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艺术学建构的意义与价值

2021-08-04 09:05胡智锋
关键词:文科学科融合

胡智锋 刘 俊

一、何谓传媒艺术学

传媒艺术学以各类传媒艺术形式为研究对象。传媒艺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对人类艺术的划分,删繁就简,可以分为传统艺术和传媒艺术两个艺术族群。

在狭义上,传媒艺术主要包括了自摄影术诞生之后逐渐出现的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数字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复制、电子复制和数字复制三个时代。在广义上,传媒艺术体现了一种艺术融合,它既包括各类经现代传媒和传媒技术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包括了各类上述狭义传媒艺术形式的大融合。(1)胡智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现代传播》2014年第1期。

从总体上说,传媒艺术学是关于传媒艺术各艺术样态共同的本质、特性与规律,起源与发展,创作、作品与接受,生产、传播与审美,地位、价值与功用,历史、社会与时代等一系列问题、原理与规律的学科;也是从艺术出发,并以传媒视角对艺术进行考察与总结的学问。(2)刘俊:《论传媒艺术的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特征论之三》,《现代传播》2016年第1期。

传媒艺术学是比较典型的交叉学科,可以至少从两个维度来看它的学科性质与特点。(1)从一般艺术学维度来看,传媒艺术学是与传统艺术学相对应的新兴艺术学分支。(2)从戏剧与影视学维度来看,传媒艺术学是基于戏剧与影视学,特别是基于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而延伸拓展出来的新的整合性学科。传媒艺术学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其学科源头丰富,有诸多学科来源。戏剧与影视学中电影研究、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数字新媒体艺术研究等的长期发展,艺术学理论中视觉艺术理论等的长期发展,以及(视觉)设计学、(艺术)传播学、美学的长期发展,都是传媒艺术学的早期来源和雏形酝酿。

在此基础之上,传媒艺术学慢慢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传媒艺术学是一个新兴、前沿、正在动态发展的学科,其发展可以以2011年为界,2011年之前为酝酿期,之后在艺术学升门的背景之下,传媒艺术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成建制、成规模发展。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开始首次招收“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多所国内知名院校招收“传媒艺术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如今,传媒艺术学已经是基于戏剧与影视学和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做出的跨媒介、跨领域、跨门类的二级学科方向建构。

传媒艺术学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传媒艺术战略和管理研究、传媒艺术行业和实践研究、传媒艺术理论和学科研究等方向。传媒艺术学目前主要完成了如下命题的论析和研究的搭建:(1)体系的初步搭建。(2)概念的初步提出。(3)特征的初步厘定。(4)历史的初步梳理。(5)研究的初步溯源。(6)审美的初步思辨。(7)文化的初步分析。(8)教育的初步探究。(9)传播的初步观察。(10)文献的初步解读。

传媒艺术学建设的开展和不断成熟,更是依托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宏阔进程;其建设高度遵循并体现了新文科建设中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回归本土原创、鼓励学科融合、夯实基础理论的要求和目标。本文要面对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在传媒艺术学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传媒艺术学的建设又如何遵循和体现了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精神?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传媒艺术学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过程。

二、传媒艺术学建构的意义与价值

传媒艺术学建构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直接而切实地满足、回应并适应了新环境下技术发展、艺术发展、学科发展和学术发展的需要。

(一)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单一与融合

当今,具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特点的科技发展,对艺术实践和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艺术介质被逐渐打破,艺术呈现出边界日益模糊的状态。艺术实践的融合,使得艺术研究和学科建构必然也需要调换思维,固守于以传统单一介质(如电影、电视)为艺术划分标准的分类方式,需要予以调整。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艺术变局,在当前的艺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亟待打破依托单一介质进行艺术类分和研究的局限,而寻找更具有整合性、融合性、包容度、兼容度的看待艺术分类、艺术族群、艺术发展的方式。

传媒艺术学的建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需求,也因此具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因应科技发展及其影响下的艺术融合变局,传媒艺术学不拘泥于单体的摄影艺术研究、电影艺术研究、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新媒体艺术研究,而是在这些单体研究基础上,更能将上述艺术形式看作是一个艺术家族,寻找这些艺术形式融合之后的共性和规律。

