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红秋 孙英浩 刘昌状
摘 要: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构建国际话语权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新时代要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优化对外话语传播平台、关注国际利益契合点、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发展历程;基本经验;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1)03 - 0022- 09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并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强有力应对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际话语权。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明晰国际话语权内涵,回顾建党以来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发展历程,总结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基本经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话语权的内涵
何谓国际话语权?这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的理论起点和首要问题,是厘清话语施行者、话语关系、话语对象、话语平台和话语反馈的逻辑起点。当前,国内对于国际话语权的界定,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权力关系说”“国家利益说”“软实力说”“国家形象说”。
总体来说,国际话语权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上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时,以国家利益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话语诠释本国的国家形象的一种话语表达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国家间的权力关系。国际话语权是以主权国家的官方机构或者领导人为主体,和非官方组织或群体所共同施行的,以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声望以及谋求自己国家利益为目的,在国际社会活动中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主要反映“主权国家所关注的与自身利益相关或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义务相关的观点和立场”[1],并通过公共媒介、国际会议、学术活动、文化交流等全方位、多渠道的话语平台表达出来,以追求话语主体在国际上产生国家影响力为目标,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为前提,以国家软实力来展现本国话语在国际社会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二、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发展历程
(一)1921年至1949年的萌芽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迅速下降。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那时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几乎为零。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1921年,在党的一大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明确指出:希望中国同志努力工作,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2]
从1921年建党到遵义会议之前的十余年时间里,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以及中共历次重大会议,基本都是遵循共产国际的指示行事,导致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上处于完全失声的窘境。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多次表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一切爱国主义力量抗击日本侵略的意愿,多次对外发声,“获得了苏、美、法、英等国共产党、进步团体及爱好和平人士的同情、支持和声援。”[3]如1938年法国巴黎六万多工人举行游行,号召抵制日货,支持中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上有了些许提高,能够得到国际上热爱和平的进步政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反馈。皖南事变后,毛泽东提出今后对俄国人的话不可尽听,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话语权上的觉醒。
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时,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4],一方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内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示出对帝国主义的藐视,这成为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发出的最强话语。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公开宣布了“一边倒”[5]的外交方针,这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首次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党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经历了从完全失语到初步萌芽的过程。
(二)1949年至1978年的构建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开启谋求民族复兴的新纪元。时处美苏冷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启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艰难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强调要独立自主,提出中国的事要由中国人民和政府独立解决,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干预。
1949年到1958年,中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是在两大阵营对峙阶段,为了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保卫和平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在此基础上,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说是新中国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方面的成功实践。1955年万隆会议上确立的万隆精神,至今仍是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在当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提升了中国在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地位和话语权,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变革。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60年代,苏联在世界上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方面也继续推行反华政策。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外交政策。1959年至1969年,中国对外关系进入“两个拳头打人”的重要阶段,同时强调要发展与“两个中间地带”的关系,大力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到1969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多达50个,是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中国坚决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反对美国的战争叫嚣以及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发展了“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提出“三个世界”理論。因而,1969年至1978年中国的外交表现为“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1971年,在众多非洲兄弟的帮助下,中国打破了美国的阻挠,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威望,也宣告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公开敌视和全面封锁。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让国际社会更加清晰地听到中国声音,更好地树立起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国际话语权在曲折中逐渐构建起来。
(三)1978年至1989年的突破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外交也随之转型,“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基本保持着不当头、不结盟、不输出革命、力图避免与其他国家发生矛盾的低姿态”[6]。1978年至1989年间,中国的外交成绩显著,国际话语权明显提升,是国际话语权发展的突破时期。有学者甚至认为,在这十年多的时间里出现了中美、中日关系上少有的“蜜月期”,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印关系、中越关系改善并逐步实现正常化,中朝、中巴之间的传统友谊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都为国际话语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党和政府不断推动“南北对话”“南南合作”,显示出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1981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中国共产党在这个科学构想的指导下,同英国、葡萄牙两国通过和平的外交谈判圆满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同时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的国际争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方案,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四)1989年至2002年的曲折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景不被看好,中国国际话语权受到了西方话语霸权的处处打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大肆攻击和诽谤,诋毁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面对西方别有用心的国家及其媒体的恶意曲解和无端指责,中国陷入“被定义”“被曲解”“被指责”的尴尬境地,“难以有效应对西方国家的指责,致使其对中国的无理责难在国际上大行其道,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利益,对中国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6]。
