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画线描的美学要素体现在笔法之美和韵律之美之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征,是世界绘画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画的线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以及文化特征的最好体现,使得中国画艺术总体上展现以淡雅、空灵的绘画风格,体现出中国画线描独特的形式美。
关键词:中国画;线描;形式美;发展脉络;笔法
众所周知,世界艺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中国的文化发展贯穿上下五千年,东方很多国家都吸收了中国文化,其绘画很多也都是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分支发展,所以东方绘画一般以中国画为代表。而中国画艺术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以线条造型,这与西方绘画追求明暗光影的表现手法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画的线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以及文化特征的最好体现,也正是因为线条,中国画艺术总体上以淡雅、空灵的绘画风格展现在世界面前,体现了中国画线描独特的形式美。
一、中国画线描的发展脉络
在原始社会时期,东方和西方都有岩画和壁画的遗迹留存,东西方的古人在创作这些岩画和壁画的手法上基本一致,都是以简单质朴的线条造型,再填以色彩进行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的绘画中线条的功能逐渐退化,而光影、明暗和色彩逐渐成为画家的艺术追求。相反,代表着东方绘画的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功能却不断得到强化,以线描造型的基本形式渐渐成为中国画基本的表现特征。从一开始简单用线条直观地表现对象,发展至今更加注重线条本身的艺术语言,线条被赋予了情感和寄托,以不同性质的线条表达物体的形态和构成,表现出对象不同的神态、气度、质感,并在其中融进了画家自己丰富的情感。线条不再只是客观的造型工具,而是画家的感情、修养、感觉、理解、艺术功力和造型能力的综合表现体,成为表达中国画家丰富情感的形式符号。
线条造型从最早简单质朴的原始岩画开始逐渐发展成熟,一部分渐渐符号化,形成象形文字,另一部分则继续深入形象化,渐渐发展成为早期的工笔画。经历秦朝、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工整、细腻、严谨和装饰意味为艺术特征的工笔线描发展成形,敷以色彩,成为早期的中国工笔画,目前现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以及汉朝的画像石、画像砖、彩陶等,都能看出其演变脉络。晋之前的中国画家已经善于用细线勾勒描绘形象,然而此时的线条笔法单一,以粗细一致的铁线描为主,完全为了描绘对象而运用。直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将线描的运用推到了一个高峰,他独创了高古游丝描,线条如春蚕吐丝一般匀称连绵、圆润流畅,均匀而有节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顾得其神,神妙无方”,顾恺之绘画追求自然流露,于优美而劲道的线条运动中,透出一种连绵不断的线性韵律,开始了线条在韵律、气势以及情感运用之上的探索。
唐朝时期,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国画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画中的线描技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画家层出不穷。现存的《历代帝王图》中,画家阎立本描绘了几个帝王的肖像画,以厚实刚挺的线条准确地表达了其个性特征。而《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传世作品中,画家周昉和张萱则用细腻有力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宫廷仕女雍容华贵、丰颐典丽的形象。极具代表性的还有“画圣”吴道子,以豪放而劲道的线描刻画对象,注重用笔的中锋圆转、遒劲顿挫,线条粗细变化多端,行笔自由放纵,传为美谈。他所绘人物的衣服迎风飘动,形象生动,别具一格,世称“吴家样”。他创立了兰叶描,线描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和顿挫感,独具魅力,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美学价值。张彦远赞曰:“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他还提升了线条的美学作用而忽略了色彩的运用,甚至只勾线而不敷色,形成了中国画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白描。
线描发展到宋朝,画家在人物画的创作中开始运用简略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涵。宋朝人物画代表画家梁楷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经验,尝试写意画线描的运用,创立了一种减笔画法,开创了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写意人物画。其代表作《泼墨仙人图》用笔奔放,线条简练,造型夸张,形象稚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画家李公麟则继承了顾恺之和吴道子的线描技法并进一步发展完善,他力求线描简洁明快,研究探索白描的表现手法,完善了这种艺术语言,以粗细、浓淡、虚实、刚柔、顿挫、轻重的线条为造型元素,不施色彩,从而追求明快、朴实、精到的画格,以含蓄刚劲、富有韵律感的线描惟妙惟肖地描绘形象,栩栩如生。从他的代表作《维摩诘图》《五马图》等可以看出他在白描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元朝时期文人画快速发展,追求线条的笔意和气韵,将画家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其线条的运用與追求更具个性化,造型生动有趣,线条流畅有力,墨色丰富,具有浓郁的文人趣味,可谓“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表现力更趋丰富、细腻、生动而深刻。
