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丹 王遥 卞鹰
作为困扰老年人最常见症状之一,疼痛患病率正在不断升高[1-2]。在中国,大约30%的人口受到慢性疼痛的困扰,其中大部分是年长病人[3],尤其是在65岁以上的中国人里,有80%~85%的人患有疼痛相关疾病[4]。此外,躯体疼痛常伴随着情感、睡眠和代谢方面的障碍,长期疼痛可能导致身体残疾、抑郁、生活质量下降[5]。
虽然慢性疼痛患病率高、对生活影响大,但当前止痛治疗却并不充分。研究表明,老年人在疼痛治疗方面较为消极,尤其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疼痛被视作是衰老的一部分,很多人选择忍受疼痛,忽视对疼痛的治疗[6]。在我国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老年人疼痛更值得关注。
近年来,对我国老年人慢性疼痛的研究多集中在横断面调查[7-8],尚缺乏在时间维度上对疼痛演变的呈现。因此,本研究基于2008~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的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的疼痛概况及变化趋势,为未来老年疼痛管理提供参考。
1.1 资料来源 CHARLS是对中国45岁以上人群进行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包括对居民的社会、经济和健康状况的评估,并在2008、2011、2012、2013和2015年访问了有关身体疼痛的内容。本研究筛选了≥60岁的老年人群数据。
1.2 研究指标 对老年人慢性疼痛的特征、止痛治疗情况以及老年病人对疼痛的认知进行分析。疼痛特征由疼痛部位和强度组成。其中,疼痛部位在以上5年均进行了调查;疼痛强度在2008、2011、2012、2013年进行了调查,由病人自评,分为轻、中、重度疼痛。止痛治疗情况在2013和2015年进行了调查。病人对疼痛的认知在2008、2011和2012年进行了调查,通过病人对疼痛情境的评估来衡量。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疼痛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疼痛病人与非疼痛病人的人口学特点差异以及不同年份病人接受止痛治疗的差异。数据分析使用Stata和SPSS软件。
2.1 疼痛病人人口学特点 CHARLS在上述5年共访问27 859名老年人,排除缺失数据后,共25 500人回答了有关疼痛的问题,其中9105人报告了身体疼痛,疼痛患病率为35.71%。疼痛病人平均年龄为68.66岁,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比为1∶1.49。疼痛病人主要人口学特征见表1。疼痛病人中女性、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残疾人口、农村人口、每周食品支出不足50元的人口以及慢性病病人比例均高于非疼痛病人;而疼痛病人中已婚、吸烟、饮酒的比例则低于非疼痛病人。
表1 疼痛病人与非疼痛病人人口学特征(n,%)
2.2 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 以是否疼痛为因变量,以人口学特征及慢性病患病情况为自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慢性疼痛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教育程度、居住地区、身体残疾、部分慢性病(血脂异常、慢性肺病、肝病、心脏病、卒中、肾病、消化道疾病、精神障碍、关节炎)、工作类型以及每周食品支出。见表2。
表2 慢性疼痛影响因素
2.3 疼痛特征及止痛治疗概况 通过分析病人报告的身体疼痛部位的频次可见,患有腰部疼痛的人数比例高达13.09%,其次为腿部(10.83%)、膝盖(9.92%)、头部(8.58%)和肩部(8.44%)。根据病人对疼痛程度的自我评价,35.95%的病人为轻度疼痛,29.40%为中度疼痛,34.65%为重度疼痛。
CHARLS分别在2013和2015年调查了2391和2590名老年疼痛病人接受止痛治疗的情况。2013年,在所有经常出现躯体疼痛的老年人中,有39.35%的人没有采取任何止痛治疗,这一比例在2015年下降到26.80%(χ2=209.650,P<0.001),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选择接受医疗服务来缓解疼痛。与2013年相比,2015年疼痛病人中服用中药、西药、针灸和推拿的比例均有增加(54.42% 比38.69%,24.39%比12.37%,13.76%比3.23%,12.22%比6.57%,P<0.01)。
2.4 病人对疼痛的认知及变化趋势 CHARLS通过询问调查对象在不同的疼痛情境下对疼痛状况的评估,了解病人对疼痛的认知情况。疼痛情境包括以下3种:(1)每月都有1次头痛,吃药后得到缓解,头痛时能继续日常工作;(2)过去1个月内,白天在电脑前工作时,右边胳膊和手腕都会疼,晚上在家不用电脑时,疼痛会略微减轻;(3)过去1个月内,膝盖、肘部、腰部和手指都疼个不停,吃药后会减轻,但走路、拎东西和举东西仍然吃力。病人对以上情境的评估答案以疼痛程度表示:没有、轻微、中等、严重和极严重。
从2008~2012年,病人对疼痛的评价变得多样化。一方面,在3种疼痛情境中,选择“严重”和“极严重”的病人比例均逐年增加;另一方面,2012年选择“没有”疼痛的病人比例均高于往年。这一结果表明,针对同样的疼痛状况,既有更多的病人将其评估得更为严重,也有更多的病人认为没有疼痛。相对地,选择“轻微”和“中等”的病人比例则在降低。见图1。
图1 疼痛认知调查结果
以往研究表明,慢性疼痛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通常在28.9%~59.3%[9]。本研究中35.71%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疼痛,与以往研究结论相一致。
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发现,女性、受教育程度低者、农村居民、残障人士、部分慢性病病人、农业工作者以及经济状况较差者患慢性疼痛风险更高。女性疼痛风险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其性激素变化会影响痛觉敏感性,使痛阈低于男性,同时,女性更倾向于清晰地表达痛苦情绪[10]。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者、农业劳动者患慢性疼痛风险较高,这可能是由于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获得医疗资源机会有限[11-12],提示研究者应更多关注农村和贫困人群的疼痛问题。
疼痛特点方面,慢性疼痛最常见于腰部,其次为腿部和膝盖,这与老年人常见的疼痛相关疾病相契合,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等[13]。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本身的特征,如疼痛部位和强度没有明显变化;而病人对疼痛的行为和认知则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接受疼痛治疗的病人比例增加,病人对疼痛评估的认知变得多样化,这一结果表明疼痛在老年人群中逐渐得到重视。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宏观上,我国药物政策对止痛药物处方规定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疼痛的积极治疗;个体上,医护人员对疼痛的治疗和照护理念更加进步,医患双方都更重视生活质量[14]。
本研究为目前首个通过合并CHARLS多年数据进行疼痛分析的研究,呈现了老年慢性疼痛治疗和认知的变化趋势。但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2014年的调查目的与其他年份不同,当年疼痛数据缺失,未能呈现连年趋势;其次,每年变量不完全一致,例如2015年疼痛调查选项为“有、无”疼痛,而其余年份选项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在研究疼痛的影响因素时只能合并“轻中重”为“有疼痛”,损失了一定的信息。
我国老年人慢性疼痛患病率达35.71%,最常见于腰、腿和膝盖,对病人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女性、农村居民、残障人士、慢性病病人发生慢性疼痛的风险较大,该群体的疼痛问题值得关注。近年来,接受止痛治疗的病人逐渐增加,病人对疼痛的认知变得多样化,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老年人对慢性疼痛逐渐重视,这种改变可能与医疗、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