在当前的艺术实践中,我们看到太多因科技发展带来的艺术融合示例,艺术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日常性艺术生态。例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十数年前就已经实现了通过台式电脑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在线观看电影和电视作品,而这种在线观看,其实已经打破了诸多电影和电视艺术的本体特征(如因观看环境、观看时序、视听感知等区别带来的影响);观看者所进行的观看活动也已经不是纯粹的电影和电视艺术接受,而是融合了互联网基因的某种网络文艺形式传受,或者说是某种艺术融合之后的艺术形态传受。再如,随着视听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还面对着诸如:荧屏电视和智能电视如何区分?多终端的视频如何命名和界定?因应虚拟现实的介入,艺术的视与听、剧场与屏幕的边界是否已经模糊?等等一系列日常性、融合性的艺术问题。甚至包括各类传统艺术形态也在新技术发展下正在消融彼此的边界。

因此,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介质的融合,需要我们对艺术分类、艺术实践、艺术生态有新的视角和方式。融合技术带来融合介质,继而呼唤融合式的艺术类分方式,传媒艺术学的建构适应了这一技术发展的逻辑和法则。

(二)适应艺术发展的需要:精英与大众

人类艺术的发展正在不断裂变,形成了传统艺术和传媒艺术两大艺术族群,两大艺术族群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特征差异,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传媒艺术具有科技性和媒介性带来的高度大众参与性,其背后是传统艺术散发的精英特质与传媒艺术散发的大众特质之别。

较之于传统艺术,自摄影术诞生之后,传媒艺术这一新兴艺术族群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角色、释放了逐渐超越传统艺术的巨大影响,如今传媒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接触频度最高、接触渠道最便捷,甚至接触欲望最强烈的艺术信息和审美经验来源。特别是在当前的艺术融合时代,形成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生态;艺术越来越下沉,由传统艺术精英化的样态和景观,走向传媒艺术越来越大众化的样态和景观。而传媒艺术的发展,及其典型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等特点,也确实使得日常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变为可能。

所有这些让我们不得不正视有巨大渗透力、影响力的传媒艺术族群,而如果还用传统的艺术分类方式,以及精英式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框架,很难诠释和解读大众化之后的艺术生态,很难适应艺术的时代性发展。因此传媒艺术学的建构,不仅是基于一种新的人类艺术分类方式,更应对着一种不拒绝精英情怀和引领,同时高度尊重和张扬大众诉求的艺术研究范式和理念之变。

(三)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裂分与整合

学科发展常常是在不断地裂分和整合过程中,寻找适合的理想状态,在特殊性和关联性之间找到合适点,让学科发展更加饱满和完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过于裂分会使得学科单薄和狭窄,过于整合又会使学科中的具体领域失去个性和独立。在艺术学升门之后,目前的学科划分尚处于一种在裂分和整合中探索的阶段,而传媒艺术学的建设是这种探索的一个有益尝试。

目前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呈现出一定的“宽”和“窄”的矛盾。例如,艺术学理论较宽,戏剧与影视学(包括其下的如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二级学科)又较窄,前者因整合度高而显得有些笼统,后者因为裂分度高而显得有些狭窄。也就是说,艺术学理论与具体艺术门类有些脱离;而由具体门类拼合出的一级学科又有些偏窄,似乎又与艺术学理论脱节。在“宽”和“窄”之间,需要某种“中间状态”的学科出现以进行弥合和补足。

而传媒艺术学既关联艺术学理论、一般艺术学深厚的土壤,又将关联度极高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摄影、电影、广播电视、新媒体艺术等)统合起来。传媒艺术学既将具体艺术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并不过于笼统;又意在寻找上述诸多门类艺术的整体性规律,并不过于狭窄。传媒艺术学是学科建设、规划和发展的一个中间状态,不失厚度,也不乏个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如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克服“过窄”和“过宽”的弊端,将会有更大的适应时代发展、学科发展的空间。

当然,学科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裂分与整合二者是螺旋上升的,整合是为了寻找共通性,裂分是为了寻找独立性。就艺术学的发展而言,我们既要看到人类艺术千万年的发展,有其不变的、共通的艺术规律和原则;也要看到不能过度在艺术内部做分散和分化,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人类艺术的融合时代。

