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融视域下传统戏剧研究与思考
——以赤峰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为个案

2021-08-04 08:34:04孙国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格尔评剧赤峰

孙国军

(赤峰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16世纪蒙古察哈尔部东迁,蝴蝶挥动的翅膀,震动了赤峰地区,开启了此后四百年间蒙古诸部驻牧赤峰的篇章。四百年来,地处北疆的赤峰,成为移民的天堂。伴随着“闯关东”“跑口外”的内地农民而来的不仅仅是种植技艺,也不仅仅是熙熙攘攘的塞外商贸,除了挥之去的乡愁和难以磨灭的乡音,还有耳边熟悉的旋律……于是,草原上既有源自悠久历史的蒙古民族传统吟唱,也出现了推陈出新的带有地域特色的多种戏剧艺术,成为绚烂多姿的赤峰文化的一部分。

一、雕形弄影舞草原——巴林皮影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这种中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书·外戚传》中记汉武帝曾借方士齐人李少翁的明烛望影以解对已逝李夫人的相思之苦。北宋张耒在《续明道杂志》中记“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1]20可见,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的弄影者,而且有演出三国故事的完整剧目,应该是经历一定发展历程的皮影艺术形式的成熟形态。关于表演形式,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记到:“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2]590-599可见,至晚到宋时,已经具备完整剧本和程式化的表演形式,皮影的造型已经模式化,用美丑的形象来指代角色的善恶。因其表演形式独特,内容题材丰富,皮影戏成为中原地区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皮影戏(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皮影戏进入草原的历史要追溯到17世纪中期。清初统治者在对待东北以及东蒙地区的政策上存在矛盾,既有柳条边、长城关口的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同时又有招民开垦的鼓励性政策。尤其是东蒙地区,清政府对蒙古王公招民垦植的行为也采取了适当限制的政策,并未完全禁止。正是在政府的默许之下,内地汉民流入东蒙的行为一直禁而不止。对于内地贫苦农民来说,在生活无以为继的时候,纷纷出边口以谋生,从顺治时期开始,就有大量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汉族农民开始移入赤峰地区。晋、冀等地商人,也不断往来贸易。

乾隆八年(1743年),天津、山东、河南发生灾荒,灾民纷纷流往口外,清政府也放松边禁,《清高宗实录》乾隆八年六月载当时清政府下令“如有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拦阻,即时放出”。[3]508由于害怕灾民大量涌入,实际上这一政策是以密谕的方式下达的。但是,此后内地民众不断涌入蒙地,从位于长城沿边的喀喇沁、土默特一带,逐渐向北推进。与此同时,蒙古王公、贵族、喇嘛等,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开始把好的草场作为内仓地、小仓地、胭脂地、公爷地、庙地等名目繁多的吃租地,开始招募内地流入的农民招佃耕种。正是伴随着此一时期大量的中原人口流动,皮影艺术也由山东、河北等地传入赤峰南部地区,当时多为外班流动演,初称“溜口影”。光绪六年(1880年)河北滦州皮影艺人徐万明来到翁牛特旗卖艺,收山嘴子乡李秀丰为徒,后成立“秀丰皮影班”,传乐亭影。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宁城大双庙村民李万春组成皮影班,演出《天阵》《锁阳关》《西游记》等七八部皮影戏。清朝末期,玉田、乐亭、唐山各地皮影相继传入,并逐渐向境内北部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皮影戏进入巴林草原,在吸取了唐山和东北地区的皮影特点的基础上,当地从艺者们不断创新加工,融入了地方特色如北方民族“好来宝”等说唱技艺元素,最终形成了以东北皮影唱腔为基础,并融合其它派系的皮影,吸取多种曲艺形式的具有独特唱腔的巴林皮影戏。这是一种以唱腔为主的皮影艺术形式,其中男女两种唱腔均有,念白和唱腔风格独特,曲调和板风极富地方特色。初期的皮影戏,唱腔简单,节奏舒缓,尾音平板,后逐渐吸收当地民歌、大小调及其他曲艺,形成了调口优美、旋律丰富的板式唱腔系统。上个世纪初巴林皮影仍以“溜口影”为主[4]16,伴奏乐器单调,演唱曲调随机自由,通常不跑辙就可以达到演出要求。演唱语言也比较规律,演绎方式比较灵活,艺人也可以随机抒发情感。后随着皮影戏的发展,也由原来的“溜口影”演变成唱翻影卷的皮影。

