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锦国
如果说传统也是一种文物,那么继承和挖掘就显得尤为珍贵。
像滚莲湘,这一流传在姜堰里下河地区独特的非遗项目,伴随着岁月的浮沉、历史的变迁,幸运遇上改革开放的契机,40多年来犹如枯木逢春,绽放出新时代的朵朵花蕾。
莲湘传人一代代
请看一组组镜头:
1986年,《滚莲湘》以男子独舞形式参加江苏省民歌民舞民乐大赛并获奖;省电视台“艺林漫步”节目专门播放。
1988年,《滚莲湘·杨柳青》参加中国第二届艺术节华东片的展演并荣获最高奖。同年《滚莲湘》参加“中国扬州琼花艺术节”演出,获得中外艺术家一致好评。
1989年、1994年,两次应邀赴日演出,当地报纸专门报道,将“莲湘”称为“神奇的魔棍”,应厚木市政府要求,将两根莲湘留在日中友好纪念馆以作纪念。
1995年,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在浙江金华参加“‘95中国民间民族广场舞蹈展演”,荣获最高奖。
1997年,滚莲湘在南京举行“江苏省庆祝香港回归广场舞蹈大赛”中获奖。先后应扬州市政府邀请,参加 “琼花艺术节”“金秋赏月晚会”“绿扬旅之歌”“亚洲举重运动会”“亚洲象棋比赛开幕式”等大型活动的演出。
再看一个个人物:
刘振喜(1840年生)、顾正邦(1893年生)、王长山(1910年—1995年)、李道功(1951年8月生)、张进军(1971年3月生)。
他们都是身怀绝技的传承人。
前3位虽然远去,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技艺已经在第五代李道功、第六代张进军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他们的故事就像天上的云、秋天的景,一片片、金灿灿。
难忘恩师情义深
李道功,本乡本土的姜堰人,副研究馆员职称,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会员,曾任泰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他于1969年3月插队农村,1970年12月考入扬州市歌舞团。1983年调姜堰市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就像接力捧一样,滚莲湘的传承颇具戏剧性。
1984年,为了完成省里交给的《中国民舞集成·江苏卷》4个民族舞的编写任务,李道功和其他几人一起踏遍了原姜堰市里华、叶甸、马庄等里下河地区,学习、采风、收集、整理民间舞蹈。当时,一些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如柳乐才、葛刚、张宝茂、杨莲英等人,他都曾认真拜师学习,但最使他倾倒的还是他的恩师王长山。他的滚莲湘表演一举一动,乡音乡情,浸透着苏北里下河农民那种憨厚诙诸、沉稳乐观的气质。他的老师虽没什么文化知识,但李道功分明感到他全身上下充满了艺术细胞,肚子里藏有掏不尽的民间艺术瑰宝。
第一次看他表演滚蓬湘时,李道功惊呆了:一个70多岁的农民跳得竟如此柔美,如此神妙!他生平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民间舞蹈强烈的艺术穿透力。
王长山简直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大师,他一边讲述、一边比画着,其认真神态令人动容。他说,滚莲湘的特点在“滚”字上,全舞分为上八盘,下八盘,根据不同的姿势,每个盘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如向前叫“前八盘”,向后叫“后八盘”,每个盘又分4个“门”。两动作之间有时用莲湘击地来连接,舞蹈最后的高潮是“龙翻身”动作。在教授“龙翻身”时,他不顾年迈体弱,不顾地上凸凹不平,就地躺下滚动示范起来,一块碎瓦片划破了他的胳膊,鲜血染红了他的白衬衣,李道功连忙请他停下,可他执意要把这一段舞下来,结束时,鲜血已把整个袖子染红了。李道功深受感动,劝他不该如此拼命。他笑了笑说:“滚莲湘流传在我们马庄乡一带已有2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省里、市里有人来学习过,但没有一个人学成回去的。这次你来了,我一定要把所有的动作都教给你,让你把滚莲湘传下去,我年纪大了,趁现在还能跳时赶快教。”
李道功深受鼓舞。滚莲湘的基本动作不多,几个动作一下子就学会了,但真正掌握滚蓬湘那种独特的“劲儿”“味儿”“法儿”就很难了。看老师跳起来美滋滋、柔丝丝,舞蹈韵味十足,可自己跳起来却感到“可望不可即”。李道功当时已到了痴狂的地步,连睡觉做梦都在学滚莲湘。梦里找到了感觉,醒来后就不敢再睡,怕这种感觉跑了,可到了老师那儿一看,动作又全走样了,自己找到的感觉仍不是那回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反复复的苦心琢磨,李道功终于闯过了难关,在动作上、力度上算摸透了滚莲湘的一些规律,并从王老那种无定规的即兴表演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动态中捕捉到了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韵律。
