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浪潮中,中国银行正在稳稳抓住风口,并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其手机银行的服务能力。
“无界之外 智享其中”!
7月15日,中国银行向外界发布全新客户端7.0版,向客户描绘了一幅崭新的手机银行画面。在这幅新的全景图中,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强化开放、场景、智能、资产配置等多个理念。
近年来,中国银行围绕“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的愿景,加大金融科技布局,并以手机银行、交易银行、智能柜台为载体,加快推动全行数字化转型。
手机银行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银行个人数字金融部数字化平台中心副总经理闫大伟表示,在数字化转型中,手机银行作为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接器”,扮演了客户需求的传导者,以及数字化转型成果的落地平台这两个角色,在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客户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中行手机银行客户数已经超过2亿用户,同比增长16%。
正如中国银行手机银行7.0版发布会中展现的,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7.0版正向着“四个全”迈出新步伐:一是全能生态,构建“无边界”的银行;二是全民畅想,提供“有温度”的陪伴;三是全程响应,打造“智能化”的体验;四是全景触达,建立“多元化”的联接。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客户体验,提供无边界、有温度、智能化、多元化的贴心服务,为共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场景是在特定时空内发生的行动因人物关系而构成的具体画面,在同一场景下,存在着大量定位及需求相同的人群。
聚焦到场景化金融,是指将金融需求与各種场景进行融合,实现信息流场景化、动态化,提高现金流的可视性与可控性,将金融服务融入到银行客户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之中,更为快捷、便利地传播给广大消费者,满足客户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金融需求。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场景化这一领域积极创新,有针对性地进行场景延伸的尝试,将零售业务融入具体场景与合作渠道之中,打造更加贴近客户的金融场景化服务。
根据中国银行近期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银行聚焦跨境、教育、银发、体育四大特色场景,深入布局场景生态服务。
根据中国银行7.0版发布会信息,跨境场景服务依托中行跨境金融优势,对40余项核心跨境金融产品进行优化,构建留学、旅游非金融服务体系;教育场景打造智慧校园服务,支持“家、师、生、校、教”的全客群服务;银发场景为老年群体提供医、食、住、行、娱、情、学全方位覆盖的服务;体育场景则发挥“双奥”银行品牌优势,凭借自身金融科技实力打造“冰雪+户外”特色服务品牌。
中国银行场景搭建离不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球十几家大互联网公司均采用平台模式运行,而在全球最大100家企业中,60家企业的主要收入模式也来自平台模式。德勤预计,中国平台经济的规模将会在2030年突破100万亿元。
为此,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银行均在推动开放银行平台建设。中国银行在场景选择方面显现了一定的独特性。中国银行个人数字金融部数字化平台中心副总经理闫大伟表示,中行在选择战略场景时有一套自身的方法论,通过对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自身禀赋的分析,中行最终选择聚焦教育、银发、跨境、运动四大场景,并进行一些纵向的市场深耕以及横向的生态整合。
闫大伟认为:“就目前场景建设而言,很多领域的生态已经形成,一些机构已经做大做强,场景进入难度较大。而教育、养老等场景符合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社会需求旺盛,行业相对分散,目前还存在着充足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作为曾经服务过2008北京奥运会又即将服务2022北京冬奥会的“双奥银行”,以及中国全球化、综合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运动和跨境这两大场景建设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以跨境场景为例,从留学咨询到海外账户开户、留学汇款、签证办理这些服务,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分散的,缺乏系统性的整合。而中国银行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长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具备整合场景资源的专业产品和服务优势。
在中行相关业务人士看来,“中行的差异化场景建设策略,无论是对于中行服务客户,还是对中行本身获客、活客,都起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作用。”
显然,中行手机银行在发展场景化与平台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政策以及市场形势的判断,选择了跨境、教育、银发、体育等四大具有市场空间的战略场景,抢占了差异化竞争的先机。
此外,中国银行的场景建设策略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其中,银发场景尤为明显。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具体到养老方面包括: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有分析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这是中行布局银发场景的重要原因。”上述中行人士表示,中国银行在场景的选择上主要遵循以下逻辑:第一,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第二,客群是否具有足够的市场;第三,经营客群是否具有增长性;第四,产品关联的非金融交易是否已经形成寡头垄断。