巴林皮影题材广泛,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英雄事迹应有尽有,宣扬社会正义、公平、孝道、礼仪、爱国、行善、诚信等优良社会传统。其剧目类型十分丰富,具有时代气息,其中保留有《五锋会》《青云剑》等传统剧目,也有《周振江立功》《打奸商》等50年代的新编曲目,还有新时代创新的新编剧目。巴林左旗皮影用透明且光泽度好的上等驴皮制作而成。影人比一般皮影高大、形象刻画细腻,刀法精湛。影人头部线条优美,表情丰富而夸张,立体感强。特别是男女人物发式、特色服装,层次分明,带有浓厚地域文化特征,极富写实性。经过许多艺人的钻研和探索,在表演中巴林皮影中影人行当分为生、旦、净、髯、丑。在保留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也积极融入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因素,在唱腔、行当、曲风、唱念做打表演形式等各个方面,都结合传统皮影技艺并融合草原民族多种艺术形式,有厚重的巴林皮影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群众基础。

巴林皮影因其表现形式灵活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上个世纪60年代兴盛一时。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巴林皮影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面临着从艺者年龄偏大,年轻人缺乏关注等困境。2005年,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巴林左旗成立了“皮影研究协会”和皮影剧团,致力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传承。2011年巴林皮影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二、长袖盈风歌塞外——宁城评剧

最早在赤峰地区传唱的戏曲表演剧种是源自山、陕一带的梆子戏,以乾隆年间晋地商人经营的敖汉旗下洼镇“咸兴广”晋剧班(陕西梆子)为最早,此后逐步被河北梆子所取代。清末以敖汉、喀喇沁、宁城南部旗县为重点的搭班梆子戏在赤峰地区已十分活跃。直到30年代,受到评剧传入的影响,才逐渐遭到冷落。

评剧是20世纪初,在冀东莲花落发展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莲花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艺术,也称“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等。1908年经成兆才改革脱胎于莲花落的评剧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5]70,在表演上吸收了包括冀东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以及秧歌、皮影、大鼓等多种艺术形式中的内容,经过不断的改造、创新,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剧种。

赤峰地区的评剧表演是在清代末期,伴随着移民的脚步由河北、东北传入的。初称“莲花落”“蹦蹦戏”“大口落子”等。因曲调活泼,表演自然,深受民众喜爱,演出初以“打地摊”为主,多为折子戏。1918年宁城大丰收,借助各庙会庆典,评剧和河北梆子戏藉此进入,并流行。[6]800

20世纪30年代,赤峰的戏剧活动主要场所即为赤峰大戏院,当时正值外地评剧兴起,因而大量评剧演员流入赤峰,来往戏院的演员多达六十余人次。当时邀来的主要评剧演员有:桂云舫、柴桂霞、胡瑞琴、金玉霞、爱月楼、爱小楼、石鸿林等旦角和小生。评剧演出剧目有:《杜十娘》《独占花魁》《桃花庵》《苏小小》《马寡妇开店》等,评剧上演的剧目新颖、通俗,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特别是吸引了大量堂客(当时称妇女观众为堂客)和外地商贩,他们竞相抢购戏票,一时轰动了赤峰。

1938年,为了活跃经棚街市面,经棚商会主持从东北请来评剧演出团体,就地表演,1939年开了“洛子园”。40年代以后,随着各旗县“戏园子”相继成立,评剧更是兴旺一时,受到赤峰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因此,多个地方都纷纷编排大型剧目,轮番上演。宁城地区最具盛名的就是宋廉铭戏曲流动组。