然而,中国共产党不畏困难,不断开创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新境界。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7]在此基础上,“中国逐步打破和扭转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对中国实行‘制裁‘封堵和‘遏制的严重态势,全面恢复、改善和发展了同‘东西南北各种性质、各种类型国家的外交关系,开辟了‘后冷战时代新型的伙伴关系模式”[8]。2001年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没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文件。另外,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通过中国主办的各种国际会议所达成的多种形式的多边合作,有利于将世界的目光汇聚中国,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打开了新局面。
(五)2002年至2012年的逐步提升阶段
面对国内外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9]的判断。200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战略。2003年12月,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阐述了和平崛起思想[10],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世界听到了更多的中国声音。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关于中国崛起的讨论逐渐增多,美国学者奥弗霍尔特在《中国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中国崛起将改变亚洲的经济态势,改变中国的政治,并有希望令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改观。[11]这样的论述,一方面显示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不断在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威胁论”。国际社会很多人将目光聚焦于“崛起”一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中国的忧虑和恐惧,中国共产党敏銳地觉察到这一点,适时地将“中国崛起”调整为“中国和平发展”,并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这些举措都有力地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让世界对中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受挫严重,西方的话语霸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国际政治上,中国坚决拒绝西方的话语霸权,美国等国家推行的“大中东民主计划”“颜色革命”等使得相关国家动荡不安;在全球治理上,面对贫困、战争、恐怖主义等问题,西方国家拿不出切实有效的对策,使得西方政治话语在国际上越发苍白无力。这样的国际环境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对比之下,中国方案的优越性更加凸显。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始,世博会、亚运会、军运会等成功举办,让世界看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此期间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对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地区的经贸合作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担当,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中国为国际社会提出的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得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六)2012年至今的全面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构建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走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探索中国特色热点和全球性问题解决之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极具亲善友好的思想和举措使得中国的国际话语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另外,中国也积极拓宽国际话语平台,举办上海世博会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活动和会议,利用东道主的身份,发挥主场外交优势,拓宽对外交往的话语平台,切实有效地表达中国立场,提出中国方案,探索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变革的道路,在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各个领域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更加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面挑起贸易战,希望以此来遏制中国的复兴。对此,习近平坚定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12]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有底气、有能力应对美方的无理挑衅,充分彰显了中国对抗强权的信心。2020年,新冠疫情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国际上很多国家对中国进行了无私援助,同时也不乏诋毁中国之声,这样一场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公共卫生危机让中国陷入世界舆论的漩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借新冠病毒对中国进行污名化,不少反华势力甚至不断炒作“中国政治黑暗”“抗疫信息不透明”,企图借此抹黑中国。然而,在党的有力领导下中国赢得了抗疫的巨大胜利。从中央到基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西方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和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疫情之初,中国积极抗疫,为世界争取到宝贵的防疫窗口期,中国经验为世界抗疫提供了重要借鉴。面对国外疫情肆虐,中国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派遣具有实战经验的医护专家和团队奔赴各国开展疫情防治的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组织的大会上明确表示: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13]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以及高级顾问艾尔沃德等人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作出了高度评价,面对国际上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和污名化时,言辞坚定地为中国正名。[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战“疫”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怕牺牲和大国担当精神可以说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对提升国际话语权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经受过各种考验的磨砺和淬炼,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攻坚克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定盘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像一盘散沙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外无主权、内无民主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更不要说国际话语权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发挥着定盘星、主心骨的重要作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高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在党内,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始终秉持正确认识和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历史问题采取辩证的态度,注重党内和谐;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行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5],全方位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国内形象,为提高国际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在党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推进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增进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世界认同,同时,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信息的对外传递和国家政治制度、重大战略的对外传递。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应该说,“由于有先进社会制度带来的抗疫斗争阶段性胜利以及可以展望的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说服了人;这样的胜利,又为新时代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形象得以塑造提供了前提。”[14]中国制度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姿态展示在世界舞台,增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国际政治话语的了解和认同。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6]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经济建设,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制定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加快推进各个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提出,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202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面对挑战,中国共产党以清晰的战略判断,科学规划、精心部署,不断加大对宏观政策的把控力度,坚持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为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7]6。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将党自身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18]。毛泽东提出,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邓小平主张,文化发展要在坚持“双百”方针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吸收、借鉴过程中创造性推进文化建设。[19]江泽民提出:“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20]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5]当今各种文化思潮不断交流碰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宽海外文化市场,努力打造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发达的科学技术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强大依托