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使得文人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文人画讲究意趣相生,其线描运用逐渐吸收了书法艺术的笔法运用,增加了笔墨的表现技巧,把绘画意境与书法篆刻相结合,使中国画的线描逐渐吸收书法味和金石味。运用奇险的笔法,将枯笔、颤笔点染结合,充满笔墨意趣,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画审美情趣,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形式,追求飘逸自如的水墨风格,以抒发画家个人的情感为主。
二、中国画线描中的形式美
中国画线描绝不仅仅是一种描摹客观形象的轮廓、结构或纹理的机械的线条,也不是毫无意义的抽象的线条,它兼表形和达意于一体,并有着一种文化意味。中国画线条有一种节奏与形式的格调之美,运用线条的不同形态,配合千变万化的空间秩序和结构关系,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感要素。经过长期的演变,中国画线描大体上发展成工整精细的工笔线描、逸笔率意的写意线描以及工笔写意相结合的兼工带写线描三种形式。不论哪一种绘画形式,其基本的美学要素都展现在笔法之美和韵律之美之中。
(一)笔法之美
中国画线描的笔法之美一般都表现在笔力的追求上。笔力也就是绘画中的线条所体现出的一种力量感,也即笔触的力感。笔触的力感是毛笔含水含墨数量的多少、运笔力量的轻重、行笔速度的缓急、宣纸吸水性能的优劣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也是画家对情感和笔墨技巧的综合把握,是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创作中对绘画形象的感受以及对线描形式美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晶。 “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也就是说,笔力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才能恰当地表达对象,表现中国画的意趣美。笔力的重与轻是相对的,有重才有轻,反之亦然,“有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有不着力而得自然之味”,着力是阳刚之美,不着力是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如铁画银钩,坚挺方折,落笔雄健,气势磅礴,一如吴道子的线描风格。阴柔之美,如绵里藏针,婀娜多姿,形刚实柔,圆润挺秀,虽细若游丝,却柔劲连绵,一如顾恺之的线描风格。而刚柔相济乃为佳,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中国画线描所表现出来的笔法之美,在于阳刚中带阴柔,豪放中有婉约,遒劲中显柔媚,刚和秀、骨和韵的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画线描的形式美和艺术多样性。
(二)韵律之美
韵律本来是指诗歌的节奏和声律,中国画线描的韵律则是指用笔的节奏和墨色的变化,笔墨线条的虚实疏密与浓淡干湿,组成了节奏变化的和谐统一之美,形成了中国画线描的韵律之美。中国画线描讲究曲直婉转,流畅优美,有运动感。所谓“一波三折”,“笔笔转去”,“波则起伏,起伏则生动,折则变化,三折则反复变化”。转有方圆之别,方转则顿挫、圆转则遒劲,起伏流畅、转折顿挫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效果,形成了节奏和韵律。波和折的线条运动贯穿于中国画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正如中国诗词中的起、承、转、合,拥有独特的形式美。波和折的韵律关系,既符合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又符合统一和谐的形式美的规律,体现了中国画所承接的中国文化的哲学观。除了线条的变化,还有墨色的韵律之美。用笔的缓急、轻重、顿挫、提按等笔法在晕水渗化的宣纸上产生了干湿、浓淡、枯润等变化,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线条与笔墨相辅相成,其丰富多变的效果体现在线描之中,产生了综合的韵律之美,是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线条是表现物体的外形和结构的最概括的手法,是艺术表现最初级也是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是用最简练的绘画手法表现最丰富的绘画语言。中国画线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厚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遗产,正如“魏晋的清古拙朴,唐代的丰腴富态,宋代的严密有韵,元明的格调清逸,清代的雅秀蕴藉等,都能给我们以启示”。中国画的线条所展现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线描独有的艺术特征,是世界绘画中特有的一种形式美。
参考文献:
[1]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4]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5]柒万里.仕女白描画谱[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张晓春,硕士,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