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虚就实,虽慢犹快

2021-08-02 03:19唐素荣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18期
关键词:教研员学案校本

唐素荣

5月12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韶关浈江)初中语文教研帮扶活动在韶关市浈江区东鹏中学拉开帷幕。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初中语文教研员以及各学校科组长、骨干教师代表200余人参加。

一、研讨主题鲜明,去虚就实

本次帮扶活动历时两天,紧扣“学教评一体化”的研讨主题,安排了“集体备课——专家示范课观摩——专题讲座——区域(校本)教研经验分享”四场活动。围绕“提升单元教学效果”“着眼学生发展”两个话题展开研讨、对话,以“小切口,深思考”为思路,聚焦单元整合,分享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剖析典型课例,探索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理念的课堂教学;交流区域(校本)教研经验,探索教研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

为深化主题、提升认识,本次帮扶活动的专家示范课由广东北江中学正高级教师、省名师孔维波老师和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东莞可园中学郭建老师执教。与以往观摩课不同的是,二人通力合作、共同备课,以八下游记单元为例进行了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示范:孔老师执教教读课《壶口瀑布》,引导学生归纳游记要素,学会赏析优美语言,采用联想法入情悟理,建构相应的学习策略支架;郭老师执教自读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引导学生运用孔老师教读课上生成的策略支架来学习,并检测学生阅读游记的效果和迁移能力。两位老师的课清晰聚焦单元教学重点——游记阅读和语言品味,开发了相应的学习策略支架,并以之为线索来组织课堂学习内容,删繁就简,突出关键能力的完整训练过程,学生参与面广,课堂生成性强,目标达成度高。而且,两位老师的教学个性也在课堂中得到清晰展现:孔老师沉稳扎实,善于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拨引导;郭老师亲切自然,善于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调节课堂氛围。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冯善亮老师借示范课的亮点引出专题讲座,介绍“学教评一体化”理念,并以三个典型案例(托物言志类散文教学、落实熟读精思单元教学、“职”等你来——演讲单元活动规划)阐释该理念如何落地。这让参与者明确“学教评一体化”中“学”是核心,依据课标,分析学情,师生定标;“教”是手段,提供策略,传授方法,合作达标;“评”是主线,制定标准,对标评价,师生验标;“一体化”就是在以学习目标为主线,把评价贯穿全程,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实现学教评的一致。

这样主题鲜明的帮扶活动,搭建支架,提供范式,真可谓淘沙滤金、去虚就实,针对性强。

二、组织形式灵活,虽慢犹快

1.任务驱动,集思广益

帮扶专家莅临之前,韶关市语文教研员夏治新老师就提前安排了任务,要求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成员在《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二选一,提交一份教学设计或学案。不少参与者直犯嘀咕:“名师上课还需要我们给意见吗?”“第二天就要优课展示,名师听了意见也没时间改呀。”“专家听我们讲教学设计是要看我们有多差吗?”

带着种种疑虑的集体备课参与者虽然一开始略显拘谨,但因为有了前置任务,发言仍能紧扣文体教学、单元教学。大家的困惑集中在游记如何激趣共情,如何紧扣目标整合单元,语言品味如何避免碎片化。这些发言或引發名师答疑、思考,或促进研讨的深入,其中不乏亮点。

如浈江区行之实验学校代表分享《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学案,设计在对“寻水之踪”“借水之眼”“悟水之思”三个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发散、聚合思维的训练,课上收集学生对学案的评价,考虑了“学教评”中“评”的学生维度。武江区第九中学代表提供了自己在游记教学中激趣的案例《读游记,做攻略——〈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以景点解说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阅读,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理念,妙趣横生,吸引学生参与。这些案例得到了与会老师的赞赏。

2.与生换位,共鸣共情

备课常说要体现“双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如何体现?学生如何与作品共鸣、与作者共情?冯善亮老师没有直接给答案,却安排大家翻开课本朗读《壶口瀑布》片段,并完成课后“积累拓展”题——品味语言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

换位后,“学生”们有点不好意思开口,冯善亮老师邀请发音如播音员标准的孔维波老师带领大家朗读;齐读语速过缓,不能体现壶口瀑布的气势,冯老师又请孔维波老师范读。当浑厚大气的声音在会场响起,壶口瀑布犹在眼前,“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