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22]。毛泽东同志早在1956年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就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23]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随后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4]的重要论述。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指出:“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25]。2004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6]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2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科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开拓创新,在国际上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跟跑陪跑再到在很多关键领域领跑的质的飞跃,逐步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光量子计算机、港珠澳大桥、北斗三号系统、嫦娥五号、“奋斗者”号、天问一号、中国天眼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亮相,中国高铁成为全球铁路科技创新的领军者以及引领行业标准的标杆,5G技术的革新和突破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医疗科技领域以及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成为中国有效应对疫情的重要保障,科技实力的大幅度增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五)全方位的外交活动为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话语渠道
约瑟夫·奈指出:只有通过巧权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交战略,权力资源才能够转化为有意义的权力。[28]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对外政策体现自己的外交理念、價值关怀、国家利益诉求,通过各类外交活动展示国家地位和实力,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对外主张和诉求,外交是一个国家获取国际话语权的最重要途径之一”[29]。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外交政策和外交理念,从“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到“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断扩大“朋友圈”,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从外交政策制定到外交活动实践都体现着中国的大国风范,同时,努力拓展全方位的外交活动,包括主场外交会议、各类体育竞赛、国际生态问题讨论等,为提高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多样的话语渠道。
(六)强大的军事实力为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坚实保障
提高国际话语权必须建设强大中国,而强国必须强军。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就无从保证,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不会有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和中国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实际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全局,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战略部署,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践行着历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军队建设思想,不断推动中国军事的发展,军事实力和国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的大阅兵,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军队的强大和中国军人的风采。在国际上,中国人民军队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维和队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过硬高强的能力素质,展现了中国军队的精气神和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和中国军队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与充分肯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日益突出,世界愈加希望听到中国声音,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总结经验,从增进国家综合实力、加强自身话语体系建设、优化传播平台、寻求中外利益契合点、坚定青年政治信仰等方面入手,探究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路径。
(一)继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夯实国际话语权基础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的提升需要硬实力作保障。舒隽指出:“话语权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我封赏的,更不是他国赐赠的,而需要自己的精细塑造、培育和争取。”[30]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才能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上抢得先机。“中国话语权的有无多少,根本上取决于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小”[31]。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要以中国实力为基础,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支撑,不断激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加快培养一批高质量人才,建设一支世界一流军队,全面系统地提升中国经济、科技、人才、军事实力。
(二)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解构西方霸权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17]197-198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用自己的话语清晰地向国人、向世界说明我们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哪里去,自信地回应海内外对中国的成绩、问题和未来的一切质疑”[32]136,为此,需要构建全面、透彻、自信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全面,指要善于用中国的话语解释中国的发展、改革、成绩和问题;透彻,指要将国内以及国际社会的各种问题、各种关切讲清楚、讲明白,让普通民众和国外受众能听得懂、听得进;强势,指要坚定、果断地回应西方霸权话语的挑战,回击西方敌对势力以及国内亲西方势力对中国的谩骂和诋毁,强势地回应西方霸权话语的挑衅[32]136,敢于和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利益的言行“正面刚”,不回避与西方的正面交锋,坚信理越辩越明,在辩论中指出西方话语的荒谬和自以为是,并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寻找根基,逐步构筑起属于中国的话语体系。另外,要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等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17]81,着力构建我国学术话语体系,“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话语规则的制定和修改”[33],让中国元素体现在国际话语体系和规则之中,构建展现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三)优化对外话语传播平台,提高中国话语传播能力
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网络传播平台和传播能力一直占据着全球舆论的制高点,主导着国际话语的风向,使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对外话语传播平台是我国对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优化对外话语传播平台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对外交流能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34],建立新闻人才的国际视野、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工程,引进高水平的外籍人才,加强党媒、官媒以及民间媒体建设,及时更新国际新闻的传播理念,注重传播话语和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信度,持续推动中国媒体在海外本土化建设进程,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强国际话语平台和话语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国际话语传播渠道,增强中国话语优势,着力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旗舰媒体。另外,要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回应时代诉求,打造全民参与的传播互动平台,广泛发挥各种新媒体、民间组织等力量,加强话语传播的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加强对民间媒介的引导和引领,“不断增强国家力量与草根力量的传播协同”[35],关注受众的话语反馈,创新话语传播手段,协同多方传播力量,拓宽中国话语传播路径,提高中国话语传播能力。
(四)关注国际利益契合点,加强对外联系
