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旅行。我从一天到另一天,一如从一个车站去到另一个车站,乘坐我身体或命运的火车,将头探出窗户,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
——佩索阿《不安之书》
成功的秘诀之一绝对是闭上尊嘴,事成之前不发一言,埋头苦干,事成之后保持低调,不夸夸而谈,这几乎是所有成功人物老练的处世态度。
——亦舒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让‐保罗·萨特
有些人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但有时候,放下才是。
——赫尔曼·黑塞
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
——丘吉尔
不用期待命运在某个瞬间被突然扭转,那些改变我们人生的能量,就在普普通通的每一天。
——李筱懿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伯特兰·罗素
有的人表面风光,暗地里却不知流了多少泪;有的人看似生活窘迫,实际上人家可能过得潇洒快活。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快乐也不止一条道路,收回羡慕别人的目光,反观自己的内心吧。自己喜欢的日子,就是最美的日子;适合自己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
——爱因斯坦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黄庭坚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板桥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刘墉
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毛
越长大越发觉,不是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是因为时间对我们越来越重要。
——时间都去哪了
过度共情,可能会出现“共情疲劳”。
——就像长期超负荷运动会造成肌肉损伤一样,过度使用你的共情能力,很可能会给你的身体和情绪造成负面影响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儿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
——季羡林
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毛姆
在计划一天的工作时,你可以写下“具体的行为”与他们对应的“时间与情境”。例如,把“采购”写成“19:00,在超市里购买食物”。这样做一方面能细化你的目标,让大脑知道该“正确地注意什么”;另一方面,详细的地点也能帮大脑形成“地点-行为”的关联,到了特定的场景就会唤起特定的行为。
——一个对抗“永远有未完之事”焦虑感的好办法
美丽足以引发好奇心,但如果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维持这种好奇心,那么这份美丽就只有五分钟。
——王尔德
坚强并不是男性的特质,女性也可以坚强。温柔也不是女性所特有的,男性也需要温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谈 “阳刚教育”
四川大熊猫,头比较大,头型偏长,长得更像熊;而陕西秦岭大熊猫,头圆嘴短,长得更像猫。虽说是近亲,但DNA研究显示,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其实并不太熟,已经30万年没有来往了。
——央视节目教大家辨认熊猫
植树节是地球的植发日。
——如果地球是人,他也想秀发浓密
每个人都应该被爱,爱不该附加很多条件。
——教育专家徐涛表示,孩子不应该因为漂亮或者考了高分才可以得到爱。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让孩子觉得温暖,他才会有归属感。这样的爱能够培养出自尊、自信的孩子
晨跑,油条豆浆豆腐脑;夜跑,涮串油炸小烧烤。
——运动和美食哪个都不能少
改天是星期八,下次是25点,以后是13月。
——知乎上对“改天是哪天”“下次是哪次”“以后是多久”的高赞回答
在直播间跟着学霸上自习,哪个00后没有一个虚拟同桌?
——一张书桌,一间网上虚拟直播间,你就随时可以开始自习。在泛互联网时代,跟着网上的学霸“云自习”成为新的交友潮流。在这里,你可以同时拥有几万个同桌,随时随地提出疑问、理性交流,偶尔还能一边发弹幕一边学习
夜晚碳水怪。
——指那些在白天忍着饥饿,辛苦熬一天,到晚上绷不住,塞一堆碳水化合物进胃里的人
3600行,行行出状元。
——日更的个人公众号、追梦的群演、努力爆红的主播……他们正和城市的春夏秋冬一起,成为四季里的人间万象、时代里的细微表情
养孩子,是一场全家抱团与世界的博弈。
——教育,被包装成一场资本投入的较量。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被量化为各种标准化考试的分数。今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像“投资者与创业公司”的关系
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孩子不努力。
——最失败的家庭教育
不要拿自己的幕后花絮,去比别人的高光集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
你有你的兴趣爱好,我有我的独处空间;你有你的下午茶,我有我的健身房;你有你的三五闺蜜,我有我的肝胆兄弟。
——留白的婚姻更让人轻松愉悦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儿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刷屏”,乡村少年成长经历让人潸然泪下
先打开手机,再打开一本书,拍一张照片,上传至微博,一个崭新的知识分子就诞生了。
——易立竞吐槽互联网时代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