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界巨擘吴文藻

2021-08-03 09:37吴长海
民主 2021年5期
关键词:吴文藻冰心社会学

吴长海

吴文藻(1901—1985年),民进会员,江苏江阴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培养了费孝通、林耀华等众多学术精英,被誉为“开风气、育人才”的一代名师大家。曾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等职务。著有《论社会学中国化》《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参与译校《世界史纲》《六次危机》等。妻子为著名作家冰心。

吴门少年 志存高远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记载的“第一世家”为吴世家,可见司马迁对吴世家多么尊崇和抬爱。天下吴氏始祖是泰伯,孔子曾赞誉:“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江阴吴氏始祖是季札,季札是泰伯的19世孙,曾三次让国,孔子曾为他题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礼让至德唱古今,吴氏家风薪火传。诞生于长江南岸夏港夏东村的吴文藻是吴门之后,自然也受到吴门家风的熏陶。他的父亲童年失学,后来与人合伙开了一家米店。靠诚信经营,小本买卖也养活了一家老小。吴文藻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受到全家的宠爱。家中没有藏书,但吴文藻偏爱读书,5岁时,在二姐的陪同下去乡下的启蒙学堂读书。后来去城里的礼延学堂读小学。他珍惜读书的机会,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荣获“三优”奖。

吴文藻出生的那一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的衰败,让他自小就有报效祖国的志向。12岁时他写下“远走高飞求成才,为国保家称好汉”的诗句。写完诗后,用小刀在木桌上刻下“忠孝仁爱”四个寓意深远的字。理想在召唤,品德在升华,小学毕业的吴文藻,考上由书院改成的南菁中学。南菁是一所名校,名师荟萃,教学严谨。成绩优异的吴文藻读了一年以后,在恩师曹老师的指引下,报考北京的清华学堂,如愿以偿名列金榜,初步实现“远走高飞”的梦想。

北京是大城市,清华是名学校,吴文藻金榜题名,于自家,于家族,于全村都是一件荣耀的事情。但京城路途遥远,衣袜铺盖,舟车盘缠,各类生活开销较大,吴家喜中带忧。好在宗亲吴漱英,帮忙筹措了旅费。1916年8月下旬,吴文藻离开扬子江,踏上了去京城的旅途。小镇青年,用知识作拐杖,开始丈量远方。

新式青年 茁壮成长

清华学堂,学制八年,先是三年初中,接着三年高中,最后两年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級。吴文藻去清华后,插班就读初中二年级。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课程与美国接轨。来自江南小镇的吴文藻,乍一接触英文教材和外国教师,有些吃不消。比他早一届的无锡老乡顾毓琇,原本也读初二,因为英文不好,主动降到初一,跟他成了同班同学。好在吴文藻能吃苦,每天比别人多学一会儿。一段时间以后,完全适应了学校的节奏,各项成绩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相比,都不落下风。

吴文藻在国内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接受了美式教育,思路更为开阔,思想也更加开放。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吴文藻感受到青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息息相关。就读高一的他,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队伍走到西直门时,城门被守卫的士兵关了,就去海淀一带游行了。吴文藻在自传中回忆说:“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也在此时开始得到了确立。”

五四运动后,吴文藻求知欲望大增,广泛阅读《少年中国》《新潮》《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关注时事新闻,留意社会民生,在孙中山、梁启超等人的文章里,寻求自己喜爱的社会学元素,并一步步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梁启超是舍友梁思成的父亲,听过他公开的讲座,有过私下的交流。吴文藻曾说,“他的丰富的国学知识和治学方法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影响很大”。

在清华,吴文藻展示了自己出色的社团活动能力。办过“书报贩卖社”,与北京、上海的出版商洽谈,代销清华学子喜爱的优秀书籍。参与创办“小说研究社”,组织座谈、讲座等社团活动。吴文藻还展示了较强的文学才华,参与翻译《短篇小说做法》一书,撰写《评清华学生生活》的征文,为无锡老乡、南菁校友撰写《杜君钟珩传》并发表在《清华周刊》上。“君容貌魁梧,精神活泼,行止安详……若是偿得天假之年,他日立足社会,为苍生谋幸福,岂可限量?”一篇有太史公风格的文章,客观描绘了杜君的风采,也展示了自己的重情与才情。

执教燕园 风雨萍踪

1928年冬天,取得博士学位的吴文藻,取道欧洲,经苏联,回到北平,任职燕京大学,为清华兼职授课。1929年底,吴文藻荣获哥伦比亚大学近十年内最优秀外国留学生奖。

走上讲台的吴文藻,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命题,并为之努力实践。1935年,吴文藻应邀去清华大学演讲,题目是《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演讲内容彰显了个人的追求,后来发表在《社会研究》上,被人称为“燕京学派”的基石。吴文藻作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带领师生们,一起构建“社会学中国化”“燕京学派”的大厦。燕大执教的10年中,吴文藻建立起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培养了林耀华、费孝通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七七事变以后,北平沦陷,吴文藻和冰心经香港辗转至昆明。吴文藻任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创办社会学系,冰心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1940年吴文藻赴重庆,在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室工作,冰心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文化救亡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吴文藻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政治外交组组长,他们在复杂的情况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赤子情怀 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日本的吴文藻、冰心欢欣鼓舞。他们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冲破重重阻挠,冒着生命危险,于1951年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归国后,吴文藻被聘为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从事民族学的研究。

在燕京大学老同事雷潔琼的介绍下,1956年7月,吴文藻与妻子冰心一起加入了民进。从此吴文藻更加专注于工作,积极组织民族问题与民族学的教学和研究,指导青年教师和学子在民族学领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57年2月,吴文藻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此后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不曾想,在下半年的“反右斗争”中,吴文藻被错划为“右派”,进入社会主义学院进行学习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吴文藻也受到冲击,先是被送往北京郊区的石棉厂,后来与冰心一起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因政治工作需要,1971年8月8日,吴文藻与冰心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回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

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吴文藻、冰心等人接到翻译尼克松著作《六次危机》的紧急任务。之后,他们又陆续翻译了《世界史》《世界史纲》等。除了翻译著作,还承担起接待外宾的任务,当然也接待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者、学子,还参加了一些统战活动。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不久,在民进中央的帮助下,吴文藻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问题,也在他79岁高龄时予以更正,并恢复名誉和待遇。年近八旬的吴文藻,为恢复社会学竭尽全力,提供第一手资料,亲自带民族学专业的研究生。风烛残年的吴文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只想用毕生所学为祖国多做点事。

1985年7月5日,中央民族学院向吴文藻颁发勋章,表彰他为民族学、人类学作出的贡献,赞扬他一生的学术追求,褒奖他的赤子情怀和高风亮节。9月24日,吴文藻走完人生路,在北京瞌然长逝。而冰心也于1999年2月28日在北京驾鹤西归。然而,他们彪炳千秋的业绩,与云泥同在,道德情操与日月同光,他们永远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2007年,江阴市夏港镇(今为夏港街道)将吴文藻与冰心当年的婚房,进行修缮。砖木结构的三间正厅,成了吴文藻冰心纪念馆。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的老房子,因为主人,焕发了蓬勃生机。2010年,它成为民进中央的会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吴文藻的崇高风范和治学精神,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学界巨擘,报国爱民。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系民进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吴文藻冰心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吴文藻从不“顺便”
吴文藻从不“顺便”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