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超 袁柳汀 吴斋锐
(1.湖南省国科勘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208;2.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10006;3.湖南省宏尚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208)
现今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在房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存近代及古代建筑如木结构房屋、夯土墙结构房屋越来越少,其保护工作也刻不容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房屋长期无人居住或疏于修缮,会陆续出现木结构虫蛀、变形、腐朽,夯土墙侵蚀、破损、倾斜等现象,最终导致结构整体性下降,甚至出现局部垮塌甚至整体倒塌,对周边人员安全及房屋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而现行标准规范对古建筑的检测鉴定并未作出系统的规定,仅《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1992)第四章、北京市地方标准《古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第1部分:木结构》(DB11/T1190.1—2015)、《古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第1部分:石质构件》(DB11/T1190.2—2018)对其抗震鉴定和可靠性鉴定作出了规定,且由于古建筑本身受力不同于现代建筑体系,按现代建筑可靠性鉴定思路制定的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遵循古建筑本身特点,本着最小干预的原则,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手段也显得尤为重要[1-5]。
该祠堂占地面积约为1540平方米,主要建筑平面尺寸约为27m×57m,为木柱-夯土墙混合承重结构体系,屋顶及局部夹层楼盖采用木结构承重,屋面形式为木屋架小青瓦,建筑在靠近墙体处无木架,而是将檩条直接搁置于墙体中。根据相关史书记载,该祠堂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600多年,由迁居至当地的后代所建,清代雍正及嘉庆时期曾有较大规模的修缮及改扩建。该祠堂目前的形制布局与史书记载基本一致,根据记载,该祠堂整体平面为三进院落,最前为屏墙,屏墙两侧分别为东辕门和西辕门;屏墙往内为弦歌楼,正中大门额为“先贤该祠堂”, 左右两门额分别为“学道”、“爱人”;弦歌楼往内为大厅,大厅亦有三门,门额分别为“体圣”、“学孔”、“友颜”;大厅后为正殿,祭祀始祖先贤,两侧分别为东堂、西堂;该祠堂两厢分别为东庑和西庑,分别祭祀南迁历代先祖。目前该祠堂中屏墙和东辕门、西辕门已无痕迹,其余部分皆有遗存。
图1 祠堂现状鸟瞰图
经检测鉴定,建筑物结构形式为木梁-夯土墙混合结构,其中主要承重结构为夯土墙、木柱和木梁,屋面形式为木屋架小青瓦。由于年久失修,现存在夯土墙垮塌,墙体倾斜开裂,墙体破损,木结构构件腐朽、虫蛀、变形严重,屋面大面积垮塌等现象,现存夯土墙及木结构整体性较差,无法形成完整的传力系统;地面现部分为菜地,部分为灌木丛,个别位置被附近住户占用。具体详见下图2房屋外观质量照片及下图3立面示意图。
图2 房屋外观质量照片
图3 立面示意图
所检测夯土墙芯样立方体抗压强度为2.35MPa~3.9MPa。该房屋地基变形稳定,所检夯土墙垂直度偏差在4.9mm至30.9mm之间。具体详见下表1夯土墙垂直度检测结果表。综上检测结果,说明该祠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建议立即采用措施对该祠堂现存房屋进行保护。
表1 夯土墙垂直度检测结果表
根据检测鉴定结果,建议对该祠堂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加固保护处理:对夯土墙,清除墙上杂草,施工时应小心操作,尽量减少对墙体影响;针对倾斜度较大墙体采取两侧加支撑的方式进行加固;对受风雨侵蚀冲刷较为严重的墙体顶部增设盖板;当墙体较大洞口处存在崩塌危险时,洞口顶部采用钢管进行支撑;对墙体裂缝视情况进行处理,如裂缝宽度较小且无发展迹象则本着最小干预原则继续观察,如裂缝有继续扩大或可能导致墙体坍塌的趋势时则应采取有效支撑固定措施;对地面,清除地面杂草、蔬菜、灌木及小型乔木等植被及菜土、生活垃圾等堆积物,在清理离墙体及柱较近的灌木及小型乔木根系时,应谨慎施工,避免对基础造成扰动;原建筑区域的地面清理后采用灰土夯实,避免杂草重生;在场地内增设排水沟和集水井等有组织排水系统,避免墙体底部浸泡于水中;对原建筑区域具有保留价值的乔木将其移至庭院区域;对木结构及屋面,对现存木构及屋面的清理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对没有垮塌危险的木构部分在维持现状的前提下予以继续观察;对于屋面洞口周边坠落风险较大的瓦片可进行摘除,操作时应小心作业,避免影响周边构件,对取下的结构构件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