记得1986年,李道功又去看望王老时,王长山要求李道功把滚莲湘跳一遍。他开心地说:“你不是在跳舞,你是在滚莲湘。多少年来,省、市来学习的人中间,你是真正学到家的一个。”说完,王长山就跑到自己屋里,颤颤巍巍地拿出一個红卷子,打开后,李道功才知是王长山珍藏的莲湘。他双手很庄重地托着,对李道功说:“这根湘是我的师傅传给我的,我打了50多年。如今我老了,恐怕打不多久了,今天我把它传给你。”李道功双手接过莲湘,望着古铜色光滑的莲湘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根莲湘浸透着几代艺人的汗水啊!
服务时代肩重任
学会了民间舞蹈,还不能说就是继承下来了,要继承它就必须能动地去发展它,使它能同时代精神融合并为现实生活服务。李道功深知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他把滚莲湘的韵律和舞姿造型大胆地与现代舞的某些动作有机地融合起来。1989年,他以滚莲湘为基本素材,创作编排了好几个节目。《杨柳青》表现了80年代新农村男女青年纯朴、真挚的爱情,以及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年的新风貌。《丰收莲湘》表达里下河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的拥护,和辛勤劳动后五谷丰登、喜庆丰收的喜悦心情。《打起莲湘走四方》则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欢乐情怀。
1995年,李道功又重新编排滚莲湘,由以前的1人、8人发展到20多人,气势磅礴,整体动作欢快、活泼,有时柔美动人,有时刚劲豪迈,打出了年轻一代的精神风貌。这个舞蹈参加扬州市琼花节的演出,得到海内外嘉宾的高度赞扬,又被中央文化部选中,于当年10月代表江苏省参加了“95”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并荣获优秀表演奖。在1989年和1994年,扬州与日本厚木市建交5周年与10周年之际,李道功一行到日本演出,道具莲湘被誉为“神奇的魔棍”。滚莲湘表演艺术就这样在民间重新焕发了生机。
面对以滚莲湘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一个又一个舞蹈,望着一份又一份荣誉证书,李道功流泪了。他多想把这些证书捧给恩师看看。然而,王老将珍藏多年的莲湘传给他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李道功从此一直珍藏着那根珍贵的莲湘。
慧眼识珠育新苗
李道功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特点,传承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他花费大量精力来培养滚莲湘的新人,先后在扬州市歌舞团、扬州市艺术学校、江都市武坚中心小学、姜堰市教师进修学校,及各职校、中小学进行教学辅导,培养了一批农村基层业余文艺骨干和青少年艺术新苗。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退休在即,他在注视,他在寻觅,他更是在挖掘有心有意的传承人。张进军就是他多年看重并悉心培养的一个。
“这苗子不错,有培养前途!”李道功说,“我就是看中这孩子吃苦耐劳,人品好、悟性高。”
时年20多岁的张进军当过兵,进过厂,下过岗,创过业。尽管饱尝生活的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舞蹈的热爱,尤其是对滚莲湘的传承与发展。
20多年前,张进军有幸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民间艺术舞蹈展演,扮演“牵驴花鼓”,那一招一式,有声有色,在众多演员中被李道功一眼相中,被选为重点培养对象。那时候,张进军刚退伍,回到原电分厂。
每当排演节目,张进军总是认真、刻苦,反复练习。因张进军眼睛长得圆圆的,哪个动作不对,李道功立马习惯地叫道“圆眼儿,停”,直到规范达标为止。
从1996年开始,每年春节送文化下乡,张进军都主动参加,一届不缺,连续10多年。
2009年夏,姜堰文化馆决定在全区举行为期3年的免费成人公益性滚莲湘普及活动,需要安排一名培训辅导老师。
3年普及没有一分课时费,谁去好呢?接到师傅李道功的电话,张进军毫不犹豫地答复:“我去!”
