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2021-08-04 16:57李丽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临床观察针刺

摘要:目的 观察面瘫患者采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疗效,对治疗经验及结果加以分析总结。方法 選择120例急性期面瘫患者(发病1周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120例患周围性面瘫病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一般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普通针刺联合药物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6周后评定2组的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加以比较。结果 神经定位在鼓索以上的,治疗组经治疗6周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评分≤75分者,治疗组治疗6周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定位在鼓索以下者或评分>75分者,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达到痊愈,2组经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治疗周围性面瘫,对面神经损伤节段较高、病情较重者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较普通针刺法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刺;穴位贴敷疗法;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7-0062-04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以及面神经核以下的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的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除了因外伤、肿瘤压迫、脑血管疾病及病毒感染之外,大多数属特发性。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大众普遍认可,疗效确切,临床运用甚广。但对于面神经损伤节段较高、病情较重者,疗效仍不尽如人意。为寻找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本院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在原基础治疗加普通针刺基础上联合了穴位贴敷等外治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科病房及门诊诊疗的急性面瘫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发病为1周内的患者),共120例,年龄均在18~75岁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0.36±8.14)岁。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0.47±9.72)岁。通过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已及病程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神经病学》[1]:急性发病,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口角歪斜,吹口哨或发笑时尤其明显。检查可见患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低垂,面部被牵拉向健侧。患侧不能作皱额、闭目、蹙眉、示齿、鼓腮和吹口哨等一系列动作。闭眼时显露白睛,进食时食物填塞在病变侧的齿颊之间。同时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耳后疼痛,听觉过敏,多泪等。头CT、磁共振检查正常。

1.2.1 定位诊断 参考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制定[2]。鼓索以下(含茎乳孔及远端),只有面瘫基本症状和体征。鼓索及其以上(内耳孔到鼓索),表现为舌前2/3味觉减退(鼓索神经受损);和/或听觉过敏(镫骨神经受损);和/或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郭感觉减退(膝状神经节受损);和/或泪腺分泌减少、无汗(岩浅大神经受损)。有外耳道或上颚带状疱疹者为Hunt综合征。

1.2.2 病情评价 依据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2]患侧功能状况共分为6级:Ⅰ级为正常(100分),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75分及以上,未满100分),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50分及以上,未满75分),Ⅳ级为较严重功能障碍(25分及以上,未满50分),Ⅴ级为严重功能障碍(25分以下,未到0分),Ⅵ级为完全麻痹(0分)。

1.2.3 评分原则 依据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2]。正常指没有任何障碍。消失:患侧面肌肌力,指主要横纹肌肌力为徒手肌力的0级(一般选颧肌,检查者让病人努力闭患侧眼睛,检查者用右手的拇指放在病人的眼外眦下方的颧弓上,来感觉肌肉的收缩程度,无肌肉收缩的感觉为0级);不能抬额,额纹完全消失;患侧皱眉不能;闭眼患侧漏白5 mm左右;搐鼻时患侧不能动;鼻唇沟完全消失;示齿口角偏向健侧达8 mm~10 mm;吹口哨、鼓腮时患侧漏气,上下唇间距离大于5 mm;降下唇在静止时超过双唇间水平线3 mm以上。比健侧弱(7.5、5、,2.5分):分别介于正常与完全消失的1/3、1/2、2/3。例如颧肌肌力,健侧的1/3为可感受到肌肉收缩,但不能抵抗阻力;健侧的1/2为可感到肌肉明显收缩,能抵抗中等阻力;健侧的2/3为肌肉收缩有力,可抗较大阻力,但比健侧弱。

1.3 纳入标准 符合年龄在18~75岁之间;未经任何治疗,发病1周之内的;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1)患有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2)合并面肌痉挛的患者。(3)经过检查已经被证实为脑干病变、桥脑小脑角病变、手术后损伤、腮腺病变、急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引起的面瘫。(4)孕妇。(5)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6)精神病患者。(7)患有严重肝肾基础疾病的患者。(8)不能很好遵从医嘱者。(9)除外Hunt综合征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2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口服甲泼尼龙片24 mg,晨起顿服,每周减1片,直至8mg时口服1周可停止;同时予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甲钴胺注射液0.5 mg日1次肌注或维生素B1片10 mg日3次口服、甲钴胺胶囊0.5 mg日3次口服以营养周围神经;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滴日四次滴眼防止角膜感染;病毒感染者联合阿昔洛韦片口服抗病毒治疗;此外还可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营养周围神经;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降压、调控血糖治疗原发病。饮食上应忌生冷、辛辣、腥膻、肥甘厚味油腻之品,应食用清淡、易消化、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进食时还应注意尽量做到细嚼慢咽,对伴有颊肌面瘫的患者,因食物很容易滞留在患侧的齿颊之间,所以进食后要注意口腔卫生,做到及时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同时要注意保暖,避虚邪贼风,防止复中。在面肌瘫痪的早期,要指导患者做面部肌肉训练,对于口轮匝肌以及眼轮匝肌等环形肌肉,要做圆形或环形按摩;而对于额肌和上唇的肌肉要做十字形的按摩,对颊肌和咬肌等处要做螺旋式轻轻按揉;疾病后期要告知患者仍需继续做主动的面部肌肉训练,让患者端坐于镜子前,做闭眼、抬眉、示齿、鼓腮、吹口哨等一系列动作。通过早期对面部表情肌的运动训练,能够很好地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再生,使患者的面部肌肉达到协调对称,从而防止面部肌肉萎缩[3]。当面部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鼓励患者继续练习患侧面肌的随意运动,以促进疾病尽快康复。

