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2021-08-05 05:27
大众文艺 2021年13期
关键词:山水画人格美学

陈 欢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同学术流派思想火花碰撞的第一次高峰,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道两派的文化思想被广为推崇且影响深远,为中国传统绘画鉴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美学价值判断标准与依据,互补的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心理。

儒家与道家美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绘画、诗词、音乐、书法、雕塑、工艺等等艺术门类均涉及,形成了中国文艺繁荣与璀璨的蓝图,它们之间存在紧密与必要的联系,其体现的不仅是美的要求,亦是思想的要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中国传统绘画最能反映“美”的精神,“美”的品质,这正是儒道两家思想赋予绘画的意义。孔子主要的文化思想内容是“仁”“礼”,他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治国上是“德治”“礼治”,为了更好地为政治与社会服务,需要“美”作为一种精神养料与心灵调剂品来达到人心向仁向善,主要强调文艺的功能性。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教育、美学思想相互融合,互为一体促进社会个体美好人格的形成与整个国家的良好发展,是艺术学与伦理学共同价值所在,荀子与孟子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老庄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观,顺“道”而行,尊重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投身于自然,在天地宇宙中任由心灵驰骋,得虚静之状态与生命之自由,是纯艺术精神的体现,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因此,他们的思想亦都是为人生而“艺术”。而这种人生哲学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道两派美学思想启发和指引着艺术家的个人创作,以绘画的形式去反映具体时代特征的政治社会生活与抒发个人主观性情,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绘画作品来获得史料信息,所谓明理崇德,获得美感体验,得以修身养性。

一、儒家美学思想中“善”与“美”的统一在人物画中的体现

“仁”与“礼”是在治国与育人层面上,仁、礼、善都属道德范畴,因此,在美学方面,孔子注重美和善两者的统一关系。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在孔子看来,音乐的美必须要伴随着良好的思想内容,美与善的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的统一。有了善,才会美,美是善的外在表现形式,善是美的内在核心要求。一个是道德思想,一个是精神养料。继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即“仁”“义”“善”的人格修养之再补充,强调的是人格“美”。故而在儒家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人物画从内容上有了伦理德性的影响使其具有教化功能。由于儒家的思想中倡导仁爱,善与孝道,因此对丧礼也是极其重视,这是一种孝的体现,为尽孝的丧礼制度以一种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赋予了绘画更深刻的寓意内涵,具有宗教色彩。譬如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与人物御龙图,以线勾勒,无设色,绘画形式简单,目的祈求死者灵魂升天;汉朝“事死如事生”观念下的墓葬艺术,强调祭祀礼仪的重要性,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所画内容包括天上、人间、地府,是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复杂图像,体现的是礼仪制度中的道德操守,绘画形象较战国时期生动,色彩上有了大胆的突破,重彩设色,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艺,为隋唐时期的工笔重彩画鉴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人思想的觉醒体现在人物画中,线条的写意性便能说明问题,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发挥了线条的作用抒情达意与“写神”,线条的疏密虚实、黑白相间的空间布局,加之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韵律节奏,赋予了线条活的灵魂,使得中国传统人物画具有高级形式美感与审美情趣,但顾恺之所绘的《女史箴图》还是有一定的道德情感与说教劝诫性质,因此,隋唐之前儒家美学思想影响了人物画内容与思想的表达还是可观的。

艺术本身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它依附于其他思想上层建筑的观点和观念。例如它依附政治法律观点、社会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和哲学观念,因此对于各种思想形态来说,艺术只不过是一种表现手段的形式。所以绘画也是一样,除了美的价值,衡量一幅画的价值尺度是多重性与多方面的,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和隐喻的是“画外”的思想性、功能性、艺术性。

