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晴雪走胡同:一个媒体人的北京胡同行脚》

2021-08-03 03:52
全国新书目 2021年6期
关键词:张恨水门框胡同

侯东合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5

89.00元

侯东合

高级编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总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总监,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副召集人。

这是一份北京城大大小小千百条胡同的“履历”,详略不一。有的胡同故事多,在历史上比较有地位,或者被保护得不错;有的胡同可能只剩胡同名,被拆掉或改掉了。本书从知名的砖塔胡同、南锣鼓巷,到各种不知名的、改了名或即将消失的细小胡同,将它们平凡或伟大的故事细细讲来。白描似的轻快利落的笔触,亲切随和,如同听作者边走边说。

砖塔胡同,一条七百年老根

行走北京胡同,必须从砖塔胡同开始。砖塔胡同,始建于元朝,已有七百余年历史,被称为北京有文字可考的第一条胡同,是胡同之根。砖塔胡同得名于东口砖塔。砖塔只是俗称,其全称是万松老人塔。金元时期,高僧行秀,自称万松野老,曾做过元朝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并告诫楚材“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对楚材任要职后制定政令产生了积极影响。“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今天似乎也不算过时。老人曾为楚材取法号“湛然”,耶律楚材后来的文集便命名为《湛然居士文集》。书中有不少楚材写给老人的诗,可见师生感情之深。老人去世后埋葬于此,弟子们建塔纪念,上书“万松老人塔”。现在,出西四地铁西南口,即可望见今人整修过的万松老人塔,它已经于2013年荣升为全国重点文物。塔高16米,八角形,九级密檐,是现在北京城区内唯一一座砖塔。塔身青砖到底,尽显沧桑。现塔是民国时修复,元代之塔包在其中。塔北侧即是砖塔胡同。

胡同东西向,从东口进。我到时,天有微霾,阳光还在,胡同上空灰中透黃。除了万松老人塔,胡同口已没有老建筑,皆为后来翻建小楼,二三层高,身形平庸。往里走,遇到一些残存的粗高老树,才感觉到它曾经的古意。胡同51号,乃护国关帝庙。庙门还在,拱形石制门框,门框上方写有红字“古刹护国关帝庙”。门未关,院中寂静。大殿上半身屋顶尚在,而下半身已面目全非,被改造成了一家一户小房,成为大杂院。此庙应是胡同里辈分最高、资历最老的住宅。

每天住在关老爷家里,不知会是什么感觉……

砖塔胡同84号,其貌不扬,但名气不小,因为鲁迅先生曾短居于此。

1923年,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决裂,另找住所,自八道湾搬入砖塔胡同。

鲁迅7月26日日记:“上午往砖塔胡同看屋。下午收拾书籍入箱。”

8月2日日记:“雨,午后霁。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当时小院是61号。现在的小院,破落荒凉,连正式门牌号都没有,只用粉笔在旧门框上写着:84号。院里红砖房子属后来翻建,院内堆满杂物。正是冬季,半空中用铁丝挂着一排冻鸡和冻肉。

鲁迅在此居住将近10个月,第二年5月搬至宫门口西三条。在此居住期间,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他还在狭窄的房间内创作了《祝福》《在酒楼上》等小说,写定《中国小说史略》下卷,校勘了《嵇康集》。后买到大房子搬走。此院几年前曾经差点儿被拆,但因鲁迅的关系,被舆论保护住。

告别鲁迅,往西便是太平桥大街。胡同西口原建筑皆已无存。张恨水先生旧居95号已经不在。恨水先生当年所审订的《北平旅行指南》,专门有砖塔胡同的介绍。如今,书犹在,作者住处已被拆,令人唏嘘。

有趣的是,鲁迅的母亲是张恨水小说的忠实读者,以至于作为孝子的鲁迅远在上海也给母亲买张恨水的书。1934年,他曾从上海给母亲写了这样一封信: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这也是鲁迅全集中唯一提及张恨水之处。

猜你喜欢
张恨水门框胡同
止谤莫如自修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宋军:一张肚、四代人,一个世纪的“老门框情怀”
飞一般的感觉
东明胡同
“淡定哥”张恨水
『门框运动』健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