(四)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普遍与特殊

在过去若干年间,随着艺术和媒介的发展,传统艺术研究、传统的艺术学研究,遭遇了瓶颈:一方面,传统艺术研究、传统的艺术学研究主要基于传统艺术家族(以文学、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经典传统艺术为主要构成)的现象和规律,对新兴的传媒艺术家族缺乏阐释力,甚至其长期秉持的一些结论还可能会与新艺术族群相悖,其研究因为过度追求某种“普遍性”而无法精准应对新艺术族群的特殊状态;而另一方面,门类艺术研究,特别是门类传媒艺术研究(如摄影、电影、广播电视、新媒体艺术研究),又相对狭窄,如果过度下沉到门类艺术的特殊性中,容易缺乏抽象度和普遍性。

也就是说,一方面,在追求特殊性问题上,传媒艺术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在于对当前艺术融合时代的艺术形式、作品和生态(特别是因由网络新媒体的介入而呈现的各类艺术形式、作品和生态),进行准确的、动态的、聚焦的、有针对性的解读,考察传媒艺术这一“独特”艺术家族下各艺术形式的结合部位、关系表现、融合规律,以及整个传媒艺术族群的本质、特性、关联、规律、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原理与规则。

另一方面,在追求普遍性问题上,我们发现,在当前的艺术融合和媒介融合时代,如果我们的艺术研究只固守于摄影、电影、广播电视、新媒体艺术各自的边界之内的话,因研究领域“内卷化”所限,所得结论难免有失偏颇或挂一漏万,因而需要在普遍性意义上,将不同的传媒艺术形式,打包到一个浑然融合的传媒艺术家族之中,并对这个艺术家族进行整体性、关联性研究。其实,艺术学存在的重要目标和合理意义,本身就在于它能协助我们从整体上、宏观层面考察艺术,把握和解释不同具体艺术形式和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体艺术门类或者单个流派、作品中(3)刘俊:《艺术融合与理论定位:论传媒艺术的研究动因》,《现代传播》2019年第9期。。“艺术学所要寻找的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的普遍规律,是超越于门类艺术规律之上的根本规律,是艺术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共同规律。……艺术学研究既要照顾到各个门类的艺术,站在更高的台阶上寻找门类艺术学所不能达到的高度。”(4)王廷信:《艺术学的视野、对象和方法》,载《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3页。传媒艺术研究,正是顺承了艺术学的如此追求,也体现了艺术学这一追求的最新努力。

因此,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需要避免要么只钻到具体门类艺术的解读中而缺乏广泛观照,要么只在追求普遍性的传统艺术研究窠臼中难以观照鲜活的新艺术现实,这需要找到更具阐释力的学术话语体系。传媒艺术学的研究正是处于这样一种结合点上,既具有一定广度,观照一个艺术家族的普遍性;也具有相当的特殊性,针对这一新兴艺术家族开展动态考察。未来传媒艺术学研究的发展,以及整个艺术学研究的发展,应当在艺术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结合中找到更广阔的学术话语空间。

三、传媒艺术学建构与国家新文科建设

教育部等部门在2019年联合发布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明确将包括文、史、哲、经济等学科在内的“新文科”建设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一同纳入拔尖培养计划,首次实现全学科发展布局的完备覆盖。新文科专业的纳入,反映了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下,对人文精神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强化与提升的迫切需求。新文科建设是相对于传统文科的局限改良和优势升级,既要与历史和当下学科自身专业的发展规律相匹配,又要与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方向相契合。新文科建设已不仅仅是理论概念层面的学科发展问题,更是新时代教育主管部门审时度势,对学科专业所对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现状与未来态势所做出的重大决策。(5)胡智锋、徐梁:《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戏剧》2020年第3期。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我们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并将“坚持立足国情”放到重点位置加以突出,《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推进新文科建设,要坚持不懈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重磅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来了!》,齐鲁晚报“壹点校园”,https://www.qlwb.com.cn/detail/14032451.html, 访问日期:2021年4月25日。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7)《牢记总书记嘱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21-04/21/content_34779254.htm, 访问日期:2021年4月25日。。

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所鼓励的服务国家战略、回归本土原创、坚持学科融合、夯实基础理论等要求,恰恰是传媒艺术学建设中多年自觉努力的方向。

