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对改善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意义及启示

2021-08-03 22:17张兴春陈泽郡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启示意义

张兴春 陈泽郡

摘 要: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等逐渐渗入大学校园。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扰乱了部分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较低的学生的道德思想。主要表现为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重经济价值,轻道义价值;重功利价值,輕奉献价值。因此“功利性学习”现象愈演愈烈。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论述了儒家德育思想中“重义轻利、义利并举”的义利观、“君子慎独”的修身自省的道德思想,以及循循善诱的道德教育方法对改善当前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儒家思想; 大学生; 功利性学习; 意义;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081-002

在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碰撞与摩擦日益加剧。形成了当前特定的文化氛围环境。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等逐渐渗入大学校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某些不同于中华民族传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被一些缺乏思辨能力的学生所信奉。加之当代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理解不深,不能深入理解与合理运用。当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后,就扰乱了部分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较低的学生的道德思想,使他们出现了道德信仰的危机和道德价值世界的混乱。这导致了少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讲个人利益多,讲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少;思个人需要多,思他人需要少;注重追求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过分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基于这种复杂的思想道德原因,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功利性学习”现象。在高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道德行为素养的培育愈加重视的情况下,与这一现象的对立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从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教育体系中寻求解决之道。

一、大学生“功利性学习”之原因和现象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学生群体

当代青年学生出生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又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因此,当代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不同于之前任何历史阶段的青年学生。尤其是作为互联网社会的“原住民”,他们能够熟练且普遍使用信息工具。因此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价值观的主流是把价值取向定位在义利并重、个人和社会相结合的层面上,他们积极寻求一种既符合社会标准,又能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目标。他们追求的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与统一。然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依旧严重存在。他们在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关系上,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他们对国家利益表现出服从和效忠的态度,把国事看成大事,把忧国忧民看成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但是,他们不仅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评价社会,也站在个人立场上来评价国家;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认为不应该损害他人利益。同时,关心自己也并不被认为是坏事。

(二)“功利性学习”现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评价不断变化,在部分学生身上甚至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为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重经济价值轻道义价值;重功利价值轻奉献价值。有的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在学习、考试和科研中,心态浮躁,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不求上进,表现出学习的功利性。“功利性学习”现象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具体表现为:对自我较为放任,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没有远大理想抱负;对校园文化、社团文化及班级集体活动缺乏参与意识;对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关注度不高。少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对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不够重视,而导致了一些令人困惑的行为。这是造成“功利性学习”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

以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人际关系为例,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喜好自行选课。这本是一件“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开心”的好事,可硬是变成了“抢课风波”。有的大学生急于将学分修满或取得高分,倾向于挑选“学分高”“易高分”的选修课程,置个人的发展及兴趣喜好全然不理。在课堂上,老师用课件辅助讲课,有的学生拿出手机拍照,拍完就又低头忙于其它与课程无关的事。这是因为,他们上课不是为了尽可能地拓展专业知识,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认为考点基本都来源于课件,只要考前“临时冲刺”、“临门一脚”就能拿到较好的考试成绩。背离了为知识而学的目的,转为为成绩、绩点这一结果而学的“功利性”心理。这种功利性心理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有所体现。曾经朝夕相处、和睦友善的宿舍室友们,因为班内评优、奖学金竞争等因素,关系“变味”、日渐冷淡,甚至引发较为激烈的冲突。有些更是以“功利性”来衡量他人对自己的价值,从而展开社交。本是单纯真挚的同窗情谊变质成了暧昧的利益关系。虽然不能不加分析地完全否认这种功利性的价值观,但是,如果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那我们所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将成为目光短浅的庸人。