二、道家美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与宇宙观在山水画中的意境建构

道家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庄,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人要遵守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提出“天人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获得生命逍遥最自由的境界,是一种人生哲学。由此可见,这是从“道”到“悟道”,回归本我,达到“游心”“虚静”状态,从而使心灵精神获得最大的自由。绘画是庄学的“独生子”,是纯艺术精神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老庄美学思想中的宇宙观与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最纯粹的美,画家能够在自然山水中寻求情感寄托与抚慰,据于此,山水画中所反映的是情景交融,象外之境,物我两忘三个层次意境。由于宋朝皇帝设立翰林书画院,画学兴起,商业繁盛,文艺活跃,山水画发展到全盛阶段,画家们在经济基础稳固的条件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走进山水,体会自然宇宙的广阔与生命的永恒。

范宽是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对景写生造境,既绘出了山之“神”,亦写出了心之“境”,在《溪山行旅图》中,“高远式”构图,大山巍然矗立,顶天立地,以短而有力的皴法,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墨色的浓淡干湿具有微妙的层次感,整体画面雄浑壮观,庄严肃穆,具有强烈的压迫感,旅客牵着骡马载着货物缓缓行走,山的巍峨与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敬畏与崇尚之情油然而生。无疑,范宽感受到了山的博大与自然的力量,这是画家心中“意”的产生,如何造“境”,就要遵从内心最朴素的想法,因此,范宽创造了“雨点皴”表现山石。山不是“真山”,是心境中的山。近看精美而又质朴,远观崇高而又大气,所谓“尽精微,致广大”这种匠心独运,体现画家的修养与格调,同时这种崇高美使人懂得谦卑与敬畏,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哲学层面所探讨的问题,这也就是老庄美学思想中自然观的体现。

从中国山水画中,我们能感受到空灵,含蓄、虚静、清幽、朦胧等意象表达,在宇宙自然中用生命感受万物性灵,用心去造境,便能得宇宙自然之气象。宇宙观表现在艺术绘画上,是线条与空白的“虚实相间”,虚灵动荡,富有生命。山水画以写意水墨居多,是墨色与线条之间的变化,是计白当黑,是虚实相生,是一种气韵生成。郭熙的《早春图》使人感到了初春时的寒意,“三远法”构图更能让人身临其境,渔夫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是一种烘托,使其淡冶如笑的早春之景跃然纸上,郭熙描绘的是四时之景,四季变化是宇宙自然的轮转。因此,山水画的意境,形式,技法都是在宇宙天地间画家领悟到的。

三、文人画中孔子“比德说”与庄子“人格之美”的美学思想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孔子将君子比作美玉,这是一种外在结构与内在品质的表现,而庄子的人格之美是一种“真”,真性情,不做假,两者均体现的是一种人格品质,在文人画中可以得以说明。文人画多取材于花鸟、梅兰竹菊和山水木石等,借以抒发胸中“逸气”,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注重笔墨情趣,不求形似,注重神韵,很重视文学修养,具有诗情画意。这一点不得不提道赵孟頫、王冕、元四家等文人画家,赵孟頫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是文质妍美,格调高雅,而元四家中倪瓒更是清冷高格,笔墨精简,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形成自己浓重的个人风格。就画而论,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倪瓒的《六君子图》,吴镇的《渔父图》,王冕的《墨梅图》等都体现了这两种美学思想,贵在气节与品性,不再是宋朝的意境表现,而是逸笔草草,聊以自娱,表现心灵上的真,人格上的美。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孔子“诗教”教育理念下经过千年传承所形成的,而庄子的率真质朴更是与一些文人的心性不谋而合,再加上时代背景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绘画寄托精神表现人格的表达。中国有一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怒目是流露,低眉是含蓄。中国文人画就是流露与含蓄并存,体现的是品与德。

四、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体现的美的价值尺度与思想的内涵要求不能脱离儒道两派的美学观点,以至当代都要绘画中都要自然而然地去体现这些思想,只是通过“意”的方式去表达思想与传达情感。孔孟的教育意义,美与善相合,老庄的超脱人生境界的“体悟”与精神自由是中国画的灵魂之所在,精髓之所得,这一伟大传统我们要世代传承与沿袭。

猜你喜欢
山水画人格美学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盘中的意式美学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趣味测试 分析你有几分懦弱人格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