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宁
摘 要:荔枝是国画常见题材,因红火喜庆、吉祥多利的寓意而为人们喜爱。荔枝题材绘画作品风格在千百年的演化中经历了由宫廷富丽画风到文人写意意趣的转变。荔枝绘画是荔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代荔枝题材绘画发展的梳理及对主要作品的分析,在其漫长的风格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荔枝画创作背景的变革及创作主体的变化,可以感知荔枝画背后社会文化内涵的叠加,助力荔枝文化的整合,有利于荔枝题材绘画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荔枝文化;中国画;荔枝画;风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水果题材国画创作的研究”(2020GJ19)研究成果。
荔枝是国画常见题材,因“荔”字谐音“利”字,有“大吉大利”之意,有着吉祥的寓意。传为宋徽宗的手卷《写生翎毛图》于2020年横空出世,首次以全图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画面描绘主体即是荔枝,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疫情阴影下略显沉闷的中国画坛阵阵涟漪,格外引人关注。
荔枝题材绘画是荔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荔枝成为绘画题材以来,产生了非常多非常优秀的中国画精品。不同时期的荔枝画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其风格的演变有着比较深刻的时代烙印。
一、夺神为要:富丽喜庆的宫廷风格荔枝画
因交通运输、途中保鲜等问题,在古代中原富庶之地,除宫廷皇室及少数达官贵人外,普通人难以一睹荔枝芳容,故早期荔枝题材绘画大多数出现于宫廷画家或画工之手。唐朝诗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命画工绘《荔枝图》,并作《荔枝图序》遥寄朝中亲友,是目前已知荔枝入画的最早记录,惜作品已佚。
宋代花鸟画大盛,形成院体风,在造型上要求形神并举,在设色上追求富丽堂皇,自然和谐,务以得神为要旨。
《宣和画谱》所记录宋人画迹中最早描绘荔枝的画家是赵昌,为《荔子霜橘图》。《宣和画谱》所录吴元瑜荔枝题材作品有十幅,可惜俱不知所踪。吴氏有这么多荔枝题材作品传世,或许得益于他的学生宋徽宗赵佶为他提供的新鲜荔枝。据《淳熙三山志》:“宣和间,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由以上进贡记录可推知,从福建通过水路把已经挂果的荔枝树移植在保和殿前,此为“鲜献”,因此,宣和年间宫廷画家是有条件进行荔枝写生与创作的,《写生翎毛图》所绘荔枝树生机勃勃,非对实物写生不足以如此生动。至于此图是否为宋徽宗真迹,存在争议,但不能否定此图的精妙。手卷以荔枝为题材,工笔与没骨手法兼备,富有弹性的枝条以没骨手法施之,挂荔枝约四十颗,大小疏密巧妙安排,色泽红中带紫,引人垂涎,卷末间插一株栀子花;叶子以相对轻松的线条勾勒,疏密向背合画面主次需要,设色翠绿鲜亮,没有“三矾九染”的谨严之功,却有轻松随意之态;工致笔法绘七禽一蝶穿插其间,青冠雀作为全幅画眼,昂首傲立,盘踞的枝梢已被压弯,鸟与蝶互相呼应又自然流转的视线,营造了热闹而又不失闲逸的画面气氛。此幅《写生翎毛图》有三种比较类似的临摹版本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其一为徽宗款《翠禽荔枝图》卷,题款“宣和二年夏日缉熙殿御笔”,其二为徽宗款《写生翎毛图》卷,其三传为钱选所作的《荔枝图》卷,笔墨神韵远逊原图。此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陈紫荔子绣香囊》《宋公红荔子绣香囊》构图与《写生翎毛图》右边局部有些接近,但用笔谨致,用色稍沉,院体工笔重彩画风,同样传为徽庙画迹,有别于《写生翎毛图》的没骨手法。
宋画中常见的荔枝画还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离支伯赵图》(“离支”即荔枝)及上海博物馆《荔枝图页》,作者俱已不可考。上海博物馆所藏《荔枝图页》笔法工致,极为写实,从左向右上方探出一枝荔枝梢,八颗沉甸甸的成熟荔枝压弯了枝干,果实由青转红,其中一颗撑破表皮,果肉饱满,果核外露,肉厚汁丰,引得蜜蜂围绕,凸显宋人写生意趣。现存最早署名清晰的荔枝图,是南宋赵大亨《荔院闲眠图》纨扇,画面庭院中两树荔枝颜色有别,一鲜红,一粉白,树下一亭,亭中一个高士倚在卧榻上,仲夏的凉适清旷之气息溢于画面,匠心独运。
有元一代,隐逸之风盛行,画家崇尚散淡放逸,似乎不喜富貴喜庆的荔枝题材,传世荔枝作品不多,上述钱选的《荔枝图》亦存疑,构图与宋徽宗《写生翎毛图》一致,设色则大相径庭,拖尾处有文征明题跋。
二、达意为先:闲思野逸的文人画风格荔枝画
