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通,徐红卫(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脑卒中的一部分,是指患者由于为脑部提供血液的血管发生堵塞形成血栓,无法为大脑提供足够的氧气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现象[1]。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暂时性的神经功能受损、肢体感觉障碍、痛觉减退等症状,对患者健康具有恶劣影响,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该病的早期诊断对其临床的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3]。随着影像学功能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MR弥散加权成像(MR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MR-DWI)和CT灌注在临床应用较广,但这两种方式都各具优势、劣势[4]。本文将分析MR-DWI与CT灌注应用于AIS患者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AIS患者100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为40~75岁,均值(57.14±4.21)岁。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同一侧上下肢具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突然口眼歪斜并且伴有唾液分泌,饮水呛咳以及吞咽困难症状。
纳入标准:符合AIS相关诊断标准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发病时间大于6 h者;存在严重的意识障碍或者嗜睡症状者。
选用飞利浦256排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所有患者头颅进行非强化扫描以及CT灌注成像。通过高压注射器将大约为40 mL的高浓度优维对比剂快速、准确地注射到患者检查部位,然后进行扫描检查,将每一体层图像对应的空间厚度设置为5 mm,范围设置为4 cm,速度设置为1 r/s,连续时间设置为50 s,矩阵设置为512×512,扫描完毕后将相关的数据上传到工作站进行处理。再采用美国GEBRIVO MR 1.5T光纤核磁仪在不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对患者头颅进行扫描,观察患者脑内结构,并进行颅脑MR成像观察患者组织间水分子弥散情况的对比。取横断位通过一次激发来自旋回波平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 EPI),两个90度脉冲之间的时间为4 525 ms,激励次数(NEX):1次,b-factor为0和1 000 d/mm2,矩阵为128×128。在技术对患者的扫描工作后,将相关图像传送到医疗图像查看工作站,然后通过Python的functools来获取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并在患者注入对比剂后做连续快速多次扫描和去掉脂肪信号后T1WI的扫描影像学图像作为参考,将患者病变部分的最大中心层面作为正常参考区与病变区进行计数密度对比或定量分析部位,并重复测量3次,测量确定ADC的平均值。
(1)统计患者治疗前健侧区、病灶区以及治疗后病死患者、存活患者的脑血流量(CBF)、表观扩散系数(ADC)、达峰时间(TTP)及脑血容量(CBV)影像学参数。(2)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 AUC)。
与健侧区相比,病灶区TTP显著更高,CBF、CBV及ADC显著更低(P<0.05),见表1。
表1 病灶区与健侧区各参数值()
表1 病灶区与健侧区各参数值()
ADC(×10-10m2·s-1)病灶区 100 12.58±2.4114.62±7.10 1.22±0.30 5.41±0.87健侧区 100 7.23±1.56 45.20±8.95 3.01±1.01 14.82±4.25 t 12.036 16.520 10.010 14.652 P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TTP/s CBF/mL CBV/mL
经溶栓治疗后,有97例患者存活,3例病死。与病死组相比,存活组CBF、CBV及ADC显著更高,TTP显著更低(P<0.05),见表2。
表2 病死组与存活组各参数值()
表2 病死组与存活组各参数值()
组别 例数 TTP/s CBF/mL CBV/mL ADC(×10-10m2·s-1)存活组 97 7.52±2.10 43.52±4.52 3.52±0.81 12.62±3.52病死组 3 14.32±2.6514.56±3.85 1.07±0.20 5.41±1.25 t 13.521 22.200 18.201 21.521 P 0.032 0.000 0.000 0.000
MR-DWI的AUC为0.810,CT灌注为0.687。与CT灌注相比,MR-DWI的AUC显著更高(P<0.05)。
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AIS的发病概率也在不断提升,且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也是致死的首要原因[5]。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偏好饮食一些脂肪含量高、糖分含量高的食物,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和占比不合理,以及活动量减少,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AIS的出现[6]。若能尽早地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进而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则有利于提升患者临床治愈率[7]。
MR-DWI是一种新的MR功能成像技术,也是目前颅脑MR成像最常用的序列之一,且目前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比较成熟,其成像的基础是水分子的转动和分子内原子的各种类型的振动,通过磁化来标记示踪氢质子的弥散运动,提供基于脑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的信息,可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进而有效对患者脑组织形式本质进行观察[8]。CT灌注是CT中常用的一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患者静脉团注有机水溶性碘对比剂后,进行扫描然后得到多帧图像,之后再结合影像对光的透过(或反射)程度的变化,绘制出相关的密度曲线,而算出对比剂到达病变的相关参数,其目的在于了解患者缺血的程度[9-10]。本文研究发现,MRDWI与CT灌注都可以有效鉴别出患者治疗前病变部分和正常部分、治疗后病死者与存活者的血液通过脑血管某横截面积的流量、脑部血细胞与血浆的总容量、颅脑成像中不同水分子扩散运动速度和范围以及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但MR-DWI对药物在患者机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两者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MR-DWI与CT灌注都可以明确的显示出患者治疗之前的病变形态,也能对患者进行纤维蛋白溶解而溶解血栓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但MR-DWI的对患者药物吸收程度的鉴别能力更强,因此临床诊断效能高于CT灌注。
综上所述,AIS患者采用MR-DWI与CT灌注进行检查,都可以有效鉴别患者病变部分的形成,并评估临床治疗效果,但MR-DWI对患者药时曲线下面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