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淮
摘要:2019年4月,教育部将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作为首批6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方向之一。同年6月,公布了首批319所建筑信息模型(BIM)试点院校。如何落地实施“1+X”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优化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职业院校应该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进行融合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有品质的的道路。
关键词: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才培养方案;BIM模块化;教学改革
1 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基本要求及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1.1 职业道德要求
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活动,融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职业技能与精神的融合。
1.2 基础知识要求
达到该要求,制图、识图方面可从传统的《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中获取,对照该标准要求融入课程。BIM基础知识在传统课程中未有涉猎,需新设一门BIM建模课程进行讲解,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后期BIM建模相融合,便于学生的理解。
1.3 BIM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要求
达到BIM建模要求,需学生掌握建模操作基础上,根据图纸内容对构件进行绘制与编辑,输出明细表、图纸、图形渲染、漫游动画等成果。《建筑安装工程识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等系列前置课程作为识图技能依托,同时新设一门BIM建模课程,讲解软件建模操作。
1.4 BIM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要求
达到BIM应用要求,需运用BIM软件实施过程管理:从场布、施工模拟、动态管理、计量计价等方面对项目全过程管理进行优化。在原有传统专业课中新增BIM技术,比如传统项目管理课程中引入广联达5D软件,将实际案例导入软件,综合分析项目整体的资源调配及技术方案,合理划分施工段,动态协调安排项目工况、资源及物料配置。
2 高等职业院校BIM职业技能培养策略
2.1 理论知识模块内核
理论知识模块主要服务于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及BIM技术人员入门,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BIM基础知识。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1)BIM的概念、特点、优势和价值;(2)BIM应用软件的分类及软件基础操作知识;(3)BIM相关标准及技术政策、建模精度等级;(4)BIM项目协同工作流程及方法。理论知识模块在认知层面上帮助学生对BIM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工程建设信息化的思维和兴趣,在思想上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信用、务实求真、团结协作的良好职业道德。
2.2 建模基础模块内核
建模基础模块是培养学生最基础的BIM职业技能,是对接工作岗位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BIM软件及各类插件的安装和操作BIM软件进行建筑模型的创建。该模块要求学生:(1)掌握BIM建筑膜工作环境设置,熟悉建模流程;(2)掌握建模规则、样板设置及专业构件参数设定的方法;(3)掌握模型各种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方法。建模基础模块在职业技能层面上促使学生熟练掌握BIM软件的操作,掌握各专业构件族的创建方法,熟悉建筑模型的创建方法和步骤,能够根据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施工图创建含有几何参数的三维建筑模型。
2.3 专业应用模块内核
专业应用模块是针对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结构工程、机电设备、工程管理四个不同专业需求选择相应的BIM应用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可以根据各专业BIM技术主要应用方面创建BIM项目案例,将这些案例设置为子模块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例如工程管理专业可以根据实际工程施工方案将施工组织的参数添加进模型中,形成BIM 5D(空间三维+成本+时间)模型,5D模型可以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行时间进度模拟、人材机投入模拟、施工场地布置模拟、动画漫游等。
2.4 课证融通模块内核
课证融通模块是“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的一项重要课程考核改革举措,就是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取代相关课程的期末笔试成绩。在完成理论知识、建模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三个模块的学习以后,学生可以参加BIM中级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课证融通模块不仅面向在校的学生,也面向需要考取BIM职业技能证书的社会人员。该模块需要建设培训资源库,包括培训教程、应试题库、BIM软件操作强化训练、辅导答疑等。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做好组织考生报名、考场安排、考试等工作。该模块的教学可以采取线上教学的形式,利用智慧职教、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设资源库和网络课程,方便学生和企业员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实现“泛在型”培养模式。
2.5 毕设实践模块内核
毕业设计模块是职业教育检验在校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引入BIM技术应用类课题的毕业设计,可以让毕业生对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全面提高学生跨专业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BIM类课题毕业设计包括模型建立、提取工程量清單、编制投标文件、施工场地布置、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模拟等,需要跨专业分工协作,一般由3~5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每个学生承担不同的设计任务,最后将各自承担的模块形成毕业论文,再以PPT的形式展示论文成果进行答辩。整个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可以采取每周例会的形式或在线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
3 搭建基于互联网的泛在教学平台
3.1 建设教学资源库,方便师生获取优质教学素材
优质、丰富的BIM课程教学资源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是实施泛在教学的基本保障。深度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库挖掘优质BIM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开发BIM课程教学资源,从而组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库,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将这些教学资源推送至各个BIM课程教学模块并与之深度融合。学生可以从各个教学模块快速、方便地获取学习材料,教师可以对教学资源库进行维护和更新。
3.2 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突破教学时空壁垒
传统的课堂培养模式要求学习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接受培训,而且学习只能依赖教师“填鸭式”传授,学习受到时空的限制,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泛在型”培养模式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建设虚拟教学课堂,打破时空壁垒,通过PPT、音视频、MOOC等多样化教学素材突破学习次数的限制,提高学习效果。
3.3 共享跨专业资源,实现多专业协同作业
在进行BIM模块化培养过程中,将同一个或若干个实际的BIM项目案例分阶段、分专业整合到各个课程模块内,同时也将这些教学资源和模型信息共享到教学资源库。让不同专业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应用需要在同一个BIM项目上开展建模、专业应用等作业,实现多专业协同作业。
3.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成效
互联网远程教育的前提就是学习者必须具有主动性。对于在校的大学生,多元化的教学素材、易完成的模块化课程内容、新颖的互联网培养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完成从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到网络课堂以学生為主体的变革。对于在职企业员工,目标清晰的教学模块、碎片化的授课视频、灵活的上课时间地点为他们提供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行条件,职业生涯的发展促使他们主动完成职业技能的学习。
4 结束语
在这个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泛在培养模式将成为常态。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了BIM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了教学组织与实施,不断加强BIM师资与实训条件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的BIM教学和实训需求,深化了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01-24
[2]吕延岗,罗鼎,霍平丽.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学生群体”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0(10):61-67.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高等职业院校BIM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研究。
SJGZY 202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