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丽,刘亚剑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450046;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450016)
文化震荡指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所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是由一个国家内在的文化积累或外在的文化移入所引起的急剧文化变迁对人的心理生活产生的强烈冲击造成的[1-2]。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处于本土化和全球化交织的空间之中,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无不受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和模塑作用[3],而文化既包括技术、工艺、食物、服装等物质文化,也包括价值观、习俗等精神文化以及社会行为文化等。这些急剧的文化震荡对众多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强烈冲击,形成了文化震荡,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其心理健康[2]。
成年初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时期[4]。处于这一时期的群体被称为“边缘人”,其典型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他们心理的这些特殊性也预示文化震荡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的独特性。物质文化(如网络、手机的普及)、行为文化(如对性等行为方面)的中外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很值得探讨,然而以往研究:如对影响成年初期个体心理健康压力源的探讨还集中在微观方面,如生理方面、情绪方面、个性方面[5-6],父母教养方式[7]、自我概念[8]等。有的研究虽然涉及到社会文化这一宏观层面,但明显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9]。
物质文化震荡和行为文化震荡是否真正能够影响成年初期个体心理健康呢?如果有影响,又是通过什么因素发生作用的呢?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经揭示,认知评价在压力与情绪障碍[10]、抑郁障碍[11]之间起中介作用,它是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中介。Lazarus等人提出的应激理论模型强调了认知因素在应激反应中的中介作用,认为认知评价是对应激源的一个认知解释和评估的过程。认知评价在情况的判定中扮演核心角色——要求是什么,威胁有多大,以及你所具备的资源有哪些[12]。Miranda Olff提出的应激应对模型也认为紧张性刺激首先被感知、解释和评价[13],接下来是由主体的具体应对和防御策略决定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但这些研究没有探讨过宏观因素——文化震荡、认知评价、心理健康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文化震荡与成年初期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成年初期个体的认知评价在其中起着何种作用?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设想,物质文化震荡和行为文化震荡通过影响成年初期个体对文化震荡的评价(积极或消极),从而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或者说,成年初期个体的认知评价在文化震荡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中,是一中介变量。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对这一设想进行验证。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从全国东、西、南、北、中5个区域10个省份(北京、山东、吉林、陕西、山西、江苏、湖北、重庆、贵州和新疆)抽取18岁及以上生活环境(农村、乡镇、城市)、受教育程度等不同的被试共5 0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 238份。其中,30岁及以下被试共1 763人,男830人,女933人,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22.67岁。
1.社会重大事件问卷
用随机遭遇法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18~30岁青少年进行半结构访谈,由10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选取频数最多的事件,在参考楚序平和刘剑主编的《当代中国重大事件实录》[14]和焦润明等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震荡录》[15]的基础上,编制了重大文化事件问卷,用以评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重大的物质、行为文化事件或现象对个人当时的影响。问卷由21个项目组成,分为物质文化事件和行为文化事件。物质文化事件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网络使用等5个项目;行为文化事件包括超前消费行为、竞争上岗、下岗、打破“铁饭碗”等16个项目。问卷采用5点评分,“严重消极影响”为1分,“重要积极影响”为5分,得分越高说明影响越积极。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7。
2.认知评价问卷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的场独立-场依存认知方式和卡根提出的思考-冲动型认知方式理论设计认知评价问卷,包括认知的全面性、独立性、沉思性和开放性四个品质;该问卷用来评估青少年对重大事件或现象的认知评价。由24个项目组成,问卷采用5点评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完全符合”为5分,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0.82。
3.心理健康问卷
在参考SCL-90临床诊断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16]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特点,以人内心的和谐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17],编制了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由43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评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完全符合”为5分,总分代表成年初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为0.93。
以邮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问卷负责人(事先联系好)寄送问卷,由各地的问卷负责人(统一要求)负责向被试发放和回收问卷,再以邮寄方式寄回问卷。
