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林 袁宇 黄杰睿 杨荣鑫
(1.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石城水文站,江西石城 342700;2.江西省瑞金水文水资源监测大队,江西瑞金 342500)
赣江作为江西人的母亲河,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石城县位于赣江上游的源头区,与瑞金交界的武夷山脉南段是赣江的发源地,石寮洞和上洞河也是赣江的源头河;琴江是赣江的二级支流,是赣江源区石城县最大的河流,流经石城县城等地。琴江是石城县城区、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保护好源头、源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对本地区及整个赣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1]。
开展了“赣江源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实地调查,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赣江源头的“风景独好”——群山环绕、峰峦重叠;源头区内垂直海拔高度变化大,人类活动少、环境破坏小,动植物资源丰富;加上地方政府严格的监督与管理,赣江源头的水生态、水环境及原始森林体系得到了较好的维持与保护。今天,在这里进行座谈交流,目的是为赣江源水生态保护与治理献计献策。下面,我围绕“赣江源水生态保护与治理”这个主题,分别介绍赣江源的水文概况、水环境现状分析以及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提出几点措施建议。
赣江发源于武夷山脉石城县赣江源镇洋地村,位于石城县城南端,北接石城县横江镇横江村,西北龙岗乡,西南邻瑞金日东乡,东南连福建省长汀县。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西南倾斜。境内群山连绵,最高点为鸡公岽,海拔1389.9m,为全县最高峰,最低点为石城县赣江源镇瑞坑村的蛇岭下,海拔240m,总面积115.8km2,其中山地占86.4%,丘陵占13.6%,主要河流有南部的上洞河和三坑石河,东北北部的石阔河,西部的泮别溪等。土壤中60%为红壤和黄红壤土,25%为紫色土,15%为黄壤[2]。
上塅村位于赣江源镇洋地村南部,其东、南、西部分别与瑞金、长汀接壤,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总面积为16.42km2。境内山峰耸立,最高峰为高桥岽,海拔1247.2km2。主要河流有上洞河、石寮河和三坑河,境内土壤深厚、肥沃,森林植被极其丰富。
赣江源头自然保护区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上洞河、石寮河、石阔河、泮别河、张坑河、珠玑河、小姑河,总长度212km,平均河网密度为1.3km/km2,主要有石寮河流域和上洞河流域,两流域一南一北紧邻,均呈东西流向。其中石寮河流域面积4.235km2,河长4.355km,主河道比降89.5‰,流域形状系数0.38;上洞河流域面积4.166km2,河长3.504km,主要河道比降85.6‰,流域形状系数0.39[3]。
赣江二级支流琴江,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总河长1099km,流域面积1570.3km2,其中在石城县境内河长90.4km,在城区流域面积806km2;境内流域范围内有大小支流140条,其中集水面积20km2以上的支流25条,平均河网密度为0.69km/km2,平均比降1.62‰。
根据《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赣江源区—琴江流域在石城县境内共划四个功能区,分别为琴江石城保留区,琴江石城饮用水源区,琴江石城工业用水区和琴江石城—宁都保留区,各功能范围和水质目标如表1。
表1 赣江源区—琴江流域石城县水功能区划表
如表2,是赣江源—琴江流域2000—2018年水资源质量评价成果。根据《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标准,2000—2018年的19年间,水质达到优良标准(Ⅰ、Ⅱ级)的年份有9年,占47.4%;达到合格以上标准(Ⅲ级以上)的19年,占100%。
表2 赣江源—琴江流域2000—2018年水资源质量评价成果
水质在年内丰、枯水期的状况为:丰水期水质达到优良标准的年份有10年,占52.6%;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年份有19年,占100%;枯水期达优良标准的年份9年,占47.4%;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年份有19年,为100%。
影响赣江源水资源质量评价的污染物主要有挥发性酚、氨氮、有机物等,污染源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等。一是自然环境。由于自然条件引起的水污染,如特殊地质和自然条件使某些化学元素富集,经水流冲入水体而引起的水体污染,主要体现在我县的矿产、钽铌矿、萤石矿等的开采地区。二是工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大量农药、化肥使用以及工矿企业生产排污等引起的水体污染,是分布最为广泛、遍及全县,是最主要的面污染。三是城乡居民生活。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含化学成分的日用品,洗涤用品用量增加,而使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化学元素,排入水体后易造成的富营养化,从而引起水体污染[4]。
赣江源区—琴江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春夏之交冷暖气流交替于境内,多降锋面雨,夏秋之际受海洋气旋的影响,常降台风雨,年平均降水量1706mm左右,年产水量较为丰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绝大多数年份年径流量基本保持6亿m3以上。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受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区域分布不均匀影响,导致水资源量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年际、年内和地区的不均匀[5]。
从年际水资源量分配来看,形成典型的丰水年份、平水年份和枯水年份。如表3为赣江源—琴江流域2000—2018年径流量成果表,期间最大径流年份2016年,年径流量10.41亿m³;最小径流量是在2018年,年径流量为3.218亿m³。最大年径流量和最小年径流量之比为3.23,年际之间的变化出现明显的丰、平、枯水年份。
表3 赣江源-石寮河、上洞河2000—2018年径流量成果表
丰水年份为2001、2010、2016年,平水年份为2002、2005、2006、2007、2012、2015年,枯水年份2000、2003、2004、2008、2009、2011、2013、2014、2017、2018 年。多年平均枯水期(1~3月、10~12月)径流量为1.96亿m³,枯水期最小径流量1.014亿m³(2018年)。