1.5.2 治疗组 发病5 d后开始予针刺治疗。参照《针灸治疗学》[4]面瘫病治疗,针刺以循经取穴即面颊部和足阳明经的腧穴为主,取穴如下:四白、阳白、承泣、颧髎、颊车、下关、大迎、地仓、翳风、合谷等穴。抬眉困难者加攒竹、丝竹空,鼻唇沟变浅取迎香穴,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穴,人中沟歪斜加水沟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在患病的急性期,针刺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亦不宜过深;肢体远端的穴位应使用泻法且手法宜重。采用沿皮透刺疗法,使一针透多穴、一针贯二经,扩大了针刺的感应面,使针感易于传导[5]。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休息2日;治疗组增加白附子、全蝎各半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取适量做面饼,用医用胶布贴敷以上穴位,每次取4个穴,上述面部腧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2~4 h。疗程为6周。

1.5.3 对照组 仅以针刺治疗,取穴及针刺方法同治疗组,疗程均为6周。

1.6 疗效标准 参照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2]。痊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氣,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谈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评分100分。显效: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皱眉略显无力,颧肌肌力约为徒手肌力Ⅳ级,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评分在99~75分;好转:评分 74~50 分;无效:评分<50分。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不同神经损伤定位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见表2。

2.3 2组不同病情评分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相比较 病情评分≥75分的患者,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均达到痊愈。评分75~25分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评分≤25分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病变神经定位在鼓索以上者,治疗组经治疗6周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评分≤75分者,治疗组治疗6周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定位在鼓索以下者或评分>75分者,2组经治疗后评分比较,疗效均显著,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又叫急性面神经炎,是以面部的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表现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不受年龄限制。往往患者发病急,少数偶感风寒或风热,伴有患侧耳后、耳内、乳突等部位疼痛,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面部表情瘫痪,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并歪向患侧,露齿明显,咀嚼食物时口角流涎,鼓腮漏气。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正气亏虚,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侵袭经络所致[6]。西医主要治疗原则为抗炎、消肿、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营养周围神经、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中医认为,面瘫主要由于外感风寒之邪,机体正气不足、气机不畅导致营卫不和、脉络瘀滞,筋脉失养,导致面部神经功能障碍,引发面瘫。治疗原则为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疏风散寒、化瘀通络。“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治疗上采用针刺面部腧穴及阳明经腧穴,可以舒经通络、行气活血、补益正气、排泄邪气,有利于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的恢复。四百、印堂、牵正、风池、下关、合谷等穴位有疏风散寒、通经活络、调畅气机、纠正口癖的功效。同时加用中药贴敷辅助治疗,可以增强治疗效果。白附子[7]具有祛风化痰、通络、解毒散结等功效。全蝎[7]具有祛风通络之供;冰片[7]外用具有清热、止痛等功效;从西医药角度来说,冰片具有抑制细菌,能够抗炎,能够防腐,所以可以治疗面神经炎。中药联合针刺治疗,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治疗效果。治疗周围性面瘫,对面神经损伤节段较高、病情较重者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较普通针刺法对比有明显优势。本试验初步临床观察发现,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在总体改善率上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组,由于此项操作简便易行,值得在基层医院、社区等推广应用。但考虑到本试验的临床样本量较小,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观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特色,利用中医的优势,把握治疗的最佳时间,最快确诊,然后确定治疗方案,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最短时间内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愈率,避免和减少顽固性面瘫的发生,减少面瘫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使患者早日康复,健康愉悦地工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6.

[2]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3]马冬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护理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7):83.

[4]王启才,杨骏,高树中,等.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0.

[5]孙维利.透皮刺及电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 15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42.

[6]韩燕,陶文剑,田青乐,等.温针灸翳风穴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5):376.

[7]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72-454.

[8]陆雪萍.中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56例[J].内科,2010,11(5):113-114.

(收稿日期:2021-01-25)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2018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辽科发〔2018〕25号])

第一作者简介:李丽丽(1976-),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脑病。

猜你喜欢
临床观察针刺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
针刺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