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养视域下终身体育的内涵研究

2021-08-05 13:34陈辉映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身体理念

陈辉映

(扬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活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改变了对体育的认识、理解和实践,促使其丰富发展并具有时代特色。1965年的成人教育推进国际委员会上,朗格朗提出具有时代性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并指出了体育在终身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指出全面发展教育的规划中体育是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各个国家纷纷开始响应并将终身体育作为各国体育事业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1]。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鼓励人们终身参与体育活动这个对个人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都大有裨益的举措,实施起来却极其困难。例如,在欧洲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大半个世纪的“Sport for All”的运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鼓励人们“为了身体健康参与体育活动”的理念已不足以改变人们的行为,不能有效地促进终身体育的发生。此外,在终身体育的实践中,由于缺乏全年龄段的体育理念的共识,存在各年龄段的体育政策与实施各行其是,没有长期的衔接规划,不能将全生命阶段的体育参与形成累积效应。终身体育需要有新的理念支撑,并贯穿于人的一生。我国学者任海提出“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理念对统领终身体育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2]。本文将在身体素养视域下把握终身体育的内涵,促进现代体育的人文精神回归与价值重构,立足于推进体育融入生活,鼓励人们终身通过体育感受生活的意义。

1 “身体素养”概念产生的背景与特征

1884年,“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这个词汇第一次由美国的陆军上尉Edward Maquire在带队训练时首创并且记录在了他的陆军工程兵团的专业笔记中,这个术语被用来描述士兵的运动质量,研究兵团的身体文化[3]。1938年,这个术语首次出现在教育研究中,美国的《健康与体育教育杂志》(Journal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的一篇文章指出了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心理文化素质应该由公立学校负责[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机械化、电子化和互联网化意外地侵蚀了我们文化中的身体活动,身体素养的研究浪潮的兴起主要是为了应对人类久坐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危机。这个阶段的研究开始强调培养人们身体素养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健康和参与身体活动本身,还包括培养能有活力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人们逐渐开始改变对传统认知中的身体活动并且将其与积极生活方式结合起来。20世纪90年代开始,身体素养的概念在全球的体育教育领域、公共健康领域的学术及政策领域引起的广泛重视,则要归功于英国学者Margaret Whitehead。1991年,她在英国体育协会(UK Sports Council)的出版物中提出体育教育能培养在运动中的素养(literacy in movement),并于1993年提出身体素养是支持人类完成其生命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核心要素[5]。2001年,whitehead最先提出了带有哲学意味的身体素养的定义,并陆续地对其进行完善[6]。2010年后,伴随着各国基于身体素养的体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身体素养的国际大讨论进入了高潮,“身体素养”与“终身体育”同向同行。2013年,Whitehead提出身体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终身的过程,并称之为“身体素养之旅”。2019年,Whitehead将身体素养的概念完善为:“身体素养是个体终身维持活跃的生活方式所需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以及重视身体活动参与并承担相应责任所需的知识和理解。”[7]如图1所示,whitehead在此定义的基础上,把身体素养分为3个领域分别为:情感、身体和认知,其每个维度都呈现出身体素养的内涵特征。其中,情感领域主要是在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锻炼中享受的动力来源;身体领域主要是利用自身的体育素质能力展现而得到了乐观向上的享受体验从而获得了心理上的自尊自信的情感满足;认知领域主要是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明白其重要价值并为之自愿积极主动地付出,形成责任意识观念。身体素养的价值就体现在可以让人们发现并理解身体锻炼与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主动意识到终身参与身体活动和锻炼的价值并在情感、认知和身体三维度体现出来[2]。

图1 身体素养的属性特征

2015年,ASPEN研究所的研究提出基于身体素养理念的“大众体育-终身娱乐模式”。加拿大将“身体素养”作为国家体育整体发展的基石,认为身体素养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至此,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以身体素养理念指导国家终身体育的观念,基本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2 我国终身体育和身体素养的相关研究进展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开始认识并了解到终身教育的重要价值随即开始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4年。研究成果大多局限教育的范畴,重点聚焦于让终身体育与学校教育之间联系更加密切更加契合,于长镇立足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在全国的主导地位,主要阐述了要建立终身教育的学校理念教育和行动教育的必要性并将学校体育教育放于重要位置[8]。林诗娟认为要确定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现实地位和历史作用包括锻炼学生身体增加体质、掌握一定的锻炼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和素质、以及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9]。也有一些讨论终身体育的与全民健身的关系的成果。扈季元提出从全面健身到终身体育是由注重动作表现形式向注重身体内在实质方面转移的变化[10]。第二阶段是从2014年至今。期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4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2019年)颁布,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关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研究成果丰硕。例如,赵亮认为终身体育教育要由学校、家庭、社会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11]。董跃华等人认为终身教育未来要突破“教育化”倾向和“身体锻炼”目标的范畴,在更广泛的社会目标中实践终身体育,并提出终身体育社会具丰富、多元的体育价值观与体育文化,是形成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的基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