“话语对象与话语内容的利益契合度越高,话语对象越能产生积极话语反馈,国际话语权就越能得以最终形成”[3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15],因此,在提升国际话语权时要坚持以合作和共赢为话语出发点,关注国际社会的利益共同点,积极在国际交往中寻求双方的利益“最大公约数”,不断强化双方的利益契合度,强化与相关国家对接,深挖各方合作潜力,共同开辟合作共赢的道路,关注国际性、公共性的国际问题和国际议题,在国际关切方面积极探寻新的话语表述,提出有建设性的中国见解和中国智慧。在回应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上,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关注不同国家利益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外联系,让中国声音、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更好地在国际社会上传播,从而逐步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影响力。
(五)坚定“四个自信”,强化青年政治信仰
纵观历史,古罗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已成为过眼云烟,而中华文明依然存在,我们理应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传承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过程中,要切实向世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和谐团结、各种文明兼收并蓄、政治清明、经济稳定的东方文明和大国风采。对待西方话语要端正态度,既要借鉴西方一切优秀的文化,也不能失去自我,做西方话语的“传声筒”;承认西方文明的长处,珍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同时,也要坚决拒绝西方话语中的自我中心论以及对抗哲学,辩证地对待西方话语,既不俯视也不仰视,要用中国人“‘实事求是的核心价值观对其逐一加以审视,一部分要学习,一部分要借鉴,一部分要反诘,一部分要扬弃”[37]。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38]因此,在提升國际话语权这个长期而复杂的战役中,中国青年必将是中流砥柱。广大青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政治立场,自觉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侵蚀和渗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理解国内外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的差异,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对外交流中积极充当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和解说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和中国优秀的发展理念,发挥同辈群体的人际传导作用,用喜闻乐见的同辈话语向国际青年讲述中国的发展与变化,讲述“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思维,让国外青年肯定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的广泛传扬奠定国际青年基础,真正打赢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战。
五、结语
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节点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际话语权总体上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其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目前中国国际话语权并不能与我国的综合实力相匹配,中国贡献、中国影响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优势。更要清楚认识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一个系统、全面、长期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我们要打好捍卫国家主权、文化主权和国家利益保卫战,也要打好反击不实之词、澄清真相的反击战,更要打好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战。[39]因此,我们要打好“组合拳”,正视困难,迎接挑战,不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陈正良,周婕,李包庚.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J].浙江社会科学,2014(7):78-83+158.
[2]罗平汉.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
[3]黄三生.论1936-1945年中共“国际话语权”增强的原因及现实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2):58-62+11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1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2.
[6]张新平,庄宏韬.中国国际话语权:历程、挑战及提升策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10.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4.
[8]齐鹏飞,陈宗海,李桂华,等.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外交[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1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12.
[10]任芳,王英诚.“中国和平崛起论”的诞生和发展[EB/OL].(2004-04-23)[2021-02-20].http://news.sohu.com/2004/04/23/36/news219933698.shtml.
[11]威廉·奥弗霍尔特.中国的崛起:经济改革正在如何造就一个新的超级强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2-3.
[12]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11-06(3).
[13]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05-19(2).
[14]张文富.“抗疫”期间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斗争经验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3):66-70+76.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8]曹润青,冯鹏志.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文化建设的主题、本质与道路[J].党政研究,2021(1):23-29.
[19]张志芳.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现实启迪[J].前进,2013(10):47-48.
[2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5.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2.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
[23]姜永斌.礼赞70年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技强国[EB/OL].(2019-09-04)[2021-02-20].https://guancha.gmw.cn/2019-09/04/content_33135793.htm.
[2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25]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47.
[26]胡锦涛.在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2-17(2).
[27]習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2).
[28]何银.联合国维和事务与中国维和话语权建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11):40-61+158.
[29]孙吉胜.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塑造与提升路径——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3):19-43+156.
[30]舒隽.发出时代强音:文化、价值观自信与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04.
[31]韩庆祥,张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驱动战略的实施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1(4):73-78.
[32]张维为.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3]赵长峰,吕军.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8(3):153-161.
[34]杜尚泽.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35]周继业.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J].人民论坛,2018(18):10-13.
[36]徐赛.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研究[D].北京:国际关系学院,2015:50.
[37]张维为.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33-134.
[38]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39]胡宗山.中国国际话语权刍议:现实挑战与能力提升[J].社会主义研究,2014(5):127-135.
The Hundred-Year Development Course ,Basic Experience and Promotion Pa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Bi Hongqiu,Sun Yinghao,Liu Changzhuang
(Weihai Ocean Vocational College,Weihai 264300,Shandong,China;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reviews the centuries of development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building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and proposes that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optimize the foreig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platform,pay attention to the conv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interests,strengthen the “four self-confidence”and other aspects to improve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development process;basic experience;improvement path
责任编辑:王廷国 孔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