而后“学生”们写赏析文字,用时将近15分钟,然后交流。学习热情被点燃了,“学生”们的发言精彩纷呈,有的关注词、句的特点(动词、叠词、四字短语;短句、长句、工整句),有的关注手法的丰富(妙用修辞、变换角度、多重感官、多个层次)。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们的表现欲,话筒传递越来越流畅,有的“学生”邀请专家为自己的答题打分,有的“学生”深情朗读再品析,各位教研员、科组长变身“学生”后也当仁不让,精彩的赏析赢得阵阵掌声。时间已将近下午6时,大家仍意犹未尽。

这种调换角色的沉浸式学习方式,让学习者避免纸上谈兵式论学情,而是真正考虑学生所需,实现与作品、作者共鸣共情,触动着大家对于语文教学的深层次思考。

3.交友同行,虽慢犹快

本次帮扶活动参与者从拘谨到畅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冯善亮老师在每个环节都给予参与者充分的时间,不急于引导,不急于总结。集体备课,不追求打磨一份漂亮的教学设计,只希望触发教师对教学的反思;观课评课,不追求场面的热闹,更看重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习得方法、丰富体验,看重教师是否搭建学习支架、提供学习策略;专题讲座,不追求大而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示范。

在区域(校本)教研经验分享环节,与会的教研员、老师已经融为一体,大家共阅校本教材、相互取经时,有的老师不禁笑言:“冯老师,你的教研是让大家交朋友!”冯老师当即认可,真正的教研中参与者不只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应该是在轻松氛围中共商共谈共研。

交友式的研讨学习,让参与者没有了被帮扶的自卑,取而代之的是对粤北初中语文教学大有可为的自信。这种去功利化、宽松自由的组织形式,犹如中医治人,贵在治本,虽慢犹快。

三、教研经验分享,造血为要

要促进粤北山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研机制的健全,是输血还是造血?如何输?如何造?冯善亮老师仍未直接给答案,还是搭建了教研经验的分享平台。

来自各县(市、区)的教研员,市直属以及各县(市、区)学校的科组长一一上台发言。随着发言的深入,与会者发现,答案就在身边。

韶关市第八中学,借助经典诵读课题研究进行校本教研,充分发挥同行讨论的优势,盘活倦怠型、迷茫型、生长型三类教师,使倦怠者重获新生,迷茫者坚定目标,生长者持续发展,创建了一个和谐、奋进的优秀科组,推动了全校师生的诵读热情,培养了一大批朗读人才,成果丰硕。韶关市行之实验学校,以导学案问题优化设计为校本教研的抓手,经过13年实践,总结形成了尊重学情、突显文体、主问题贯穿的导学案编写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學习效率,促进了教师的成长。韶关市实验中学着力于“把文字变铅字,收获成功喜悦”,打造学生专属的校本教材,从深层次改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效果甚佳。武江区立足区情重引领,创建教研“武松队”,借助教学联盟、培训师的力量,加强学科组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培养区级名师,改变全区语文教师有高原无高峰的局面。翁源县针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提出5年教研规划,强调健全教研制度,加强科组建设,落实教学常规,提升教师课堂建设能力。

听了代表们的经验交流,冯善亮老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交流的校本教研经验有的解决了教师队伍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说明年长老师并不是拒绝成长,而是需要提供适时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所长;有的化解了“学生没有时间读书”的难题,让学生变浮光掠影为静心读书,其关键在于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不要急功近利,自己爱读书,才能带着学生好好读书;有的提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导学案、作文集,这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抓手,具有实效和激趣功能。由此可见,校本教研不仅仅是学校管理的手段,更应该是教师发展的通道,是教研体系建设的基础。

由此可见,教研帮扶活动,“输”的是一种理念,“造”的是发挥区域特点的教研队伍,输血为辅,造血为要。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带来的思考将一直延续。各县(市、区)教研员将收集整理参与者的教学设计、学案,校本教研经验材料,学习本次活动的组织模式,把脉本区域内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区域教研活动的实效。来自一线的语文教师认为,通过本次学习交流,对统编教材的单元整合,对教读、自读课的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定将学习成果用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切实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会读书、爱读书。

(审订:韶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夏治新、浈江区教师发展中心韩雪秋)

猜你喜欢
教研员学案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