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替传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2021-08-05 05:27:00潘美琪
大众文艺 2021年13期
关键词:字格源语言源语

潘美琪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汉语中有大量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即汉语文化负载词,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汉语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含义更为丰富多样。口译本身就在两种不同的语言间起到桥梁作用,促进沟通,意在让不同语言使用者能够互相理解对方的意思,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因而成为口译工作中的一大难点。该研究从释意理论视角下,通过分析中外交流大会上的口译实例,探讨译员在交传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协助译员更好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

一、会议口译的特点

口译与笔译同样都是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即将源语转化为目的语,且两者都是将源语所承载的信息内容、意义、目的、外在格式等加以传达,但是相比较而言,笔译工作者有较为足够的时间来选择最恰当的翻译,以最大可能地呈现出译者满意的表达,而口译注重即时性、现场性,要求译员在短时间内精准传达发言者的话语含义。因此,口译并不要求译文辞藻华丽、生动巧妙,而是复述原文的要点信息,准确传达关键词语的含义。

由于各种国际交流大会上的参会人员并不一定对中华文化熟知,也未必都能够理解文化负载词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文化内涵,因此这给会议的口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大会现场的口译工作要尤其注重运用释意理论,注重传达源语言的内在含义而非表面形式,注意脱壳处理,取其意再传其意。

二、释意理论下交替传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1.释意理论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即释意”,也就是说翻译并不是单纯地实现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而是要摆脱源语语言的外壳束缚,进行脱壳处理,然后提取原语中的含义,再将其内在含义传达给听众。释意学派认为,语句的意义是翻译的核心问题,它是在话语消失后唯一能够存留下来的内容。塞莱斯科维奇是释意理论的提出者之一,他强调翻译的对象并非信息的语言本身,而应该是信息的内容及其所传达的含义。在此视角下,塞莱斯科维奇和另一学者勒代雷提出了以“脱离源语外壳”为核心思想的释意理论,并表示翻译主要分为三大步骤:理解原文的含义、脱离源语外壳、用目的语重新表达该内容和情感。

林语堂先生曾讲过:“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秉持“脱离源语外壳”的翻译原则,译者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这一难点的处理方式会更加统一系统,尤其是口译时的难度有所降低。

2.汉语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即承载了某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的词语和习语。文化负载词的民族特色很鲜明,与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中华文化底蕴丰厚,因此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则更为丰富。另外,翻译是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两种语言又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需要对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进行转换。可是,不同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本身就缺少一一对应的翻译,相当于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空缺项,因此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身就是一大重难点。

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大致分为几大类,包括三字格、四字格、典故类、诗句类、俗语类和新词语类。对于各类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我们可以采取稍稍不同的处理方式并进行积累。

3.释意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是借助语言表达之手,来传达语言本身的交际意义,以实现促进沟通的目的。在这个视角下,译员在交替传译中遇到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其首要任务是进行脱壳处理,即首先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内在含义以及发言者所想表达的目的,再将其整个含义转化为目的语,传达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源语言的外在形式等束缚且尽量使目的语符合听众的表达习惯,以促进双方顺利沟通。当然,如果能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极好地传达了文化负载词的内容含义以及文化意蕴,做到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基本对等,则可以说是上乘的口译。然而,会议口译的现场性给译员的反应时间极为短暂,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度又较高,译员需考虑到双方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因此译员更加需要学会运用释意理论,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更好地达到会议口译的目的,即翻译达意,完成双方的顺利沟通,让讲话者与听众之间互相理解。

三、国际会议上的口译实例评析

很多中外国际交流大会上的语言既简练又生动,引经据典且逻辑性很强,会上常用三字格、四字格成语等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以传达中国文化。此处引用下列几个典型案例,我们将对译员的现场会议口译实例进行评析。

例1.在这个团体中,我们要做到休戚与共、同舟共济,而不能独善其身。

译员:Rather than each minding our own business in the group,we should rise and fall together and help each other as passengers in the same boat.

评析:汉语四字格让语言既简洁干练又内容丰富,且多个四字格的连用朗朗上口,语调悦耳,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对于交替传译而言,译员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四字格的含义并转化为目的语并不轻松,此处译员进行了脱壳处理,抓住四字格的内在含义并采取释义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同舟共济”和“独善其身”的处理,并不需对四字格的背景文化进行解释,而是紧紧抓住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准确转化为目的语。而对于“休戚与共”的翻译,译员采用了归化的译法,脱离源语言形式上的束缚,转化为英语中更加常用的表达方式rise and fall together,这种对目的语的驾驭也能体现出译者的高水平。

例2.我们愿意投桃报李,每当朋友陷入困境时,我们从来都不会袖手旁观。

译员:We are always ready to reciprocate acts of friendship and kindness from others.When our friends are in distress,we never sit by and do nothing.

评析:“投桃报李”意为“他送给我桃子,我拿李子回送给他”,用来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译员准确抓住该四字格的含义,并准确结合语境加以传达。“袖手旁观”的口译更是简洁明了,非常符合口译的特点,这样的信息传达既快又简洁易懂。对于这类四字格,译员不是机械地堆砌字面意思,而是传达语言整体的含义,很好地运用了释意理论。

例3.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愿做及时雨,我们愿与朋友同舟共济、携手共进。

译员:When our friends are in trouble,we are willing to be a friend in need,a partner you can count on and make progress

together in times of diほculty.

评析:这句中的亮点是三字格“及时雨”,译员仍然是采取释意口译,将其巧妙地转换为a friend in need,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让英语母语者轻松明白其含义。“及时雨”是指应时的好雨,也可用来比喻紧急关头解救危难的人或事物。译员没有对三字格的表面比喻含义进行解释,而是直接传达为贴近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简洁易懂。更重要的是,译者没有受到源语形式上“三字格”的束缚,而是取其意,译成了短语。同样的译法也用在了四字格“同舟共济”上,忽略掉其本身含有的比喻意义,直接脱壳处理,取其释义,再融入句子中,与“携手共进”完美融合,毫不突兀,也丝毫不啰唆,译者在会上的灵活处理和快速反应值得借鉴。

例4.信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寄语,让大家很感动。

译员:The touching verses“Though we live in different lands,the same moon and sky make us one”and“United by the same humanity,we forget our nationality”are written on the letter.

评析:“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意为拥有相同的道义,则不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产生距离,即不同国家的人不应该排斥,而应该一视同仁、共同努力。虽然这句名言或许不完全属于汉语文化负载词,但是在处理上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译者抓住源语的含义并将其进行目的语转化,在这句译文中值得注意的是humanity和nationality的对应,形成押韵,朗朗上口,这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值得我们语言学习者品味。

四、结语

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极为丰富的外延和内涵,给口译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译员处理起来并不容易。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是汉译英的一大难点,也是口译学习者学习中的一大重点。该研究以国际交流大会的现场口译为实例并加以分析讨论,结合释意理论,可以得出交替传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方法是以意译为主,先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含义,不拘泥于其形式,将源语言进行脱壳处理,再将其内容和情感转化为目的语,并且在转化为目的语的这个过程中,归化是较为常用的策略,以便于听众更好地理解。

猜你喜欢
字格源语言源语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同音》二字格探析
西夏学(2019年1期)2019-02-10 06:22:06
老虎棋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北方文学(2018年18期)2018-09-14 10:55:22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对具有修辞手法谚语英译汉的研究
速读·下旬(2016年7期)2016-07-20 08:50:28
河北迁安方言四字格俗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