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丽
(平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龋齿为慢性口腔病,多发于儿童时期,临床表现为牙体硬组织发生色形质改变及解剖结构受到破坏。该疾病除会使患儿感到牙痛外,还易继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其他口腔疾患,进而可削弱患儿咀嚼功能,导致其身体发育受到影响[1]。此外,严重龋齿可致患儿颌骨发育畸形,进而会严重影响美观。故应注重儿童龋齿的预防保健。研究选取本城区856 例进行口腔检查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患龋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儿童龋齿防控提供指导依据。
对本城区856 例儿童的口腔检查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其中男童479 例,女童377 例;年龄3~8 岁,平均(5.61±1.96)岁。排除合并系统性疾患、除龋齿以外其他口腔疾患儿童,且儿童家长均无精神病。
根据患龋与否划分成患龋组、未患龋组,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两组儿童信息,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儿童口腔卫生行为(是否每日早晚刷牙、是否正确刷牙、是否使用含氟牙膏、餐后是否漱口、是否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饮食情况(是否限制甜食摄入、睡前是否进食等)。
应用SPSS20.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 “例(%)”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儿童患龋影响因素,当P<0.05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856例儿童中,患龋有325例,患龋率为37.97%。
性别与儿童患龋无统计学关系(P>0.05),而年龄与儿童患龋有统计学关系(P<0.05),且随着年龄增长,患龋率愈高,详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年龄情况比较例(%)
是否每日早晚刷牙、正确刷牙、使用含氟牙膏、餐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与儿童患龋有统计学关系(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口腔卫生行为比较例(%)
是否限制甜食摄入、睡前进食与儿童患龋有统计学关系(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饮食情况比较例(%)
以儿童是否患龋为因变量,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行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不限制甜食摄入、睡前进食是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每日早晚刷牙、正确刷牙、使用含氟牙膏、餐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则是保护因素,详见表4。
表4 儿童患龋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儿童龋齿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以链球菌、乳酸杆菌为主的致病菌,其和食物残渣及唾液中的黏蛋白混合后可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于牙齿表面与窝沟内黏附,可致大量细菌滋生并产酸,造成牙齿釉质表面溶解,从而形成龋齿[2]。外在因素包括牙齿解剖形态、饮食方式、口腔卫生习惯等。本研究对本城区856 例儿童的口腔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患龋率为37.97%。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不限制甜食摄入、睡前进食是儿童患龋的影响因素,每日早晚刷牙、正确刷牙、使用含氟牙膏、餐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则属于保护因素。摄入过多甜食可导致龋齿发生是因为甜食中含糖量较高,当其进入口腔后可加快牙菌斑形成,并可被牙菌斑内细菌发酵产生酸,进而会对牙体造成腐蚀[3]。而睡前进食是致龋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睡前进食,在进入睡眠状态后,唾液对牙齿的清洗作用大大减弱,更易导致食物残渣滞留在牙齿上,长期如此则易发生龋齿[4]。而儿童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预防龋齿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每日早晚刷牙、正确刷牙及餐后漱口可去除遗留在牙缝内的食物残渣,使口腔保持清洁。而含氟牙膏的使用则可提高牙齿抗酸性,且能对损坏的牙釉质起到一定修复作用,从而可预防龋齿发生[5]。此外,定期做口腔检查可及时了解口腔健康状况,并能就存在的牙齿健康隐患做及时处理,从而有利于规避龋齿的发生[6]。
针对儿童龋齿的原因及其危害,本研究提出如下措施:(1)对儿童家长加大口腔卫生保健教育力度,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口腔卫生,自觉督导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2)家长需帮助儿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如使其尽量减少高糖类食物的摄入,勿在睡前进食,且在保持营养均衡的同时,多摄入富含钙类、纤维的食物,以提高牙齿抗龋能力[7-8];(3)定期带儿童去医疗机构做口腔检查,对急性牙龈炎等口腔疾患进行积极治疗,发现并及时修补龋齿,及时矫正错颌畸形及牙列不齐[9]。
综上所述,本城区儿童患龋率相对较高,不限制甜食摄入、睡前进食为其主要原因,而通过督导儿童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饮食习惯则有利于预防龋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