伴随着终身体育研究的推进,“身体素养”理念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5年来,相关研究达到高潮。陈思同对身体素养概念的本土化进行了解读,认为我国身体素养不仅仅是体育知识、意识也应该注重身体的行为、技能和体质水平等综合要素共同的发展[12]。张震等对我国古代的身体素养观进行研究,并且认为身体素养本来就是中国古人修身的题中之意[13]。任海认为身体素养是统领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均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2]。桂春燕等对身体素养的测量和评价进行研究,借鉴加拿大的经验,可以从能力、行为、认知、心理和社会5个维度构建测评体系。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身体素养是近年来国际体育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理念,不仅旨在解决因身体活动缺失带来的全球健康问题,而且立足于推进体育融入生活,鼓励人们终身通过体育感受生活的意义。跳出教育的范畴,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理解终身体育的理念开始出现。

3 身体素养理念下终身体育的内涵

3.1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理解终身体育

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包含从摇篮到坟墓的各个年龄阶段。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所有教育都纳入它的系统,而且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14]。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伴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思潮、制度和系统的变化逐渐深入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最高追求,终身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的主要途径,脱胎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也需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阐释。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健身,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实现体育的生物改造功能也顺利成章地成为了人类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尽管如此,“身体锻炼”作为体育参与的主要目的,其价值仍然没有被充分地理解。例如,学校教育通常对认知类的学科更加重视,认为参与身体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所谓的认知学科(如语文、数学等主科)中放松大脑,恢复精力。当然,国内外也有一些研究试图表明体育活动对认知学科表现的促进作用。这些研究通常用于证实身体活动对于提升认知表现的重要性。但是,这种研究取向也会给体育实践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一个威胁,就是是否存在更有效的方式提升认知表现?若是有,那么是否就可以取代体育?面对这样的疑问,若我们从“身体素养”发展的视角看待人类,就不能将身体和思维区分开,也不能将运动与认知区分开。“身体素养”的概念从一元论的角度去理解人类[15]。根据一元论的观念,现实是一个整体,不包含独立存在的部分,该理论反对笛卡尔二元论中将肉体和思维、人和周围环境进行切分的理念。尽管一元论认可人类的身心可分为不同的维度,但是这些维度不能彼此独立。如前文所述,身体素养可以分为情感维度、身体维度和认知维度,这些维度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一个“知行合一”完整和谐的人。

西方国家以促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推行的“Sport for All”多年,但人们“久坐行为”的改善却不尽如人意。在国民体育体制下,虽极力推崇的体育锻炼,依然不能被称之为“终身体育”。从“身体素养”的一元论基础来理解终身体育,终身体育应该突破“身体锻炼”的目标范围,对终身体育内涵的理解应该从“提倡身体锻炼”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终身体育的价值取向。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要基于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人的完整性又植根于生活的完整性。终身体育的内涵应该突破其实用性的工具意义,其终极目的不仅仅是健康与参与身体锻炼本身,还应该培养能有活力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关注身体活动与积极生活方式的契合。终身教育不仅是身体锻炼时带来的健康效益更在于生命蓬勃向上的积极状态,着眼于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成员一生都能通过体育生活获得健康、发展自我。

3.2 从人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来理解终身体育

正如前文提到,第一阶段我国对终身体育的研究最早通过“教育”的视角来进行,将终身体育置于学校的大环境中,但是仅从学校教育的层面进行推广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局限于学校教育的研究思想成果反而会制约对终身体育的内涵的理解,限制了终身体育的发展。卢元镇先生曾指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忽视文化建设。身体素养概念中“身体”的文化内涵是关注人和社会关系的意义,认识、理解和实践体育对对促进人与社会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从终身体育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