二、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及启示

中国传统的德育体系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之上。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表征,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与血脉,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儒家的伦理道德是我国传统德育的主流,一贯重视道德教育,并充分认识到其积极作用。孔子将道德教育概述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强调“仁、智、勇”为“三达德”。儒家重视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倡导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这一道德修养逐步提升的过程,来实现社会人伦道德的整齐有序。儒家德育思想中“重义轻利、义利并举”的义利观、“君子慎独”的修身自省的道德思想、以及循循善诱的道德教育方法,对改善当前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一)儒家思想中义利观的教育意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孔子的认知中,君子追求道义,而小人追求利益,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界限恰恰就在于“义”与“利”。不难得知,在这里,“义”可以指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利”可以理解为物质利益和精神欲望。虽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但孔子并不是不认可“利”的存在。只要合乎“义”的要求,自己同样有“富且贵”的权利,反之则不然。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上,孔子很明显更偏重于“义”,将“义”放在首位,始终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孟子则是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甚至将“义”做了进一步的升华。“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他将“义”置于生命之上,不惜牺牲生命来换取道义,可见他“舍利取义”的义利观。荀子一改先前孔孟二人将“义”置于“利”之上的“重义轻利”的思想,从而提倡 “义利并举”的思想。他认为“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荀子·性惡》)。人自出生起就有对“利”的欲望,是人性本能的展露,这就肯定了“利”存在的合理性。既然身处“人本皆恶”且生产力条件有限的环境中,“利”往往“供不应求”,欲望与“利”的天秤无法始终保持平衡。因此个体之间的竞争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过盛的欲望与过度的竞争也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对此,荀子才提出要用“义”对“利”进行合理制约,两者并举,从而体现两者之间关系的辩证统一。放眼当下,大学生对自身学习目标的追求具有其合理性,同学之间的利益竞争这一客观存在也无法改变。但他们仍需要正视冲突、形成良性竞争,对自身利益的渴望及追求需掌握其合适的度。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要树立道德目标,时刻用“义”的要求审视并约束自己,在个体竞争的同时不忘自身道德养成。相反,过于患得患失则不利于周边人际关系的维持和自身更为长远的发展。如果人人都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无视道义、唯我独尊,那么无疑社会和谐将不复存在,社会秩序、道德体系也将彻底崩溃瓦解。因此,大学生个人目标的达成都必须以遵守道德规范、不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为前提,实现“义利两得”。

(二)“慎独”思想的教育意义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即越隐蔽的地方越容易被发现,越微小的事情越容易显露。“慎独”就是即使个体处在独处的环境下,没有他人的监督,其言行依旧保持内外如一、心诚自修的作风。德行高尚之君子都谨记并时刻践行着这一行为准则,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仍旧修身自省,以求得精神之高处。这就启发着大学生们在学习中时时遵从自己内心之诚,时刻绷紧自律之弦,谨记“慎独”思想,克其异念、诚其本心,约束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是为了涵养自身的道德、增进自己的学问,而非为分数而学,这也是“慎独”思想的延伸。它也恰恰影射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只为结果、不求知识与道德的积累升华的“功利性学习”现象,再次强调了“慎独”思想的行为纠正作用。

(三)“循循善诱”的疏导原则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的弟子颜回称赞其师善于疏导学生的例子。疏导原则要求德育首先要将儒家德育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激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主动性。那么,就要深入了解当下大学生多样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他们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并展开疏导工作。掌握“因材施教”的技巧,尽可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大学生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上的变化都依赖于他们每个个体自发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影响因素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并吸收,再到他们内部思想的矛盾运动,而后产生相应的状态变化,才算真正发挥其内化作用,从而促使学生的品德及价值观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是教育者打开大学生心门的关键钥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并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恰恰应证了闪耀着灿烂光辉的儒家德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方面的重大作用,以其蕴含着的深刻思想、文化精神、道德观念为他们输送营养的同时,不忘与时俱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1]于欣.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高文静.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于欣.先秦儒家德育主体性思想的逻辑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113-117

[4]王笑格.《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用[J]汉字文化,2019,12:133-135

[5]张雅楠,陈春燕.儒家“慎独”精神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141-143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启示意义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诗里有你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