到了明清时期,荔枝不再是难得的贡果,加之文人画大盛,遂逐渐成为文人画家们热衷的题材。明宣宗朱瞻基的《三鼠图卷》及清代蒋廷锡《鹦鹉荔枝图》用细腻的笔触延续着宫廷院体的血脉,而习惯了平淡天真、散逸荒寒的文人阶层,在面对鲜红的荔枝时,不再追求宋人的富贵喜感,多了一份放逸闲情,荔枝作品笔法都转向了体现文人笔墨意趣的写意画风,以传情达意为上。
诸如明沈周《荔枝苍鹅图》、陈道复的《薜荔图卷》及藏在广州博物馆的《荔枝图》,以及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明四家”之一文征明的《荔枝图》等等,皆有此“逸笔草草”的意味。文征明的《荔枝图》绢本设色,尺寸是296cm×119cm,实属鸿篇巨构,山野外,一株荔树从下而上,顶天立地,饱满非常;小写意的手法绘出,老干虬曲,粗枝大叶,硕果累累,笔墨简练,墨绿色的叶片和红色的荔枝果实相映成趣,设色清雅和谐,闲淡野逸之气息扑面而来。文征明另有《荔枝图》藏于济南市博物馆。除了前述《写生翎毛图》,2020年还有一幅《荔枝绶带图》由美籍华人对外展示公之于世。此图无名款,右上斜出一大一小两枝果实累累的枝干,大小果实三十颗,有成熟的红艳、半熟的鲜绿,两只绶带鸟栖立于大枝之上,造型舒展优美,尾部相交,相互顾盼;大枝干受重呈下垂之势,枝上有苔点,树叶繁复,有正反仰侧之姿,亦备老嫩残卷之态,整体色调沉郁,没有宋画的富贵明丽,偏于明代画风。清代恽寿平有两幅《荔枝绶带图》传世,构图与前图相近,设色偏明快,格调柔和谐调,典型恽氏没骨画风。任伯年、华嵒、罗聘、金农、溥儒、颜伯龙、范金镛、庄曜孚等名家均有荔枝图传世。
近代以来,随着交通、物流条件的改善,荔枝逐渐成为普通人家桌面常见果品,传世的荔枝题材作品也越来越多,吴昌硕与齐白石是当中的突出者,画了大量的荔枝画。两人俱以大写意手法挥毫泼墨,所绘丹荔粗服乱头,却有香甜可口之感,畅酣淋漓。吴氏一生所画荔枝图不少于20幅,齐白石则更多,后者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忆道:“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齐白石老人一生当中画了不少荔枝题材作品,《齐白石全集》收录有42幅,《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另收录有3幅,共45幅。作品题款多为“大吉大利”“平安多利”“太平吉利”“吉利万年”等,从中可以看出老人对荔枝似乎异常喜爱,通过荔枝寄托其美好意愿。红花墨叶是齐氏典型风格,红果墨叶的荔枝一扫传统文人画的荒寒散淡之气,生趣盎然,雅俗共赏。除了吴昌硕与白石老人外,荔枝也是娄师白作品中的重要题材。此外,陈之佛、潘天寿、陈大羽、李苦禅、唐云、王雪涛、陆抑非等大家都有不少荔枝作品传世。
三、得韵为上:明丽清新的岭南
“撞水撞粉”风格荔枝画
南宋后,文化艺术中心南移,旁及岭南,加之岭南是荔枝主产地,有超过2000年的种植历史,时至今日,荔枝已是岭南的一个符号,本土画家以荔枝入画是顺理成章的事。
据考证,目前所见最早的广东荔枝画是乾隆末年谢兰生的《群山六月》,清末居廉、居巢也有不少荔枝题材作品传世。“二居”结合传统没骨法独创“撞水撞粉”法,以岭南荔枝等蔬果花卉为对象,开拓近代岭南花鸟画新风,其法介于工写之间,与没骨法相比更具肌理感。相对而言,岭南“二居”一脉的荔枝画,没有宫廷作品的庙堂之气,没有文人画的独善其身之感,却有平淡天真、明丽清新之韵,充满生趣,没有太多画外的东西,这与“二居”十分推崇写生有关,以得自然之韵为上。居巢的《荔枝·蝉》,用撞水之法勾出枝干与叶茎,用没骨之法写荔枝,生动再现了悬挂在枝头上沉甸甸、红彤彤的成熟荔枝形象,别有一番韵味。此外,居巢的《荔熟鸣蝉》《红荔枝》及居廉的《荔枝香处一蝉鸣》《荔枝螳螂图》等作品无不渗透着宁静、雅致、闲适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使观赏者观其韵,会其味,得到心灵的自由与放松。“二居”再传弟子容漱石尤善画荔枝,并专门著有《荔枝香集》,其法不落俗套,用笔丰富,线条坚实,设色明丽,古朴中透出新意,清新中蘊含雅致,令人赏心悦目。高剑父、赵少昂、关山月、冯曼硕、欧豪年等名家对荔枝也是情有独钟,佳构层出不穷。
四、结语
如今,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荔枝栽培有很强的地域制约,但荔枝画作为荔枝文化的一部分,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审美诉求,如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幅画,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人,可以成就一座城。一个个文化符号积累起来,便汇集成“文化自信”的底气。
参考文献:
[1]岳仁,潘运告.宣和画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3]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4]齐白石.齐白石全集[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5]王明明.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