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博
近十年前,凯文·凯利在《新经济,新规则》一书中,将我们这个世界(主要从经济层面)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软世界,一是硬世界。前者指无形之物,如媒体、知识产权、软件、服务,后者则指传统的、物质的东西,比如钢铁、石油、汽车等等。凯利认为,统领软世界的基本法则将很快统领硬世界——钢铁和木材的生产将会遵循软件的规律,汽车将会遵循网络的原理。“如果你想去探究你所处行业的未来,就把它想象成一个完全围绕软世界而建的商业世界,即使目前你仍视它为建立在硬世界的基础上。”
以今天的“后见之明”去审视凯利十年前的这些论断,必须承认,时人对这一迹象多有感受。只不过没有多少人真的相信软世界会很快“全面统领”硬世界。而我们今天所看到和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一切,则处处佐证着凯利的睿见。
凯文·凯利总结出“新经济”的三大特点:全球化;注重无形事物,如观点、信息、关系等;紧密地互相联结。伴随“新经济”的崛起与发展,科技渗透进人们的思想,以及日常生活的毛细管。新的经济秩序逐渐显现,继续推动技术前进。“新经济”还促成整个人类社会结构的剧变,人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都将渐次被重构或改变。在新的经济秩序中,同样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期书单关注“新经济”的未来和挑战,推荐一些代表性著作,来展示“新经济”的某些代表形式和特征,以及新经济秩序下如何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首先要推荐的是日本著名企业家佐藤航阳的著作《财富的未来》。佐藤讨论了“新经济”到底为何物,以及面对这一变局,企业或个人应如何融入其中。在作者看来,无论是网红经济、订阅经济、共享经济,抑或平台经济,都是同一经济发展趋势的不同侧面,而当我们找到这些事物的“共通模式”,就能在不确定的未来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进一步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中,金钱将不再是财富的唯一媒介,其本源“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乔纳森·哈斯克尔在其所著《无形经济的崛起》中认为,世界经济的一场革命已不可阻挡,“无形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许多优秀的创意开始脱离实体形式,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最有价值的创意往往隐藏在软件研发、数据库集成、艺术创作、品牌建设,甚至业务流程的优化中,而无形资产所能创造的价值远高于有形资产。
《极端经济》和《利益相关者》两本书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新经济”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可能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极端经济》将注意力集中在“极端”情况,试图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一些极端的经济体,从而了解人类如何应对不同危机挑战,并探寻极端环境下的经济发展轨迹。作者预言,最晚到2030年,大多数人都将生活在本书所描述的极端环境中——人口老龄化、破坏性技术进步成为常态,以及不平等问题愈加严重。要想妥当应对这些挑战,须考察各种极端情况以寻求借鉴。
后一著作的作者克劳斯·施瓦布,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著有《第四次工业革命》。施瓦布认为,当前由自利目标和短期利益驱动的经济发展体制,决定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必然趋于不平衡、不可持续且危机四伏。有鉴于此,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思考以及在商界、政界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更加平等、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并以此倡导企业、政府、公民和国际社会应首先将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福祉放在中心地位。
(德)克勞斯·施瓦布等著
思齐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6月
施瓦布在1971年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理念,并于同年成立了世界经济论坛。其研究工作和写作主题,历来关切人类和地球命运,力求构建全球经济新模式,助推企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社会走上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施瓦布早已洞察全球经济发展深陷多重困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究其根源。在施瓦布看来,当前由自利目标和短期利益驱动的经济发展体制,决定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不可持续且危机四伏的。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思考,以及在商界、政界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更加平等、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倡导企业、政府、公民和国际社会,应该首先将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福祉放在中心地位。
(日)佐藤航阳著
殷雨涵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6月
本书提出一系列颇具颠覆性的观点。作者认为,在新的经济体系下,金钱将不再是财富的唯一媒介;只要找到事物的“共通模式”,就能在面对不确定未来时随机应变。
佐藤航阳认为,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看似不同的经济形式(网红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订阅经济),实则是同一经济发展趋势的一部分,只是程度不同。在经济乃至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未来金钱将不再是财富的唯一媒介,其本源“价值”会成为最重要的财富。伴随着“经济”运行方式改变,与之联动的工作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价值主义,将成为新的经济体系,与现有市场经济体系并存,这将赋予个人更多的可能性。本书重点介绍了21世纪的“新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以及“新经济的融入方式”。
(加)唐·塔普斯科特编著
晏明峰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21年8月
作者唐·塔普斯科特是全球著名的新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被誉为“数字经济之父”。他是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兼职教授,著有《供应链革命》《数字经济》《数字化一代》等多部相关领域畅销作品。
本书从食品溯源、边境贸易、农业、制造业等与人们密切相关的领域深度剖析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革命中扮演的角色,以全景视角勾勒区块链如何重构全球资产流通。
