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在身边

2021-08-04 01:56吴晨菲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臭豆腐老奶奶少女

题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为时代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我们身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请你以“创新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题解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题目简短,指向明确,审题难度不大。题目要求我们的作文要围绕“创新”和“在身边”两个关键词展开,文体为记叙文。何为创新?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时政热词。初中生对创新的理解多集中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概念大于体验。“创”是创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念,要求我们凡事动脑筋,想办法,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路径等;而“新”是相对于“旧”的一个概念,生活中一点点改变,学习中一点有益的点子,都是创新。所以,我们在立意上对创新的把握不应局限于宏观的发明创造,创新也可以是一种思维的变化。同学们在作文中可以由浅入深展现创新的本质,写出自己对于创新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其次,從导语引用陶行知对于创新的认识,可以判断这篇文章的选材范围很广,地点、时间、人物都没有限制,同时关键词“在身边”也再次强调创新不是某些人的特权、专利,我们每个人只要确立“创新”的理念,时时都能创新,事事都能创新,人人都能成为创新之人。所以无论是写行动上的创新还是思维上的创新,在选材时都要紧扣身边事,深入挖掘身边的创新之事,这样才能在合乎题目要求的同时展现独特的创新理解,命题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我们关注身边的这一类“创新”。

从写作的实践上看,这次作文容易出现三方面的问题:

其一,从发明创造带来的社会变革角度切入,题材符合题目要求的创新主题,但内容脱离生活体验,仅描述社会现象或援引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故事,泛泛而谈,如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社交方式,爱迪生是如何根据身边小事发明创造的。因此,若要从发明创造带来的社会变革的角度切入,切入点不宜过大,应着力将发明创造在我们生活中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讲述出来,以小见大,展现社会发展变迁。

其二,从自身发明创造的经历切入,容易切合题目,但由于初中生学识、经验局限,写作立意趋同,所发明创造的东西较为简单。因此,若能丰富对于“创新”概念的理解,利用创新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充分调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发掘出新颖而独特的写作素材,写作才能真正升华主题。

其三,文体区分不清晰。由于这个题目中“创新”一词概念宏大、深入人心,初中生思考方向受到局限,无法调动日常生活经验,在写作过程中易写成议论文,造成偏题现象。因此,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叙事,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丰富叙事内容,警惕议论篇幅喧宾夺主。

“创新就在身边”这个作文题目启发我们多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拓展自己的思考维度,更有广度、深度地观察和思考世界,将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与自己的平凡生活相结合,以小见大,以个人之创新促民族之发展。

创新就在身边

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八年级季正源

小时候,爷爷家附近有一位摆摊儿卖臭豆腐的老奶奶。她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穿着朴素的紫色围裙,每天都微笑着迎接顾客,每次都会一边把装满臭豆腐的小碗亲手塞到你的手里,一边提醒着“小心烫哟”。

尽管物美价廉、态度亲切,但这位卖臭豆腐的老奶奶早年只能每天从早到晚在路边守着那辆破三轮车,满脸期待又无奈地盯着路过的行人。

升入初中,学业繁忙,我很久没去看望爷爷了。那天,我终于抽空来到爷爷家,却发现曾经的破旧三轮车流动摊已变成了一家有头有脸的“老奶奶臭豆腐干”店铺。在鲜红的招牌下,顾客们正排着长队购买,好不火爆!原来那个小摊儿在老奶奶的经营下竟成了“网红店”,而她,也从一个普通的流动摊贩变成了“活招牌”。

听我奶奶说,半年前她鼓足勇气卖掉破旧三轮车,拿出积蓄盘下了这家临街店铺,挂出了招牌———“老奶奶臭豆腐干,二十六年不变的味道”。紧跟着,本地美食网站上冒出了很多关于她的报道,慕名而来的顾客络绎不绝。而她的竞争对手呢,守着顾客寥寥无几的三轮车小摊儿,抻着脖子,望向老奶奶那生意红火的臭豆腐店铺,羡慕又不解。

“奶奶,我要一个小份臭豆腐……”我的话还没说完,老奶奶竟认出了我,笑眯眯地接话道:“加辣,不要香菜,对不对?”我笑了,主动要求跟她合影。面对镜头,她不仅笑得慈祥,还很时髦地用手比了一颗心。我意识到,她不仅是传统年迈的小吃摊主,更是一个懂得搭上互联网便车的创新者。她既保留了对顾客的真诚态度,也迅速吸收着新鲜知识。在竞争对手看不到的互联网上,老奶奶已经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品牌,并且在网上被快速传播,逐渐小有名气。

人人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通过互联网为自己的小吃摊儿创造出一个品牌的摊主,实在罕见。

教师点评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变成了“酒香也须走出去”。小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互联网的发展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可见小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卖臭豆腐的老奶奶因为敢于创新,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将自己的小吃摊儿经营成网红店,将朴素年迈的形象打造成“活招牌”,变成品质的保证,使得臭豆腐店生意兴隆。小作者跳脱出传统对于创新的理解,跳脱出个人生活,将作文视野转向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小见大,反映当今社会的“网红店”的现象,立意独特深刻。(吴晨菲)

创新就在身边

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八年级陈靖好

“哈哈哈……”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从半开的窗户中溜进来。对我来说,却不那么悦耳。

周六下午,我埋头做美术作业。老师要求我们模仿西方名画创作一幅画,我挑选了一幅古罗马时期的《少女肖像》临摹。画中的少女头戴金色发箍,一手举着笔,笔尖抵着嘴唇,一手举着书,好像在沉思,可我连画好几张草稿都抓不住她的神韵。该怎么办呢?苦恼不已的我,思路忽然被楼下花园中传来的一阵阵笑声打断了。我关上窗户回到桌边,可楼下花园里的情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几位小姐姐身穿汉服,在初春的阳光下打闹,月白色的宽袖长衫、浅粉黄襟的短衫、深紫色襦裙上绣着仙鹤,好像是花园里又一簇盛开的花朵。

我怦然心动,这些汉服小姐姐不就像罗马少女一样灵动可人吗?美术老师只说模仿名画,并非只能临摹呀,何不把罗马少女改画成中国古代少女呢?