此时,张进军刚开的服装店正红红火火。离开这一行,意味着损失,意味着更多的奉献,但张进军无怨无悔。
汗水见证成绩,奋斗演绎成功。这一切,李道功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2015年6月26日,姜堰文化馆一场拜师仪式既庄重又神圣。
张进军左腿跪地,右腿微曲,双手高举头顶,从师傅李道功手中郑重接过那根浸透着王长山等老一辈艺人心血和汗水的莲湘,眼神里充满敬意与期待,从此正式成为江苏省非遗姜堰滚莲湘第六代传承人。
此时此刻,他感到了担当,感到了责任,更感到了奉献的使命。张进军这一生跟莲湘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此,他把昔日的爱好转化成了今日的自觉。
创新发展笑扬眉
作为李道功的继承弟子,张进军从1993年开始跟随李道功学习滚莲湘。由于传统的滚莲湘动作较为复杂,他就在滚莲湘老艺人传统动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加入一些现代审美的动作,使可操作性更强,并在舞蹈编排、动作招式上进行创新,让滚莲湘更有生命力。滚莲湘渐渐成为姜堰区老少皆宜的表演项目。
2015年11月,受北京魅力校园组委会的邀请,张进军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圆艺术梦想·美育圆梦行动暨魅力校园第十六届校园春节大联欢活动发布仪式”。
2016年6月,姜堰滚莲湘由张进军带队,参加在浙江举行的全国民间文艺大赛,其间有个踩街表演。陕西的安塞腰鼓、山西的威风锣鼓、安徽的凤阳花鼓、云南的阿诗玛等,全国各地特色表演在此汇聚,纷纷亮相,沿途比试。作为江苏代表队,姜堰滚莲湘偏偏被夹在中间,前面是辽宁的满族大秧歌,后面是山东的海阳大秧歌。人家的表演都热火朝天,气势过人,博得阵阵喝彩,而姜堰队明显势单力薄,16个人莲湘打得再漂亮,也不抢眼,他们自己都感觉比人家逊色多了。晚上是决赛,偌大的金华体育馆,座无虚席。轮到姜堰队上场,在张进军的鼓动下,人人都憋足了一股劲,拿出了看家本领。那优美滚动的舞蹈,令人眼花缭乱;那铿锵有力的敲击,声震大厅;那节奏鲜明的张力,光彩夺目。
“想不到还有这么神奇的莲湘!”“太精彩了!”原先没有被看好的江苏代表队结果爆出了一大冷门。姜堰滚莲湘一举获得金奖!顿时,全场几万人起立鼓掌。
此情此景,张进军从心底里扬眉吐气。他热泪盈眶,只觉得3年的付出,值了!
