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苏区所在地、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之一,福建省长汀县的“红色”,还有另一层解释: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曾是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红土地期待着一场绿色革命。1983年,长汀开始规模化水土流失治理。21世纪初,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为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省委省政府连续8年每年从省级财政划拨1000万元,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序幕由此拉开。
昔日红壤裸露、沟壑纵横,而今满目苍翠、花果飘香。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汀作为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于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效应,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亮丽旗帜。
长汀县先后出台《关于掀起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潮推进生态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编制县乡村水土保持综合规划、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创新封禁护林、社会参与和激励保障机制等,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战略设计。
注重科技投入,研究探索出低效林改造、草灌乔混交、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崩岗治理等一系列先进治理模式。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协作开展研究,探索应用推广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新技术,制定《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标准体系》等7个基础标准和9个地方标准,填补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标准的空白。
长汀县三洲湿地公园
长汀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带动社会力量参与。
长汀积极吸引企业资本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实行以奖代补,群众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人翁和主力军。涌现出“断臂铁人”退伍军人兰林金、造林大户林慕洪等一批水土流失治理的“草根英雄”。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开展汀江-韩江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小水电站退出试点等。颁布封山育林命令,狠抓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开展“六清六美”乡村环境专项整治,推进农村“改水、改电、改路、改厕、改圈”。成立生态警务大队,设立县级水保局、乡镇水保站,创新河湖管理机制,设立“河道警长”,全省率先试点小水电有序退出,创设生态司法“三三”机制……长汀探索走在福建乃至全国前列,经验得到推广应用。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打造汀江源头龙门风景区等生态景区,因地制宜打造各乡镇水土流失治理特色产品,逐步形成“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既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又减轻了生态承载压力和水土流失治理压力。
与1985年比,长汀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近115万亩, 水土流失率由31.5%降低到6.78%, 森林覆盖率由不足40%提高到80.31%。2017年,长汀县被列为第一批1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同时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态综合治理,长汀不断深化和拓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内涵和外延。按照“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路径,长汀县委县政府提出规划建设以长汀为主线、“一江两岸”为纽带的汀江生态经济走廊。
生态美带来百姓富。河田等7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基本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2018年12月,长汀成为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县之一。
长汀县新桥镇汀江河、鸳鸯河安全生态水系
长汀庵杰“天下客家第一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