采用AMOS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为了使样本数目与变量间呈现出较好的比例,对于有较多测量项目的变量,依据需要把这些项目分组,得到新的观测指标,研究表明这一方法具有满意的统计学特性[18]。物质文化震荡由5个项目组成,以3∶2的比例随机分在2个组,并把每组内的项目得分相加,得到2个测量变量;行为文化震荡由16个项目组成,将其平分在2组得到两个测量变量,并把每组内的项目得分相加,得到2个测量变量。每个文化震荡变量由2个观测变量构成。在认知评价中,依据问卷本身的4个维度,每组内项目得分相加,得到4个观测变量。在心理健康中,把43个项目按照11∶11∶11∶10的比例随机分成4组,表1描述了12个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
表1 各个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2 各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为了检验认知评价在文化震荡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使用AMOS5.0软件,以认知评价为中介变量,以文化震荡为自变量,以个体的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考察模型的拟合程度。图1则显示了所设想变量间关系模式的验证结果。
图1 认知评价在文化震荡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图1所示结果的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Х2(49)=331.23,p=0.00;RMSEA=0.043;CFI=0.967;NNFI=0.962。显然,本研究的数据很好地支持了所设想的变量间的关系,具有很好的拟合度。
图1中,物质文化震荡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23,p>0.05),但间接效应显著(β=-0.023,p<0.01);行为文化震荡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51,p>0.05),但间接效应显著(β=0.137,p<0.01)。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震荡、认知评价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中,认知评价起着明显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再次证明了认知评价在压力源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10-11]。物质文化震荡和行为文化震荡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都不显著,但间接效应显著,表明认知评价在文化震荡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指出: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面对文化震荡的冲击,不同的个体就有不同的反应,这主要与个体采用的心理调节策略有关。认知评价就是连接文化震荡和心理健康纽带的一种心理中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激状态下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积极的认知评价对个体的健康起重要的缓冲、调节和保护的作用[19]。根据本研究结果,面对外来压力与冲击,个体持有积极的认知评价,可以帮助其降低或消除文化震荡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物质文化震荡和行为文化震荡与认知评价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个体对文化震荡的感受越积极,采用的认知评价就越积极。持有的认知评价越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如图1所示,个体感受物质文化震荡带来的影响越积极,持有的积极认知评价水平就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反之,感受物质文化震荡带来的影响越消极,持有的认知评价就越消极,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因此,物质文化震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变迁的感受。当前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网络、手机的普遍使用以及高科技的不断推出与创新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为他们提供了获取各种信息新的渠道,拓宽了他们的思路和视野。
另一方面,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感受行为文化震荡影响越积极的个体,认知评价水平就越高,即所持有的认知评价就越积极,认知评价越积极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行为文化震荡通过认知评价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本研究的行为文化,指从行为的层面来讲,对人们具有新异性的震荡,如超前消费行为、竞争上岗、下岗、打破“铁饭碗”等。超前消费者是当前时髦的“新新人类”,超前消费制造了城市中的新“负翁”,人们贷款买房买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已被普遍接受,由此这种行为文化震荡通过认知评价给他们带来了积极影响;另外竞争上岗、下岗等职业行为变化,对于伴随社会转型进程成长的个体来说,亲身感受并能给予积极评价,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降低自身的焦虑水平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结果揭示,成年初期个体的认知评价在文化震荡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了明显的中介作用。成年初期即青年晚期是由青年期过渡到成年期的最后阶段。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霍尔将青年期形容为不可避免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但到了成年初期(青年晚期),青年在精神和情绪上基本处于安定状态,心理上趋于相对平稳。个体能采用的积极的心理调节策略,面对文化震荡能采用认知评价这一调节策略来缓冲文化震荡给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因此物质文化震荡和行为文化震荡对成年初期的个体没有直接的影响。
总之,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我们的理论假设:物质文化震荡和行为文化震荡通过认知评价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当然该结论是否也在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中适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另外其他类型的文化震荡是否对心理健康只有间接效应没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也需要进一步检验。
在物质文化震荡与行为文化震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18~30岁个体的认知评价具有明显的中介效应。物质文化震荡和行为文化震荡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间接效应十分显著。其中物质文化震荡通过认知评价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而行为文化震荡通过认知评价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