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感七则

2021-08-02 20:34李思圆
阅读时代 2021年7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卡夫卡名利

李思圆

一、深情

《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宝玉对黛玉说过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你死了,我就去当和尚。”

但同样的一句话,他在第三十一回中,也对袭人讲过,甚至当时黛玉也在场。

有时,世人在情感上吃的苦,并不是找不到那个对自己深情的人,而是我们执著地把深情当唯一。

所谓深情,就是当你在遇到一个人时,在某一刻,你对他(她)有过真心实意的关心和在乎,但这与你一生会遇到很多心动的人并行不悖。

二、焦虑

在《卡夫卡日记》中,大作家卡夫卡,提到最多的词语,感受和状态,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字——焦虑,极度的、近乎绝望的焦虑。

“四天以来几乎什么也没有写出来。我什么事都没干成,因为我没有时间,而且我的内心感到紧迫。我不能继续写作了。我已经到达最终极限了,因此可能会再次空等数年之久,然后或许才能再次开启一个新的、又未完成的故事。”

或许热爱文字的写作者,在卡夫卡的世界里,都可以隐约找到自己内心的影子。

所有对文字的执著,看似是对自己的一种无尽折磨,也源于一种内在强烈的爱。

写作这件事,天生跟孤独有关,而孤独需要承载的东西,远比世俗意义上的快乐和痛苦,更复杂,也更厚重。

三、慈悲

再次重读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全是同情。

安娜的行为,有错。但安娜追求幸福的心,连最贤惠和最正派的兄嫂陶丽也忍不住羡慕。

卡列宁的态度,有错。因为他最在乎的,从来不是婚姻,而是自己的名誉和声望。但作为一个从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的孤儿来说,他只能把对人生的掌控感,寄托在立足于社会的权势和地位中。

伏伦斯基的追求,有错。但当他在火车站第一次偶遇安娜时,他觉得必须再看她一眼。这多看的一眼,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悲剧,又何尝是他可以去预料和改变的?

所有人物的命运,都无法用绝对的对与错去评判,在文字的海洋中,我们天然地变得包容,变得宽谅,变得慈悲。

四、智慧

苏格拉底曾被学生问道:“如果你不在了,我们今后如何寻找指引,如何去解答内在的困惑?”

苏格拉底平静地说:“按照你们所知的最善方式去生活。”这句话,其实可以有三层的理解:第一层,用你所知,而不是别人所知;第二层,用最善的方式,而不是出于其他目的;第三层,付诸于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解、感悟和思考上。

大多数时刻,我们的不快乐,就是以别人为参照,以外在的名利为目的,以想而不是以行去生活。

五、希望

在但丁的《神曲》中,有一句话:“入此门者,当放弃一切希望。”

一个人最大的失去,就是失去希望,无论是对生的希望,对美好的希望,还是对幸福的希望。反过来,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恰恰也是拥有希望,对成功的希望,对名利的希望,对欲望的希望。

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常常在希望和失望中,摇摆不定、左右为难,从而失去了生活本身该有的平衡。

六、责任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写到自己对苦乐的理解。他说,人生最苦的事情是担责任。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反驳,甚至深表认同。但他又说,人生最樂的事情是尽责任。也许很多人对此都不太能理解。

其实,从哲学来看,苦即是乐,乐即是苦。极度的乐,就是从极度的苦中求来的。

如此看来,人这一辈子想要活得坦然和心安,就不可避免地要去尽到对自己,或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这个世界的责任。

在所有余力之外,剩下的才是我们自身追求的自由。

七、无用

在《道德经》里,有一段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没有中间的空心,就无法正常轮转。陶器如果没有泥土的粘连,使其中心空,也无法用来盛物。如果房间没有门窗,也无法使光线流通。

在生活中,所有的“无”,其实才是真正的用。所有的“有”,不过是促使“无”成为用的有利条件。

有和无,在任何时刻,都无法单独存在。缺少有,我们很难成其无用之用;缺少无,我们的有就难以为之用,有用和无用,原本是一回事。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卡夫卡名利
修心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看破名利爱名利
看破名利爱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