从2016年起,张进军带队连续3年参加江苏省滚莲湘比赛,分别获全省二等奖2次、一等奖1次。
近年来,他到学校、进社区、走乡镇,让滚莲湘遍布城乡各地。他为通南地区中小学培养了12名滚莲湘老师,在全泰州市多次获奖。他为励才中学精选200多名学生,言传身教滚莲湘,丰富了校园艺术节,并为姜堰区第五届职工体育运动会助威添彩。
张进军说,让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既了解和领略本地民间舞蹈的魅力,又让他们对家乡产生更多的热爱,自己感到由衷的欣慰。
为传承弘扬滚莲湘,张进军大胆创新改革,在传统滚莲湘的过程中添加了80面大鼓,表演的同时敲击震响。那场景韵味十足,炫酷精彩,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张进军称之为鼓韵莲湘,在励才校园艺术节表演中博得啧啧称赞。
今年49岁的张进军,已成为中国艺术教育学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注册教师、姜堰区舞蹈协会副秘书长。
赴台表演引轰动
随着悠扬的节奏,不断变换队形,莲湘在手中灵巧地滚动,镶嵌其间的铜钱发出清脆的声响……姜堰滾莲湘的表演现场多为此类热闹场景。自李道功定居外省后,传承这项传统艺术的重担就落到了张进军的肩上。
2015年3月初,姜堰文化馆收到中国国际中老年文化交流促进会、台湾艺术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组队赴台参加“2015春季中老年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表演姜堰滚莲湘。
张进军手下的一支由退休女同志组成的滚莲湘队,担当起赴台表演的重任。她们加班加点苦练一个月,每位队员闭着眼睛都能走出优美队形,娴熟滚动手中的莲湘。
表演在台湾阿里山剧场展开,现场座无虚席,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演员依次登台表演。轮到姜堰滚莲湘上场,龙滚背、龙缠腿、喜鹊登梅、大鹏展翅……一连串的精彩动作,随着轻快喜庆的配乐《丰收的锣鼓》,令人眼花缭乱。台湾观众好几次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一边鼓掌一边高呼“神奇的魔棍”。
次日下午,滚莲湘又在台湾花莲阿里剧场上演。整套滚莲湘表演时长4分21秒,4次高潮让人难忘。第一次,表演的“喜鹊登梅”,双人对打,跳跃换位,配合默契,天衣无缝;第二次“龙缠腿”和“龙滚背”,动作时而柔和、时而激壮,观众誉为“美得喘不过气来”;第三次是“娃娃步”和“毽子步”,节奏明快,活泼生动,充满童趣;第四次“大鹏展翅”,造型优美、动作有力,令人遐想。表演结束,不少观众欢呼着不让下场,要求上台合影留念。后来,这个表演获得“两岸友好交流”荣誉称号。央视《发现之旅》栏目还做了专题报道,滚莲湘成为文化泰州的特色品牌。
千人共舞众喜爱
据张进军介绍,滚莲湘舞蹈原本为男子独舞,其柔美程度并不亚于女子的舞蹈。而改编后的舞蹈,则融合了女子舞蹈的柔和与男子动作的刚健和迅速。
姜堰滚莲湘与其他地区莲湘舞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滚”。一为棍在身上滚,舞者手执莲湘,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滚击敲打,使得莲湘在身上的各部位滚动流转。二为人“睡”在地上滚,击打到最后动作的最高潮叫“龙翻滚”。表演者边打莲湘边做各种翻滚动作,配以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即兴表演,兼之道具灵巧轻便,形式自由,变化多端,其风格既雅致秀美又刚劲质朴。
民间舞蹈滚莲湘是姜堰地区民间舞蹈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自2009年姜堰滚莲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以来,姜堰区委、区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土项目的保护和打造力度,姜堰滚莲湘在姜堰出现多点开花、高开高走的崭新格局。经过前期排查调研和专家组评审推荐,择优选取11家姜堰滚莲湘传习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就近开展传承、培训、交流等活动。仅粗略估算,张进军带过的徒弟就在千人以上,从学龄前小朋友到六七十岁的大妈,舞蹈难度各有区分,尽量与学生的年龄及舞蹈功底相匹配。
2015年,姜堰启动“千人滚莲湘”活动,张进军作为传承人全程参与教学,借助罗塘街道群众文化团体的力量,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建立22支滚莲湘表演队,每支由40~50人组成,最终形成“欢乐三水 精彩姜堰”文化品牌。
在罗塘街道和区文化館联合举行的“魅力姜堰”——姜堰民俗风情“千人莲湘”广场展演活动上,近千人统一着装,一招一式,整齐划一,展示着一连串精彩的敲击动作,配以轻快喜庆的音乐,令人眼花缭乱。
责任编辑/孙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