于是,我马上改画水彩,在纸上勾勾点点。很快,头戴金钗步摇、手执毛笔和卷轴的唐代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与《少女肖像》一样的动作、相似的道具,意味、韵味却截然不同,罗马少女体现的是思考的理性魅力,唐代少女展现的是自信积极的感性魅力。这,就是创新的魅力。

何不一改到底呢?我接着动笔开始给一个模仿系列打草稿———当西方名画遇上中国人物。我把《蒙娜丽莎的微笑》嫁接到杨贵妃身上,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的少女形象改成李清照……我的笔尖飞驰,与画纸擦出了创新的火花……

教师点评

小作者受到楼下汉服小姐姐的启发,将蜚声世界的名画放置于中华传统文化中,赋予千篇一律的临摹作业以新的生命,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小作者以生动曼妙的描写细致地展现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于美与思想的追求,也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作为凝聚独特生命体验的审美,也是一种创新,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留心生活、思考生活、审美生活,每个人都是创新者。(吴晨菲)

片段一

那天一早,我们一家人欢天喜地地来到新家。我兴奋地站在家门口焦急地等待老爸开门。他却一动不动,微笑着看着我们。我有些不耐烦,嚷着让他快点儿打开门。这时,他才伸出左手大拇指按在门把手上的一个凹槽内,只听一声清脆的“叮咚”后,门把手的底部闪烁起一圈漂亮的淡蓝色光环,门开了。我和外婆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妈妈笑着说:“有了这个指纹锁,从此,我们就不用担心忘带钥匙喽!”

———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八年级李可名

片段二

奶奶的手很巧,她既可以把旧扣子做成扎花,也可以用多余的布料做小枕头、裤子。一天放学回到家,我看見奶奶正坐在沙发上,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铁丝正编着什么,十分认真。“奶奶,你在干什么呀?”我好奇地问。奶奶微微抬起头,笑着说:“我看你上次做实验买的铁丝剩下不少,刚好也有红色的绢布,我想编些花。要是扔掉了,多可惜呀。”奶奶一边说着,一边编着,两只手快速摆动着,像两只蝴蝶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朵艳丽的玫瑰花就从奶奶手中诞生了。

———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八年级赵栩瑶

素材一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出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连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无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拿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有删改

素材二

托马斯·赫胥黎将会在看到《物种起源》后惊呼:“我怎么会笨到没想到这个!”

他为什么想不到?人类思想史给出了答案:即便所有事实摆在眼前,提出基于它们的新想法仍然是困难的。交叉连接和创新思维需要相当的胆识,无法大胆迈出那一步,那么之后的无数演绎和发展都不能被称作“新点子”,而只是纯粹的“老古董们发展的必然结果”罢了。

“创新”一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被普遍接受。最开始,它们通常都不那么“合乎情理”。地球是扁球体,而非平面;地球围绕太阳转而非反之;运动物体需要被施加外力才能停下,而非需要施加外力维持它的运动———这些都多么不符合“常识”。敢于悍然挑战情理、权威和所谓“常识”的人,通常都十分自信。这些人一定会显得卓尔不群,甚至有些怪异(至少在有些方面),这就是他们和我们的区别。

因此,一个有创意的人需要在他感兴趣的方向有一个优秀的知识背景,并且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习惯(成为一个疯子可不够)。

———选自阿西莫夫《当我谈创造力时,我谈些什么》

素材三

我们的五哥哥也曾用他的智力和技术来发明种种富有趣味的玩意儿。暮春的时候,他领我到田野去偷新蚕豆。把嫩的生吃了,而用老的来做“蚕豆水龙”。其做法是,用煤头纸火把老蚕豆荚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荚里的两粒豆就从下端滑出,再将荚的顶端稍稍剪去一点儿,使成一个小孔。然后把豆荚放在水里,待它装满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来,再以另一手的指用力挤压豆荚,一条细长的水带便从豆荚顶端的小孔内射出。制法精巧的,射水可达一二丈之远。

他又教我“豆梗笛”的做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长约寸许,以一端塞入口中轻轻咬嚼,吹时便发喈喈之音。再摘取蚕豆梗的下段,长约四五寸,用指甲在梗上均匀地开几个洞,作成豆的样子。然后把豌豆梗插入这笛的一端,用两手的指随意启闭各洞而吹奏起来,其音宛如无腔之短笛。他又教我用洋蜡烛的油作种种的浇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镌刻种种的印版,大类现今的木版画……诸如此类的玩意儿,亦复不胜枚举。

———选自丰子恺《梦痕》

猜你喜欢
臭豆腐老奶奶少女
我为臭豆腐狂
臭豆腐女侠诞生记
一击即中
热心肠的老奶奶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老奶奶的汤匙
木瓜老奶奶的云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舌尖上的校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