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子嫣 冯祖光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0)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有效载体,建立与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运用科学理论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养、落实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的创新途径。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和实践需要,如何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丰富健全内容体系和功能模块,增强人民群众在场所中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是广大基层干部与规划设计从业者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重要方向。
通过归纳总结现阶段试点工作的实际案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规划建设的创新路径应从明确工作目标与路径出发,与此同时不断丰富模式与内容,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规划建设全流程。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需要覆盖全年龄层的人群需求,需求的多样性不仅包括群众对于线下场景的多重体验感受以及功能配置的需求,还需要面临群众在不同审美喜好上的考验。因此,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结合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科学深入地完成调研定位工作,精准发力、聚焦资源、保证品质,确立目标与工作路径。
为达到工作目标,创新工作路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表现出设计内容的丰富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传播途径的广泛性,更新迭代的前沿性。将逐渐拓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设计形式与满足人民群众所展现出的多样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地是传播与提升整体公众美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该途径在社会公共场所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对于切实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创建美好的社会、社区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常规的展馆展厅设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规划有着更具体、更具指向性的设计需求,迫切地需要从建设规划角度对于整体的设计脉络进行梳理和规划,总结出适用于大部分基地建设的设计思路。但同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思想建设领域中的关键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这就要求规划设计行业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不断丰富、创新建设规划思路,将可升级、可持续作为设计理念与设计共识,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公众审美水准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进行更新和优化,以应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将深挖当地群众的真实需求放在关键位置。结合需求、聚焦需求,进行功能配置与规划布局。其中包括:各类功能分区的所在区域、建设面积、展示展陈、视觉形式、具体内容等。同时,将体验与服务协同推进,优化场景体验,丰富设计载体,增强社会公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地的互动性,合理布局,摆脱单一的设计表现形式,将丰富多样的设计带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徐州市贾汪区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真正做到“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并以此作为制定项目库的重要标准和手段,通过项目化推进,让文明实践工作落实落地。
我国的不同区域之间在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这也为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与创新路径。将强化地方特色、融入地方文化、结合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规划作为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有利于实现基础资源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例如,山东省胶州市在建设规划中结合当地儒家文化,按照“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设置了不同主题的实践点,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除此之外,因地制宜的整合当地资源,统筹运用基层阵地为文明实践工作服务,也是强化地方特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整合当地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剧院、城市驿站、乡镇文化站等现有资源,将服务半径控制在有效辐射范围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融入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点滴生活中注入体验参与的乐趣。例如,安徽省巢湖市在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的基础上,打通党校、党员活动室、村级活动场所等,建立理论宣讲平台;打通小、中、高校的学校资源以及少年宫等,建立教育服务平台;打通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建立文化服务平台;打通科技信息站、农家书屋等,建立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建好用好体育场馆、文化活动广场等,建立健身体育服务平台。
在新时代,必须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向实践前沿的地区进行对标学习,建立标杆,在成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与本地实际情况创新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质量。例如,山东省胶州市为迅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先后组织去往山东省曲阜市,浙江省海宁市、遂昌县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将当地的先进经验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制定了《胶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方案中建设规划了建设的整体架构和实现载体,丰富了内容和活动,落实具体工作步骤和方案。目前胶州市先行试点的4个镇(街道)和25个村(社区)阵地和队伍基本完成,实践活动也在推进当中。与此同时,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文明帮传、文明礼教、文明讲习、文明评学、文明演艺5处基地同步进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创新空间格局方面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各个分区的功能特征突出,能够精准满足人民群众来到此处的需求。根据现有案例进行整理归纳,现阶段可将功能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服务中心:负责咨询和接待工作,同时作为线下到访参观的第一站,根据寻求的服务内容进行引导和引流。(2)文化体验中心:通过视觉设计、展示展陈、雕塑装置等多种设计手段融合使用,进行当地历史文化、发展成果、榜样教育的集中宣传工作。(3)心灵疏导区:空间设计较为独立,可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心理疏导或心理咨询服务等。(4)活动体验区:用于开展组织线下体验活动,该场地在建设规划时应注意场地的多样性和可塑造性,场地中的设施可采用模块化的形式根据活动的不同进行组合。同时,群众也可以自发地进行文体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室外场地的公共艺术性,形成休闲娱乐轻松的氛围。其次,空间能够满足在日常使用中进行任意组合和打破格局,展现出较为丰富的可变性。再次,在合理配置功能分区的同时,实现大片区的融合,模糊空间边界,突破传统功能框架。
突出重点具体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规划的过程中,避免平铺直叙,将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做实做强,通过声光电等多种现代手段,增加视觉记忆点和触觉体验感。同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静止”的建筑,但同时也应是“动态”的场域,人们在其中应享受自由和流动的状态。人民群众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参观者、游览者,而应该是体验者和参与者。通过不同特征人群的动线分析布局设计场景,根据不同的流线进行整体功能分区的布局,并根据需求合理配置体验项目,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一处有机、生动、活跃的场域。因此,建设规划应将强化体验参与优化服务作为重点,将两者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协调推进。
地方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对于他的滋养与影响,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独特存在。同时,在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时间赋予了艺术与文化强有力的生命,在反复检验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立足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需要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元素进行创新运用与结合,两种元素的冲击碰撞,得以产生新的设计思路,更有利于让地域文化得以多面的展现,找到更多创新设计表现的方式与突破口。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在新时代,进一步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立足定位,从建设规划环节进行工作目标与路径的规范和明确,逐步拓宽模式与内容创新,形成具有一定实践样本基础的创新路径。将深挖需求、强化特色、建立标杆作为规划建设的关键环节,将创新空间格局、内容形式、设计表现作为规划建设的设计思路,并在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运用和完善。希望通过本文对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原则与设计创新路径的分析,能够为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有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规划工作向有活力、可持续、高水准的方向发展提供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