新中国成立之后,旗县戏班先后纳入各地文化部分管理,改为集体演出团体。50年代初,专唱评剧的宋廉铭戏曲流动组,改造成宁城县国有评剧团(乌兰牧骑评剧团),至此评剧在宁城县正式落脚扎根。在河北、辽宁和赤峰北部旗县等周边地区都很有名气。每年评戏演出都在200场以上,其观众人数和规模在北方地区都是空前的。宁城评剧在表演中汲取地域文化营养,不断推陈出新。将评剧艺术与草原文化、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对评剧艺术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评剧”。2016年,宁城评剧入选第五批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马背胡韵传漠南——乌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汉语意为“说书”,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形式。因采用蒙语进行说唱表演,又被称作“蒙语说书”,说唱乌力格尔的艺人被称为胡尔奇,广泛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蒙古族民间乌力格尔因表演形式有分为只讲故事而无乐器伴奏的 “雅巴干(呼瑞)乌力格尔”;用朝尔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朝仁乌力格”。后在流传过程中胡尔奇们根据说唱体裁的需要,改造创新出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即“胡仁乌力格尔”。[7]

乌力格尔的表演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全用散文体的进述、以唱为主的韵文体和说唱结合三种。其中胡仁乌力格尔在表演时一般由一人完成演出,采取配乐说唱结合的形式,类似于中原地区流行的大鼓书。配乐一般使用中音四胡伴奏,也有使用马头琴伴奏的情况。音乐用来烘托说书内容的气氛和调整语言节奏,此外还有用来伴奏唱腔其他形式。胡仁乌力格尔以语言生动、形象见长。胡尔奇们在忠实于原作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往往在表演中进行很大幅度的加工和改编,在刻画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活动和表现战争等各种生活场景时,常以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来加以渲染。韵文的唱调是根据书中的感情气氛的需要而随时变换的,曲调极为丰富。说白也有一定的音调和节奏。唱词长短不一,一般以蒙语三至五字为一句,四句一节,每句都押韵。

乌力格尔(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胡仁乌力格尔最初说唱内容都取自蒙古族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如《格萨尔》《江格尔》《乌巴什洪台吉》《阿拉坦汗传》《降服蟒古斯》《青史演义》等等。因其表演形式和故事题材、内容,受到广大牧民的欢迎。清朝时期随着朝廷对内蒙古地区丈地开垦,农业渗入,迁徙而至的汉族居民也带来了内地汉民族文化,蒙汉民众的杂居更加速了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在蒙古族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精通蒙汉语言的知识分子,在从事汉蒙文献转译时也将中原地区的历史传说、古典文学著作,诸如《春秋战国故事》《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等翻译成蒙文,并被编译成乌力格尔。如备受牧民欢迎的经典乌力格尔作品《唐五传》就是形成于咸丰年间,一位名叫丹森尼玛的乌力格尔艺人会同其他文人一起将流行于昭乌达、卓索图草原的蒙古语《说唐》《隋唐演义》等评书精心改编而推出的。

1927年,科尔沁东部一带,当时的图协吐王府邀集百余位远近闻名的乌力格尔沁举办一次盛大献艺竞争,场面恢宏。最终,金宝山等四位乌力格尔沁斩将过关,脱颖而出,享誉旗内外。而大多数乌力格尔艺人依然是一个人,背一把胡,行走在无垠的草原上,四处漂泊,以说唱养家糊口。新中国成立以后,乌力格尔艺人的社会地位提高,生活境遇改善,各级政府的文化部门重视乌力格尔,积极扶持。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许多知名的艺人相继去世,胡仁乌力格尔的传承出现了新的传人严重不足的问题。再加上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群众娱乐方式丰富多样,传统的乌力格尔艺术形式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危机。为了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众多学者和乌力格尔的传承人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继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扎鲁特旗提出和实施了“胡仁乌力格尔说唱月”活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建成并开放了全国唯一一家胡仁乌力格尔展览馆,推动了这项民间口头传统艺术形式抢救工作的进展。2013年乌力格尔入选第三批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联韵伶俐唱乡间——好来宝