理财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深入场景之外,中国银行正在以手机银行为服务平台,强化资产配置服务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居民理财意识、理财意愿日益增长,中国进入全民理财的时代。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平均数是32189元,比2019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全国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是27540元。
在国民资产配置能力提升的环境中,银行客户对于专属资产配置服务的需求亦同步提升,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在发展专属资产配置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事实上,在资产配置提升方面,一些商业银行会更多强调自身技术上的突破。而中行手机银行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在开发专属资产配置服务的过程中,重点提出了智能与开放理念。此外,在市场中以用户为导向,广泛获取全市场中优质的产品,并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进行智能化匹配。
智能理念主要体现在,在专属资产配置方面,中行推出了“中银慧投2.0”智能资产配置服务,旨在进一步提升资产配置服务水平和客户投资体验。据了解,“中银慧投”定位全量客户,通过为用户画像提供与客户匹配的投资服务。
在开放理念上,中行的资产配置平台做到了产品上的开放,以其“零成本、全覆盖”的服务模式,全天候监控全球金融市场,全市场遴选绩优金融产品,以客户为导向进行内外部相关产品的推荐。此外,中行投资产品不仅仅包括中行系统内产品,还包括中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
在中行产品与其他金融机构产品产生竞争时,中行会如何平衡?闫大伟表示,中国银行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核心目标,致力于发挥自身优势,为客户创造财富。一是专业化优势,中国银行拥有强大的财富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二是平台优势,中国银行在全市场遴选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通过手机银行7.0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服务。
数据显示,上线至今,“中银慧投”累计销量达300亿元,存量规模突破100亿元,15个组合累计平均收益率达41.68%,高于业绩基准27.40个百分点。
尽管进步显著,但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发展并非毫无压力。
在监管部门引导和大力帮助下,银行理财业务受到广泛关注,银行理财新产品层出不穷,众多银行推出了线上资产配置服务。此外,一些非银行机构也在开展相关的业务,特别是客户黏度比较好的社交APP推出的产品更是层出不穷。
一位银行业人士指出,与第三方相比,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依然存在以下三点优势。首先,银行拥有金融牌照,可以依法进行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这是第三方机构不具备的。一些第三方机构由于缺失牌照,只能经营一些基金产品,无法进行理财服务。
其次,银行在客户数据上存在较大优势。银行积累的客户数据不同于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获取的客户数据虽然在数量上更为丰富,但是从数据的质量或价值上来看,银行的客户数据更为优质,银行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和信息,更好地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服务。更重要的是,银行在客户信息及数据安全保护方面的制度及措施也更为完备。
再次,银行拥有性能优势,能够打造手机银行等开放平台,选取整个市场中更丰富、更好的产品提供给客户。“银行做财富管理的最大优势是专业性优势和专业化人才优势。”
“十四五”规划强调数字化发展,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其中格外指出金融发展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也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使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手机银行作为银行展示金融科技成果,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落地平台,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更加活跃,从最初的低频、低效、单向的交流逐渐转变为高频、高效、双向的交互。在双向传播的过程中,银行以用户为导向,通过手机银行这个平台进行银行与客户的双向交互,接收客户的反馈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自身优化。另一方面,银行的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在手机银行上都会有体现,是银行自身数字化进度的对外展示平台。
事实上,中国银行在近年的快速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场景、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水平,持续打造便民利民、优质优惠的移动金融服务,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数据显示,至2020年底,中行手机银行客户数达2.11亿户,全年交易金额达32.28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44%、14.14%。业绩增长背后离不开其科技投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银行信息科技投入167.07亿元。
此外,上升到战略层面,中国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并未仅仅停留在手机银行渠道层面,而是以手机银行为依托,聚焦价值创造。即打破单一渠道壁垒,对整个零售业务进行全流程数字化改造。
近年来,中国银行加速推进个人业务“全面无卡化”建设,通过引入手机APP认证、大数据、事中风控、人脸识别等技术,重塑数字化账户服务,打造“手机APP即账户”,实现个人“轻量化”賬户服务。一方面,打造无卡受理服务。客户到银行网点只需使用手机银行APP扫码,或凭身份证“刷脸”,即可替代银行卡,“无卡化”办理现金存取、流水打印、外币兑换、投资理财等日常业务。另一方面,研发“数字借记卡”,无须配发实体卡,解决了卡片丢失、挂失、到期补换等问题。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银行ATM、智能柜台、柜台渠道的“无卡化”受理已100%覆盖高频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