作者前瞻性地指出,区块链技术将重塑全球范围内各类资产的流通,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资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了为什么要抓住这一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同时用上述领域区块链发展的真实案例,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变革,以及人们应如何为此做好准备。
(美)约翰·贝斯特著
王勇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年1月
约翰·贝斯特,金融技术专家、金融技术领域公认的突破性创新者。在过去几十年中,贝斯特一直引领小微银行实施技术变革和数字转型。
《数字化金融》概述了各个特定金融科技领域的新兴产业趋势,以及这些领域的逐步发展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本书也介绍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在流程、技术、安全、人员、文化和战略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壁垒,并提供打破这些数字壁垒的措施。作者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物联网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兴技术的本质,及其对金融业将产生何种影响。作者认为,企业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尽可能打破各种壁垒、扫除常见障碍。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拥有强有力的管理层,拥有支持变革的企业文化,以及各种技术积累。
(美)罗伯特·金奇尔等著
关嘉伟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2月
两位作者都是“订阅经济”的从业者和资深人士。罗伯特·金奇尔是YouTube商务官,还曾供职于HBO和Netflix。曾任Netflix内容副总裁,负责电视节目和电影的内容采购工作,现在负责YouTube的销售、市场拓展等。
数据显示,年轻人现在每天看视频的时间已经超过电视。YouTube平台每天的视频观看总时长超过10亿小时,这个数字还在增长。数字视频牢牢占据着人们的注意力。在过去十年里,互联网视频平台YouTube的出现和成功,已经如同60多年前的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发明一样,深刻地改变了媒体和娱乐产业。而订阅服务在智能手机的推动下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移动经济的主导商业模式。两位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YouTube作为订阅模式的探索者,如何推动内容创新及其视频分发逻辑。作者在前言中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要讲述一群天才创作者和创业者在YouTube上尽情施展创意的故事。
(英)乔纳森·哈斯克尔等著
谢欣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4月
从新世纪初开始,一场革命便已悄然发生,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很多优秀的创意开始脱离实体形式,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最有价值的创意往往隐藏在软件研发、数据库集成、艺术创作、品牌建设,甚至业务流程的优化中。在美国、英国和瑞典,投资者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规模也已经超过有形资产。作者由此指出,一个无形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无形资产所能创造的价值远高于有形资产,如何把设计、软件融入一个品牌,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资产,逐渐成為各类企业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
在《无形经济的崛起》中,两位作者结合他们十年来在无形资产投资测度领域的研究,从无形经济的形式、特性、价值、影响等方面完整介绍了这一被很多人忽略的新经济趋势。
(美)埃德蒙·费尔普斯等著
郝小楠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5月
本书作者之一埃德蒙·费尔普斯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就业与增长理论奠基人,著有《大繁荣》。《大繁荣》肯定了大众创新的重大意义,认为保护和激发个性、想象力、理解力和自我实现的文化,促进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而在本书中,费尔普斯与其他几位经济学家,聚焦创新在经济可持续增长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入阐释大众观念如何营造积极工作氛围、推动经济增长,最终推动国家繁荣等重大议题。
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对价值观进行了直接测量,并通过统计学方法估计它们的影响。通过这些检验和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长期衰退、增长和繁荣的消失。作者认为,持久增长活力不仅来自科技创新,而且是个人创业价值观普及的结果,今天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增长放慢,便是创业价值观消退的后果。《活力》阐明了活力社会和国家繁荣的联系,更为中国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充满活力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和借鉴的经验。
(英)理查德·戴维斯著
冯毅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8月
理查德·戴维斯的新著《极端经济》结合田野调查与理论思辨,对传统经济学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该书通过对诸多鲜明实例的分析讨论,提出面对放眼可期的挑战与危机,增强经济韧性的路径。
作者是英国央行经济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更曾担任英国财政大臣的经济顾问,以及英国财政部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此外,他还曾供职于《经济学人》杂志,任该刊经济学编辑。《极端经济》中所说的“极端”(extreme)不是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对一种社会经济状况的特定指称,更可视为经济研究方法论。以社会经济状况来说,这里的“极端”也不应仅仅理解为金融危机、资产泡沫破裂等现象,还包括发生在特定经济体的突发情况,比如海啸造成的经济瘫痪、人口老龄化达到较高水平后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以及腐败和政府低效导致的市场失灵。
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极端”情况,试图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一些极端的经济体,从而了解人类如何应对不同的危机挑战,并探寻极端环境下的经济发展轨迹。作者预言,最晚到2030年,大多数人都将生活在本书所描述的极端环境中——人口老龄化、破坏性技术进步成为常态,以及不平等问题愈加严重。戴维斯提示我们,要想妥当应对这些挑战,须考察各种极端情况以寻求借鉴。
(作者为本刊文化编辑;编辑: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