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桂伶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肺结节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多系统、多器官的肉芽肿性病变,当前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并无统一定论,一旦发病,不仅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肺门淋巴结与皮肤等部位,而且还会严重损伤肺部,导致肺部功能受到影响[1]。针对肺结节,若能尽早发现,准确诊断与治疗,对于提高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影像学检查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检查手段,同时也是筛查高危人群的主流措施之一,在肺癌早期筛查中证实有不错的价值[2]。我国目前筛查肺癌主要依靠胸部X线片筛查,但从一些报道中发现胸部X线筛查早期肺癌敏感度有限,随着CT及其多层螺旋技术的发展,在肺部疾病诊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但是,CT检查时会因剂量的不同而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剂量辐射损伤,导致其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3]。为了尽量减少剂量对被检查者的损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降低放射剂量来减轻损伤,同时也要保障检查的质量。近几年,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在肺结节中逐渐开展起来,为了进一步探究其应用价值,本次就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肺结节患者218例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肺结节患者218例进行研究,入组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确诊满足肺结节诊断标准[4],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严重心肝肾病变,妊娠期或哺乳期,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以及严重恶性肿瘤,或肺部其他严重病变(如肺癌、肺结核等)等患者。218例患者中男性106例、女性112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7.82±1.56)岁;病程6~60 d,平均病程(22.39±4.54)d。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与低剂量多层螺旋CT胸部扫描检查,多层螺旋CT选择Optima CT680 Professional全身用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国食药监械(准)子2014第3300394)进行检查,其中常规剂量检查时,设置管电流为150 mA、管电压为120 kV,重建层厚为1.0 mm、重建矩阵为512×512、层间距为5 mm,扫描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执行,从患者的肺部底端逐步扫描到肺部尖端,详细观察影像学检查情况,并做好记录。低剂量扫描检查时,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设置管电流为30 mA、管电压为120 kV,重建的层厚与层间距均为1.0 mm,而重建的矩阵为512×512,重建的螺距为1.0。同样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且扫描的顺序与观察及记录等情况均和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一致。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出肺结节例数,以及检出结节具体情况。
肺结节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5]:(1)肺实质改变为圆形,直径不超过3 cm;(2)不伴有肺不张或淋巴结肿大;(3)肺结节数目不超过3个,且长宽之比不超过2。
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 22.0,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低剂量多层螺旋CT胸部扫描检出212例患者存在肺结节,检出率为97.25%,而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检出208例患者存在肺结节,检出率为95.41%,两种检查方式检出肺结节百分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52,P>0.05)。
检出结节大小比较,在<5 mm、6~10 mm、>10 mm结节检出情况上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结节具体情况比较(例)
肺部作为人体十分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会影响肺部功能,而且可能并发其他器官损伤,从而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甚至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尤其是肺癌患者,病情较重,治疗难度大,需尽早明确诊断,研究指出早期肺癌及时发现,准确诊断与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6]。肺结节是早期肺癌主要表现形式,尽早诊断与干预,可延缓他们癌变的进展,从而提高生存率。临床上多采取影像学技术筛查早期肺癌,比如胸部X线片与CT检查等,其中X线胸片检查可能出现伪影,或敏感度不佳等,导致其应用受到制约。CT检查可扫描肺部情况,从而观察与了解肺部结节数目、大小、聚集程度及结节边缘特征等,从而为临床诊断肺结节及判断良恶性病变提供依据。但是,CT检查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便是放射剂量问题,剂量与检查图像质量关联,剂量越高择获取的图像质量越好,但同时对患者的辐射损伤也越大[7]。自从1990年国外学者首次报道低剂量CT胸部扫描,低剂量CT逐渐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关注[8]。降低CT扫描的剂量可有两种方式,其一为降低管电流,第二为增大螺距,但在实际操作中,因增大螺距会导致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的小肺癌漏检风险增大,为此临床多选择降低管电流来降低扫描剂量[9]。
在本次研究中就收治的肺结节患者218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与低剂量多层螺旋CT胸部扫描检查,结果显示:低剂量多层螺旋CT胸部扫描检出212例患者存在肺结节,检出率为97.25%,而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检出208例患者存在肺结节,检出率为95.41%,两种检查方式检出肺结节百分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结节大小比较,在<5 mm、6~10 mm、>10 mm结节检出情况上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低剂量多层螺旋CT胸部扫描检出肺结节及其具体大小上和常规剂量比较并无显著差异,效果相当。在对肺结节形态学特征检查中发现,两种检查方式均可发现清晰的钙化灶与空洞,且对边缘的圆滑与分叶及毛刺征等也可准确评估,并无显著差异,为此降低CT扫描剂量,在肺结节扫描与诊断中是切实可行的。在同类研究中证实螺旋CT在肺部结节或肿块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敏感度与特异度均比普通X线检查更高,且因肺组织是空泡含气组织,有高反差,对X线吸收率较低。经低剂量CT扫描肺部结构,降低管电流管电流按大小,减少了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而且多层螺旋CT有较高的分辨率与对比度,清晰度较高,不会影响检查图像的质量。但是,也要注意的是不宜盲目降低管电流来实现降低辐射剂量,因为过度降低管电流可能导致检查的图像质量不佳,为此在临床中还需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比如其体重、扫描位置等,选择合适的管电流来降低扫描剂量,保障检查图像质量的同时还可减轻辐射剂量,提高扫描安全性。此外,在国外的一些研究中,低剂量CT扫描多选择10~80 mA的管电流,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的管电流为30 mA,在国外常用的低剂量扫描范围,且获取的图像质量比较满意,基本上无任何肺部伪影出现[10]。也有研究[11]中采取临床发现有肺结节的病例在获取知情同意后加扫低剂量CT处理,和常规CT对照后发现,增加了患者的曝光剂量,可多次不同剂量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危害轻微,是比较理想的方案。
综上所述,低剂量多层螺旋CT胸部扫描检查肺结节,可取得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相似的结果,但低剂量扫描下可明显减轻受辐射的剂量,从而对患者的健康影响更小,值得在肺结节检查与诊断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