此外,赤峰地区还有特色传统剧种——蒙古剧。它是集蒙古族歌、舞、扮诗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源于宗教传统仪式,风格独特,极富民族特点,属于民间歌舞剧类型的少数民族剧种。在赤峰地区流传广泛的有歌舞剧《好德格沁》(又名《呼图格沁》)、舞剧《米拉查玛》这两种古老的剧种,它们在赤峰地区已经有了近300年的历史。蒙古剧中大量采用好来宝、安代曲、民乐曲等,优美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乐连缀体系,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性格和情节的感情色彩而起伏,变化无穷。语言上开始采用蒙古族谚语、格言以及汉语成语、历史典故和歌谣等民间文学优美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其中的好来宝,属于蒙古族曲种,用蒙古语演唱。好来宝在蒙古语中意为“联韵”,即各句唱词的头一个音节谐韵,故又称联头韵。有的则将好来宝译为“连起来唱”或 “串起来唱”。大约形成于公元12世纪前后,最初的表演形式为即兴吟唱,后来由一些民间艺人如毛依罕、琶杰、色拉西等进行改造、创作,形成了有固定的曲调和一定的韵律的民间艺术形式。

好来宝在表演时一般采用四胡伴奏,坐着用蒙语进行说唱。表演者根据演出类型有一人自问自答、两人对唱或多人共同演唱等不同的组合。演唱时,演员每人拉一把马头琴或四胡,自拉自唱,边唱边表演。唱词为四句一节,押头韵。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表演的节目,篇幅可长可短,艺人们往往即兴现场编词演唱。节目内容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从而使其表演具有风趣幽默,节奏明快,又酣畅淋漓的特点。好来宝题材多样,除一般的儿女风情、世态变化和知识性的内容外,还有许多民间长篇故事以及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其代表性传统曲目中除了表现本民族生活的节目如《燕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之外,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内容也被好来宝艺人进行编演。

好来宝(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好来宝因其曲调简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幽默,作为赤峰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其艺术形式既保留了蒙古族传统说唱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中原汉族娱乐文化的优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如60年代乌兰牧骑根据传统好来宝的演唱特点创作的群口好来宝,就是在传统表演方式上的大胆革新。采用了4到6人齐唱、领唱、对唱等形式,并增加了扬琴、三弦、笛子、鼓等多种乐器伴奏。几个人你一段我一段边拉边唱,或数人同奏,同唱一曲,使独唱、重唱、轮唱、合唱等交替使用,使吟诗、叙事、咏唱、舞蹈等揉为一体,令观众耳目一新,人称“乃日勒好来宝”或“交响好来宝”,充分发挥了好来宝的艺术魅力。2013年好来宝入选赤峰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综上可见,自明朝末期因天灾人祸频频,为了生存的大批中原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北寻求新的居住之地以来,四百年间,地处北疆的赤峰,成为移民的天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古老的赤峰在新世纪中焕发了青春,而那些当年移民们的乡音曲调也已经与草原古韵相和,并推陈出新地在赤峰大地上演绎出一曲曲动人的新歌。

猜你喜欢
格尔评剧赤峰
赤峰学院学生书法作品
赤峰学院教师书法作品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10期)2022-11-03 09:46:20
评剧《女儿》
剧作家(2022年5期)2022-09-26 03:58:16
评剧《花为媒》
剧作家(2022年3期)2022-06-06 02:36:08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戏曲研究(2021年2期)2021-03-09 05:20:08
评剧《大山里》剧照
剧作家(2020年3期)2020-06-06 04:14:22
蒙古族传统音乐体裁系列(五) 胡仁·乌力格尔
草原歌声(2018年1期)2018-05-07 06:40:07
胡仁乌力格尔《苦喜传》的人物形象特点
江淮格尔发走进“5·2卡友节”
专用汽车(2017年5期)2017-06-05 09: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