现今,体育参与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完整健康的体魄的追求更是人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方法。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存在来自于与环境的互动,人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创造自我[16]。社会中各种情境的发生都存在着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如物理环境、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而根据一个人此前的体验,这些条件会引发某些行为或与某些行为相呼应。这就意味着,一个行为的意义以及相应的条件,都不能从当下的环境中割裂开来,也不可能与此前类似情形下的互动毫无关联。因此,Whitehead认为,想要完全理解行为,相应的学习环境一定要有意义,他把人与其身处的具体环境互动的能力称为“阅读环境”的能力,这有点类似于在语言学习中的词汇量大才能应对不同语言环境。同样,对于一个具备身体素养的人来说,各种需要身体活动的环境都可以从容地应对。这种对环境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力称为身体能力[17]。

法国哲学家Merleau-Ponty认为,人与其所处的世界存在互动关系,而且“只有互动内容越丰富、方式越多样,人类的潜能才能实现得越充分”[18]。体育就是生活,这种生活需要深厚的身体素养的支撑。人的生活世界是通过人的交往活动呈现出来的,体育活动从来不是孤立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现,是在人们的交往中,在意义指引的网络中,在某个视域中与我们照面。在培养人类与社会进行有意义互动的能力时,应该将培养身体素养作为出发点,伴随人的终身。因此,终身体育的重要内涵体现在将运动嵌入身体,将身体嵌入环境,并将身体活动拓展到其一生的生活世界中。

3.3 从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人群体育需求来理解终身体育

随着身体素养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影响着不少国家的体育政策的制定,许多国家都在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等方面都付诸了实践,包括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纵观终身体育在全球范围的发展,终身体育涵盖的年龄范围广,参与的教育及社会组织多,如何将不同年龄阶段的各类群体的体育实施衔接、协同、形成累积效应是终身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体育需要衔接性,需要有统一的理念进行衔接,身体素养这一理念的出现为终身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

依据Whitehead的“身体素养之旅”的理论,身体素养的养成伴随着人的一生。学前阶段主要对孩子进行身体素养的培养、支持和鼓励,促进动作的发育;小学阶段主要培养身体素养的要素:动机信心、知识和理解;中学时期利用一系列活动锻炼和环境来明确自身的身体要素;大学或初毕业时期要将自愿进行活动锻炼作为生活的必要部分以巩固身体素养的各个覆盖面;成人时期要将适当的有必要的身体锻炼纳入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主动进行锻炼的兴趣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进入老年时期,仍需调整身体素养以适应身体各项机能的下降所带来的生活影响,并且达到积极的应对老龄化的生活态度[19]。身体素养理念指导下的终身体育既注意到终身体育的阶段性,又兼顾到阶段间的衎接性,使人的健康处于生命周期每一个阶段的最佳状态。

图2 各年龄阶段身体素养养成的目标

国际上,终身体育的思想已经开始成为引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在1992年7月正式通过的文件《欧洲体育宪章中》提出终身体育不仅针对大众层面更是包括高水平的职业选手。我国在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也忽视了一个重大的问题:过于功利和商业化的气息尤其是技术至上会逐步影响到竞技体育发展的初衷,会导致最终呈现结果的重大差异化和负面影响[20]。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要关注加强人文的关怀和素养的培养,打通基于素养的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壁垒,避免出现退役后不再“体育”的现象,促进运动员以身体素养的养成为目标的终身体育的形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与接轨才能保证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终身发展。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不是高端与低端的关系,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也不是割裂的关系,它们三者之间应该是横向包容的互动关系。终身体育应该是以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全面融合为发展方向。

图3 各类体育融入终身体育体系的时序

在我国,将终身体育理解为“为将来打基础”的想法是片面的,终身体育的发展最终目标应该是形成包含着各类体育的终身体育体系。终身体育并不是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并列的概念,而应该作为一个体系包含着这三类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各种体育类型相互关联,既有纵向的衔接,也有横向的转换,让人们能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发现体育的意义,为人们终身体育参与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终身体育以实现终身体育实践为目标的理念,它既不拒绝以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或职业体育为目的的体育行为,也支持以健身娱乐、自我发展为目标的大众体育实现,更支持在学校体育中普及实践终身体育的理念。各类体育融入终身体育体系的时序既受到各类体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影响又受到终身体育主体作用的影响。各类体育融入的时序应该是学校体育为先,社会体育其后,竞技体育最晚。

4 结语

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以身体素养理念指导国家终身体育的理念,基本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身体素养的理念突破了身体活动的实用性工具价值,倡导人们形成“不仅为健康而动,更为意义而动”的认识。在中国本土语境下,紧扣人与社会生活关系与意义,在身体素养的视域下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人群体育需求这3个维度来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能丰富与创新我国终身体育理论,为实现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身体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