国防来讲,把那个地方的铁路搞起来,是一件大事情。他认为沟通全国有国防价值,因此提出将部队一部分军队兵力用于修筑铁路的路基和山洞。毛泽东十分赞成用军队筑造铁路的计划,要求立即着手实施。1950年开始有重点地修筑成渝、天兰铁路和湘桂铁路的来宾至睦南关线(今友谊关),1952年,这三段铁路的铺轨通车任务基本完成。

陈云主张恢复农业,必先整修水利,他说,这是农业工作的第一个问题,是治本的工作,是百年大计。治理水利主要集中于三大水系,淮河、长江、黄河。淮河治理从1950年秋天大规模实施,中财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了大力支持,1951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长江的治理是从荆江开始的,历来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一说。治理过程中,陈云和薄一波同王任重、林一山做了密切配合,研究分洪技术。但荆江修理进程有些缓慢,1952年4月份才全面开工,到6月份完工。黄河的治理较之淮河与长江的治理较为系统,工程也浩大。1951年春天,水利部形成了兴修石头庄溢洪堰的初步计劃,但水利部党组书记李葆华觉着这是大事,就带着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和郝志斋找到了陈云,就工程的必要性、工程量、花销以及用后补偿做了详细汇报和探讨,陈云当场就拍板定案:“就这样定了”。随后,陈云同周恩来进行了沟通,4月17日,周恩来给出回复,同意陈云的意见。此后,中财委做了大量研究和协调工作,4月30日,就发出了《关于预防黄河异常洪水的决定》。5月4日,施工机构开始筹备,6月初开工,终于赶在汛期前8月20日完工了。

1951年,三大流域周围多年不收麦子的地方丰收了。

陈云不仅注重农业、水利和交通等基本建设,还下大力气抓了纺织、橡胶、农垦等工作,而且对影响以后建设的方方面面他都关注,包括电力、教育等等。1952年,工农业顺利恢复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作者简介

韩丹丹(1988.10—),辽宁本溪人,大连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融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危害及其治理研究(编号: 18YJC710018)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陈云探索
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