笔者认为,注重服务国家战略以及双主体建构、融合性发展、体系化建设,是传媒艺术学未来自觉支撑新文科建设进程、展示新文科建设成果的努力方向。

(一)服务国家战略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传媒艺术学有较强的资政辅政功能,为国家传媒、艺术领域策略、战略制定和实施,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来源。传媒艺术学作为一个先天具有交叉融合优势的学科,将为国家新发展阶段下的艺术和文化发展,为国家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更新的建设性理念和思路,提供更具前瞻性意义的智力支持。在服务实践发展方面,传媒艺术学的研究既是高度理论化的,同时较之于其他不少学科而言也是更为贴近实践和行业发展的。多年来传媒艺术学的研究一直承担着指导如电影行业、广播电视行业、新媒体艺术行业、网络文艺行业成长的功能,为上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决策性、方向性的观念和理念支撑。

(二)双主体建构

所谓“双主体”建构,指的是同时树立“传媒艺术学主体性”以及“中国传媒艺术学主体性”。

一则,树立“传媒艺术学主体性”。与传统的人文艺术等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学科专业,以及建立在电影、广播电视、新媒体艺术等专业基础之上的新兴具体小专业对比之下,传媒艺术学要凸显学科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如前所述,传媒艺术学契合了艺术融合时代的“融合性”实践生态,也契合了研究和学科发展过程中对“中间状态”的需求,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的主体性根基。

二则,树立“中国传媒艺术学主体性”。面对新的传媒艺术实践和传媒艺术研究,全球业者、学者都正在同时同刻地共同面对、共同经历,谁能够更早地对该领域进行全面、合理、前沿的思考和阐释,谁就有可能引领下一阶段的全球艺术学研究、传媒研究的某些重要领域。而这种全球同时同刻地面对新实践、新现象的状态,是中国学者的机会。在人文社科领域,因为历史原因,我们有太多的学科、理论、知识话语师从西方、受制于西方,也有不少的学科和领域至今依然像是西方研究的“学术殖民地”。因此在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新兴传媒艺术研究时,我们要把握住进行本土原创理论贡献机会,承担起中国艺术学人的责任。

期待类似于传媒艺术学的新文科学科,能够更多地开辟交叉融通的学术和学科新领域、新空间,锻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学术与学科的新话语、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融合性发展

传媒艺术学具有典型的多学科融合属性。与传媒艺术学相近的学科或方向主要有:艺术史论、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艺术产业、图像学、摄影学、音乐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新闻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传媒艺术学与这些学科方向彼此之间关系紧密,在理论基础、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接近与相似,在研究格局、研究视野、研究重点等方面也存在大量跨学科融通的可能性。同时,作为交叉融合的学科,传媒艺术学也会为包括如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在内的艺术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理念。

(四)体系化建设

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夯实程度决定传媒艺术学发展的品级。完善对传媒艺术研究对象、研究框架、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观点、研究向度、研究目标等的明确厘定,是传媒艺术学发展基础。面对新鲜的艺术融合之局,体系化地开展传媒艺术研究,是尝试建构一门既“不同于”传统艺术理论,又超越“具体”传媒艺术品种的理论体系,即一个富有阐释效力的传媒艺术理论和学科体系。在未来,传媒艺术学亟待进一步做好继续探究命名概念、详尽阐释研究架构、具体阐释学科建构、关注传媒艺术历史、关注传媒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对传媒艺术学学科框架的初步厘定见下图。

传媒艺术学构架图

在未来,期待传媒艺术学将偏于经验性的门类艺术理论研究与偏于学理性的一般艺术理论研究打通贯通,将理论性、抽象性研究与战略性、行业性思考打通贯通,将艺术学本体性研究与多学科融合性研究打通贯通,将人类一般性艺术生态和理论与中国本土理论贡献打通贯通。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之下,传媒艺术学发展是一次艺术类学科找到经验与学理、微观与宏观、个别与整体能够互动、对话空间的努力。尤其是对于动态性的、正在发生的、综合性的复杂地段,做出既不乏经验性,又不乏理论性的研究(8)胡智锋:《〈传媒艺术学书系〉总序》,《现代传播》2017年第7期。,是传媒艺术研究的未来使命。

猜你喜欢
文科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融合》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