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清泉
长治医学院附属淮海医院外科,山西长治 046012
腰椎管狭窄症(LSS)为多种病因所致椎管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神经根,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病症[1]。此病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原发性LSS多与先天腰椎管发育不良有关;继发性LSS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与脊椎退行性病变、腰部手术、外伤性脊柱脱位或骨折等有关,是此病主要类型[2]。继发性LSS严重损害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其治疗问题为学界关注热点[3]。外科手术为继发性LSS主要治疗方法,传统开放手术近期疗效良好,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然而创伤严重[4]。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者试图探索微创治疗手段,并获得一些研究成果,诸多研究指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具有良好应用价值[5]。该次研究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继发性LSS患者为例,展开随机对照研究,探究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60例继发性LSS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30例。参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1~82岁,平均(58.79±6.83)岁;狭窄位置:中央椎管狭窄18例,侧隐窝狭窄12例;入院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3~7分,平均(4.52±1.14)分。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0~85岁,平均(60.01±7.02)岁;狭窄位置:中央椎管狭窄19例,侧隐窝狭窄11例;VAS评分3~7分,平均(4.49±1.03)分。两组基线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纳入标准:①患者或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经CT或MRI检查证实继发性LSS。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关节病变;②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肿瘤疾病;③先天性LSS;④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
参照组:以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垫空腹部,常规消毒、铺巾。以病变椎间隙上位椎体为上界限、下位椎体为下界限沿棘突连线做背正中切口约10 cm,逐层切开皮肤,游离皮下组织及腰背筋膜,剥离显露椎板至关节突水平,C型臂影像增强器透视证实相应病变节段。做病变节段全椎板减压,用椎板咬骨钳和骨刀去除部分或者全部椎板,两侧保留关节突。如黄韧带明显增厚、变性,关节突增生,后纵韧带增生,椎间盘突出,予以清除部分增生关节突,扩开侧隐窝,椎管扩大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之后可见硬膜囊波动。以融合器做融合处理,已凿除的椎板及关节突,针对性做植骨处理,冲洗手术灶。根据病情确定椎弓根做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经C型臂影像增强器透视下,向两侧椎弓根分别攻入U型钉1枚,安置已经预弯的棒,适当撑开后锁定各螺钉,经C型臂影像增强器透视位置理想,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严密止血后,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放置引流管后关闭切口。经PACU复苏,安返病房。
研究组:以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经C型臂影像增强器透视下明确责任椎间隙位置,棘突连线旁开约10 cm与平责任椎间隙连线交叉点为穿刺点,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局部麻醉满意后,使用16 G穿刺针,沿穿刺点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层到达病变椎间孔到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置入导丝,TOM针做关节突成型,分别用4、6、7、8、9共五级骨钻做椎间孔成型,经C型臂影像增强器透视正位到达棘突连线,侧位到达下位椎体后上缘,连接脊柱内镜系统,用可视化环锯、骨刀去除增生的关节突部分,去除骨赘扩开侧隐窝,咬骨钳去除增生的黄韧带、后纵韧带,去除椎间盘突出组织,椎管扩大减压成型后,止血满意后,手术结束取出工作套管。
术后48 h,两组患者均予以抗感染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下述指标:(1)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前1 d、术后1 d,使用一个有刻度、长10 cm的游动标尺,让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将标尺移动至对应位置,0~10 cm表示0~10分,疼痛逐渐增强[6]。(2)功能障碍情况:以者ODI为工具,于术前1 d、术后1 d,评价功能障碍情况。该量表包含10项内容,每项0~5分,共0~50分,评分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7]。(3)临床疗效:①显效:症状基本完全消失,各项功能基本恢复至发病前水平;②有效:症状、功能均明显改善;③无效:症状及功能未见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00%[8]。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术后VAS评分(分)参照组(n=30)研究组(n=30)t值P值87.52±12.33 60.01±12.51 8.578 0.001 146.39±23.08 11.18±2.13 31.952 0.001 9.05±2.11 4.58±1.14 10.209 0.001 6.05±1.28 3.87±1.14 6.966 0.001
术前,两组患者ODI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ODI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ODI对比[(±s),分]
组别术前 术后参照组(n=30)研究组(n=30)t值P值40.27±8.35 41.02±9.27 0.329 0.743 34.48±9.44 18.05±5.83 8.111 0.001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略高于参照组的80.00%,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继发性LSS存在诸多不足,参照组患者经过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0.00%,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很高,功能障碍严重,需要较长时间恢复[9]。其主要原因为,此种术式需要做大手术切口,会对病灶周围骨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延长术后康复时间,导致功能障碍。故有必要探索微创术式。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于椎间孔扩大成型后,将工作套管置入椎管内,直接清除突出髓核、增生组织,扩大椎管内容积、充分松解神经根,可以充分保证手术效果[10]。整个手术过程中,创伤小,避免了大范围手术损伤,手术操作简单,且出血量少,对机体功能影响小,术后功能障碍程度轻,一般在术后2 h就能够恢复正常活动;另外,于局麻下实施手术,降低了神经功能损伤风险,也有助于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提升功能康复效果[11]。研究组患者采用此种术式治疗后,各项手术指标均优化,功能障碍评分低,在各项手术指标及功能障碍方面显著优于参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3%,略高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吴火生等[12]曾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干预组手术时间(94.04±5.16)min短于对照组(115.14±12.23)min,术中出血量(10.8±4.71)mL少于对照组(80.4±11.3)mL,住院时间(7.3±1.6)d短于对照组(12.7±3.8)d,术后VAS评分(4.16±1.28)分低于对照组(6.04±2.98)分,术后ODI(36.05±7.98)分低于对照组(20.4±3.28)分,有效率95.24%与对照组90.48%相近。该次研究结果与此相符,研究组手术时间(60.01±12.51)min短于参照组(87.52±12.33)min,术中出血量(11.18±2.13)mL少于参照组(146.39±23.08)mL,住院时间(4.58±1.14)d短于参照组(9.05±2.11)d,术后VAS评分(3.87±1.14)分低于参照组(6.05±1.28)分,术后ODI(18.05±5.83)分低于参照组(34.48±9.44)分。充分证实该次研究结果可靠。
综上所述,对继发性LSS患者予以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同时,减轻手术创伤、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功能障碍,比传统开放手术更具有应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