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诗
摘 要:2016年高考作文以语文素养为话题后,对于语文今后的教学时常痛定思痛地考虑,斟酌再三,一直摸索,到底怎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而今借用千百年前诗人们的话语和行为来对语文素养进行简单的阐述,或许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吧。
关键词: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李绅
引言:
在中国,语文乃是集语言与文字、文学、文化于一身的教学科目,也是思维和表达的有机统一。论其在所有的学科当中的重要性可谓举足轻重,诚如数学家华罗庚认为,“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这便道出了“语文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的重要性。然而,正是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在学校,语文反而成为一门弱势学科,究其原因,由于语文和语文教育处于长期的弱势,才有了2016年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试题。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本文从古诗鉴赏中的知人论世——以唐宋词人的新角度来分析语文素养。论证语文素养中的“知人论世”不仅是今时今日古诗词鉴赏考试的基本方法,更是是德育中的情怀。毕竟美好的情怀教育是语文素养教学的源泉,是时代每一个人所必备的基础素质,所以,本文就借古代诗人词人的言行来浅论一下语文中那些值得我们学习并吸取的素养和情怀,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古诗鉴赏之知人论世法则
(一)何为“知人论世”
“知人”既是知其人的生平,更是知其人之品质;“论世”即是知其人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甚至是知其人的作品创作背景。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是前贤解读文学的原则和态度。
(二)为何要知人论世
章学成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知其世,不知其之身处,亦不可论其文也。”由此可见“知人论世”对古代文学鉴赏的重要。然而,本文认为:就今日解读古人的文章诗词而言,“知人论世”价值远不仅如此,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就近日之语文教学而言,知人论世在宏观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先辈们在面对人生与社会问题时他们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甚至感悟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精神,这对后世来说不仅是方法论,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学生在面对学习古诗文和鉴赏古诗文中,知人论世不仅是学生解读古诗文的利器,更是學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所在,结合这个时代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词人的品质与价值观,这是这个时代语文教学素养的又一个核心。这也是“知人论世”在这个时代也的新内涵。
(三)如何才能知人论世
贾谊曾说:“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在我看来这便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思维,鲁迅也说:“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字:《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好看得多……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所以,曾经的理论放到今日,必须要结合今日的时代来解读,这或许能与“创新”靠近一些吧!如下面例子:
1.北苏南陆,于困境中放歌——以苏轼、陆游为例
“泪溅龙床存丹心,示儿冥前九州同”,乱世的你,勇可“秦岭杀虎”,文能马下草军书。陆游,你比秦观更加务实,大散关下的战斗是你践行梦想的行动,泪溅龙床的义举是你“爱国诗人”名副其实的称号。纵使你郁郁而终,但你从来没有放弃对祖国大一统的期望,要知道,只要梦想在,总会实现的。陆游,家国为大,砥砺前行,敢于行动,这是你对语文素养最好的说明——爱国不应只存于口号,做好自己,善待社会,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文化之传承。
2.仙圣同代,也同命——以李白杜甫为例:才多识浅,不了解自己
一个“大鹏傲九州”,一个“会顶览山小”;一个“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们同处于一个“绣口一吐”便是盛唐的国度年代,却终无事可做。你们一个侍奉翰林似成梦,一个自称少陵野老人;一个“仙游于山川”,一个“漂泊于天涯”,看似不同的人生轨迹,却终于梦成了空,实乃无奈。
3.至今绝响在,难了教书人——以李绅“困时志坚,顺中求钱”为例
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的绝响,初看便被你的“大贤大智”所倾倒;一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此乃更是大丈夫之言也。然而你的出彩并没有被今日的教书人作深刻解读,只因为当初正直大义,敢于直接揭露社会的现实的你,很快变成了一个“坠落者”,官场得意的你任淮南节度使后,为官暴虐,收取苛捐杂税,鱼肉百姓。导致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逃离家乡。这是这个时代对你的评价,你这时对语文素养最好的解释是“伪圣人”。
结语:
本文借用千百年前诗人们的话语、行为、价值观来对语文素养在思想素质上进行简单的阐述,或许这是今日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毕竟,在历史的鸿篇中仍有许许多多的人与事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好好琢磨,好好借鉴;毕竟,国民素质的养成教育已然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核心话题。且说“借古论今”的手法不正是古代诗人词人常用的笔法吗?今日我们姑且做一试又何妨呢?
参考文献:
[1]梁慧. "知人论世"的尚友法:吴雷川的圣经跨文本诠释策略[J]. 圣经文学研究,2021(1):1-39.
[2]梁慧. "知人论世"的尚友法:吴雷川的圣经跨文本诠释策略[J]. 圣经文学研究,2021(1):1-39.
[3]向书锐. 孟子"知人论世"与当代文学批评关联性探析[J]. 散文百家,2021(18):3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