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者自无域 水到而渠成

2021-08-04 12:38郭腊梅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郭腊梅

摘   要:语文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需要深入解读文本以成就高效精彩的课堂。可以通过咀嚼字句,读懂意蕴;搭建支架,破解难点;一“语”立骨,增强张力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由此学生才能学会正确解读,最终语文教学才能绽放出特别的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7-0014-02

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根本,也是成就高效精彩课堂的关键。如何做到深读文本呢?笔者就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来谈谈教师深读文本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方法。

一、咀嚼字句,读懂意蕴

王荣生老师曾说,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来具体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其中特别提到“炼字炼句处”,也就是说,文言文的阅读要回到文本的解读,要善于“咀嚼”字句。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句描绘月色美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对“盖”的解释,有资料是“大概是”,还有种说法是“原来是”。那此处哪种解释更合理呢?作者同好友因月色而“相与步于中庭”,逐渐沉浸月色而自失,竟将月光照在庭院中当成了清明澄澈的积水,看到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后又猛然惊醒,这不是藻荇。

我们都知此文所体现的是作者被贬后的复杂情感,最核心的是作者的豁达心胸。这种豁达体现在不为名利而争,亦能以“闲人”自居;看到月色能“欣然起行”;欣赏月色能沉浸其中,更何况面对太过常见的月色亦能做到如此,就更能体现其豁达。

所以“盖”如果解释为“大概是”,语意就较平淡,成了一种猜测,而眼前能见之景无需猜测。更何况下文的抒情由月色美景引发,若作者还沉浸梦幻,情感的抒发就显得突兀。而解释为“原来是”,有种猛然醒悟的惊喜,作者在被贬的境况下还可为常景所迷失,可见他并不把名利放心上,与后文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照应,更显作者豁达。

此外,在授课中笔者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入”“亦”“遂”“寻”等字,以字词的理解为突破口,强化对文意的理解;与作者的精神魂灵对话,从而由“言”走向“文”,终达“言”“文”统一,使学生的思维及鉴赏水平得以提升,在探究中深化文化传承。

教师备课中若能仔细、耐心咀嚼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涵泳,定能打通文本与学生间的通道,使文本和学生的心灵叠合共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语言熏陶、思维发展和精神滋养之地。

二、搭建支架,破解难点

曾看过黄厚江老师执教《黔之驴》一课,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因为对文本总有创新且深入的理解,在教学关键处举重若轻地破解重难点,让人耳目一新。黄老师在徐州上课时,提出了“驴子是谁”的问题。学生有点发懵,于是黄老师引导:假如驴子不是送到贵州,而是送到徐州,你们怎么使用驴子?学生纷说其用途——驮物、载人、拉磨、拉车等。黄老师进一步引导:驴子送到贵州,为什么人们不用它而终让老虎吃掉?学生顿悟,贵州人不知怎样用驴,把它扔到山林里才可能被老虎吃掉。不是驴子没本事,而是贵州人不用它、不爱惜它。此时,黄老师出示柳宗元被贬的文字资料,柳宗元因支持改革而被贬柳州,满腔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学生明了,作者写驴子实是写自己,在黄老师引导下学生对《黔之驴》的寓意理解达到了新高度。

教师解读文本时,在难以突破处尝试搭建学习支架,用图表、范例、问题或建议等对内容深入探究,求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能带动学生对文本更深入地咀嚼,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一“语”立骨,增强张力

晋朝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写道:“或文理繁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词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意思是有时辞藻繁多义理丰富,欲达之意却不清楚。文章主题只有一个,意思说尽不再赘述,关键地方简要几句,突出中心,这是警句。文章讲得再条条有理,借助警句才更有力。

此处陆机提出写文章要有一两句精辟的话作为纲要,用到教学中就可以抓住文本中的精辟之语进行解读深挖,贯穿整堂课。这种文本深读法可叫做“一语立骨”。此处的“语”就是文本中的精辟之语,可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也可是一种思想,甚至标点符号。

在吴晓东教授的《废墟的忧伤》这本书中亦能找到此种深入解读法的痕迹。他把海明威所说的“没有人传达过的经验”定为《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立骨之“语”,认为海明威是将其塑造的硬汉形象置于大海这个背景中,而茫茫大海就是对老人忍耐力的最大考验,这样的构思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相连。吴教授抓住这点进行深入解读,带领我们读出了以往不曾读到的内容——海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同人一样值得写。在这样的导读引领下,我们会发现文本有很大的张力。

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就抓住了“闲”字立骨,以对“闲”的理解为抓手,分析出以下四层内容:见月起行,寻友散步,庭下赏月,自得其乐。从而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与作者的精神魂灵对话,最终将课堂引向与自然天地精神对话和对自我内心的关注。

“语”的选择最见功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亦高下立判。教师在文本解读中确定的“立骨”之“语”,往往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眼光。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还要勇于质疑或重构。比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两层内容。但孟子的论述并没平分秋色,而是详细论证第一层,后一层只点了一笔,没有论证就结束了全文。这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来看,显然是一个缺失。以雄辩著称的孟子真有缺失吗?我们在教学时可不可以把缺失的内容补充出来?等等。

所谓水到渠成,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就是源頭。语文教学应该从容不迫,它充满期待、欣赏和随时随地的惊奇和喜悦。作为教师,穿行在文本的道路上,只有多元关注才能深读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语文教学才能绽放出特别的美。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阅读专练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