从年内水资源量分配来看,因年内降雨主要分布在每年汛期(3~9月),降雨量占65%~75%,其中4~6月主汛期降水量较为集中,一般在700mm~900mm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45%~50%,在年内分为丰、枯水期,丰水期(4~9月)产水量一般占全年的70%,枯水期(1~3月、10~12月)产水量一般占全年的30%。由于水资源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在降水量少的时期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现象。
从地区水资源分配来看,赣江源—琴江流域天然水量充足,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7.6亿m³,上游石城县断面年均径流量为8.068亿m³。根据2000—2018年水量监测成果分析预算,琴江流域2019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7.6亿m³。
综上,赣江源区水资源分布规律是年际间存在丰、平、枯水年份交替,一般2~3年出现一次枯水年份;年内汛期与非汛期水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年内洪涝与干旱灾害常交替出现;赣江源头区水资源较中下游地区丰富。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加强河流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的是要做好河流源头区域水生态水环境的维护。要做好赣江源水生态保护和治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6]。
(1)理念先行,强化宣传教育引领。要做好赣江源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关键之举在于通过当地政府宣传部门的正面宣传教育,让社会各界人士都充分认识到这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引导他们更加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让更多社会成员自觉主动参与到赣江源区水水生态保护和监督中来,形成赣江源头水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浓厚社会氛围。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电视新闻以及传统纸媒等载体广泛宣传赣江源头水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有关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针对特定对象组织开展赣江源水生态保护与治理专题座谈宣讲会,让更多相关人员能够更加清晰认识到源头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大意义。
(2)分工合理,发挥有关部门合力。要做好赣江源水生态保护和治理,有必要在县级层面成立一个固定的指挥调度协调机构,统一指导各有关单位以及赣江源区所在乡镇开展行动,避免出现政出多门、政策多变,遇事推责、互相扯皮等现象。在此基础上,明确细化各成员单位职权责任,为做好赣江源区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凝聚合力。县水利局作为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重要牵头作用,如牵头协调当地水文部门做好水质监测工作、牵头协调环保部门做好水环境监测工作、牵头协调林业部门做好源区森林保护工作等;切实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如积极在赣江源区划定分区域保护范围、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在琴江流域上游主要交通地段或重要河段设立宣传标牌,加大对涉水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的执法检查力度,全面推进依法护水治水等。县“河长办”要督促县、乡、村三级河长加大巡河、护河力度,对重要河段要积极委派保洁员或管理员每天巡查、保洁,确保源区水体水环境卫生。县环境保护部门要严格落实河道环境保护各项政策,如监控河道排污、打击非法直排,保持赣江源水体水质良好状况。县林业、果业、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合理组织在赣江源区重点地段栽种植被、果树,有序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严厉打击当地居民的非法伐木盗木、大肆扩种果树、非法进行渔业生产等行为,努力改善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3)护水优先,保证赣江源头水体水质。赣江源区的水体水质优劣将直接影响赣江流域整体的水质状况,保护和治理赣江源头水生态环境,必须要把保住赣江源头“一江清水”放在各项措施的突出位置。在对赣江源区水资源开展实地调查、综合评估基础上,合理划分赣江源区水体保护区域和水功能区,如饮水水源保护区、景观娱乐用水区、排污控制区等,并按照各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分别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水环境监测评价机制。积极开展水资源论证、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查以及区域水文特征排查等系列活动,及时掌握源区水体变化,为保护源头水资源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4)优化管治,实现流域各地区双赢。加大人财物资源长期投入、实现源区管治常态化是做好赣江源头水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必要手段。一方面,作为赣江源头的石城县,应继续加大在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长期投入力度,在已成立赣江源镇等有关机构专门负责赣江源区相关工作外,本地政府每年再预算一笔资金、安排一支队伍、配备一套设备,专门长期用于赣江源区水环境动态变化的调查巡查、水体水质的监测评价以及水资源的保护监管等各环节各项工作,确保专款专用、专人专用、专物专用,实现赣江源区管治常态化。另一方面,赣江源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心在石城,甚至是在石城县的赣江源镇,然而受益对象却是琴江流域附近地区甚至赣江流域的所有地区。作为赣江源区的石城县虽已由国家级贫困县脱贫出列,但地方财政仍显不足。为此,要由上级水利部门牵头协调,依据河流中下游地区管水治水投入和受益对比情况,建立一套河流中下游地区在经济上“反哺”河流源头地区的常态化制度,确保让河流源头地区有充足资金投入到源头区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中,也能让河流中下游地区享受更多优质水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红利。
保护好赣江源水生态的建设,实施好以“青山绿水”为重点的水生态工程,强化水资源监测管理,以及对赣江源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等手段,打造赣江源综合治理,保障水生态安全;因地制宜治理,注重水生态保护,打造特色的水文化品牌,提升赣江源头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