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访中国城市更新系统理论拓疆者于今

2021-08-01 09:43宋浩
祖国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智库理论

文/宋浩

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和过度房地产化的粗放型城市建设模式开始变得积重难返,而追求系统保护与绿色发展理念并存的城市更新行动开始被各大城市主政者所推崇。2020 年10 月26 日至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进一步明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指明了方向。

城市更新理论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已久,但真正进入中国还是在上世纪80 年代,随着吴良镛等一批学者先后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等理念,学界陆续开始对城市更新理论进行关注。由于城市更新事关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而学者研究多有偏重,缺乏对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总有“管中窥豹”之感,鲜有“集大成者”,更谈不上太多系统成果的出现。

在这批研究学者中,年轻学者于今却“意外”成为了那个“集大成者”,他凭借着自己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对国内外城市发展历史的研究、对经济领域和国情社情的深刻把握,提出了城市更新系统理论,并“十年磨一剑”,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成果“城市更新”。于今的系统城市更新观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城市更新理论奠定了发展基础,也为中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采访于今前,笔者就被一家知名刊物专访他时他的一串长长的“头衔”“惊”住了:33 岁担任“十五”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37 岁担任“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多项国家重大选题主持人……

在中国政经学术圈,于今有着“少侠”的美誉。军旅出身的他性格直爽,遇事快意恩仇从不拐弯抹角,做起学术来又刻苦钻研一追到底,颇有法家鼻祖墨子的风范。他意志坚定、眼光如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十分透彻。

仔细一聊才知道,他所在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曾主持多项国家重点项目课题,以及部委、各省市政府咨询项目,完成五千万字以上的系统性科研成果和智库报告——“五个统筹”、“战略思维”、“学习型政党”、“两型社会”、“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国家哲学”、“国家文化安全”、“社团党建”、“应急管理”、“中国特色智库”、“城市更新”、“智库产业”等一大批有前瞻性、思想性、有分量的科研课题,有的写入了中央意见或国家有关发展纲要,有的课题成果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有的成果获部级奖,有的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的推动了有关改革政策出台,还有的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贡献了智慧。

这些成果理论上刚刚破题,实践上刚刚探索。近些年来持续开展应急管理研究,深度参与国家应急体系若干重大问题专项课题评审,积极为疫情防控展开智库研判,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上百份建言献策专报,对助推党和国家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70 后的学者,竟然有这么多的成果,并且在所涉及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多数都是开创性的,着实令人佩服。

“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于今一直把钱伟长这句话当成他的座右铭。

纵观于今的研究领域,他曾以年轻学者少有的战略胆识、果敢决定,游弋于多个领域多个学科,从五个统筹到科学发展观,从国家战略到国家哲学,从特色智库到智库产业,从区域协调到城市更新,从社会治理到国家治理,从民俗文化到民族文物,在他“宏观战略”与“哲学思想”的统领下,成为一幕和谐宏大的交响乐。

作为中国城市更新系统理论的倡导者、推动者、卓越开拓者和重要代表者,其花费十年完成的“城市更新”课题,对中国城市更新理论进行了首次系统探索和理论建构,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理论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

中国城市更新系统理论的拓疆者

其实,“城市更新”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二战后,许多西方国家在遭到毁灭性破坏后,为了复兴城市经济、缓和阶级与种族之间的矛盾、改善城市不良环境,就展开过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1958 年8 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究会,对城市更新概念进行了较权威的界定。此后,城市更新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工程学科得以建立起来。

在中国,关于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有影响的成果极少,系统理论建构还未完成。在实践层面,还处于边学边做阶段。在新中国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1949—1978年),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的旧城改造模式,内容主要集中于旧城居住区和环境恶劣地区的改造和修复,陈占祥将其称为城市的“新陈代谢”。从1980 年初开始,中国城市开始飞速发展,许多城市问题也开始突显,历史街区的特色与地方文化在城市改造中快速消失,城市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为此,吴良镛从城市“保护与发展”角度,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这一概念重点关注的是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而对与其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则涉及较少。

早在2001年,于今就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城市更新领域,他从国外一线城市的发展经验和国内一线城市开始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中看到,高速推进的中国城市化,需要认真构建城市更新体系,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于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中国智库发展报告》总编辑、出版人,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兼客讲教授、博导。在政治理论、国家哲学、智库产业、城市更新等领域生产一批原创性成果。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多部专著与研究型报告。

2011 年,在历经近十年的思考和深入研究后,于今在结合其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成果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专著《城市更新:城市发展新里程》,让中国学术界对城市更新的研究,第一次以系统理论的面貌出现。正如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在该书的序中所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机制上也对城市更新展开了创新研究;作者通过对中外城市更新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和借鉴,深入探讨了中国城市更新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对于该书的出版,国务院原参事任玉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丰富了我国城市研究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众多城市案例,“从城市管理、房地产开发、城市经营、社会学等视角出发,系统研究了城市更新的途径和模式,是一本具有开拓性和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

通过该成果的出版,于今成为了国内首次提出“城市更新是一门系统理论”的新锐学者。他认为,城市更新是一门大学问,是一个大系统,不能采取低水平、修修补补“拉链式”的建设模式,要高起点,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改造之路。针对学界普遍将“城市更新”理解为“物质性改造和物质磨损的补偿”这一流行观点,于今突破性地提出现代城市更新的动因不在于有形磨损,而在于无形磨损,并对城市更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

在于今看来,“城市更新是一门系统理论科学,要从构建城市生态平衡的角度去研究城市更新,并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在历经几十年的“造城”运动之后,中国社会对城市更新逐渐有了认识,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个别政府领导喜欢不切实际地建设形象工程,重房地产开发而轻视产业保护,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力度不够,规划设计理念落后容易走极端等等,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很多隐患。”为此,于今忧心忡忡。

于今指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的一个复杂过程。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二是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环境的延续与更新。

学术研究路上的“苦行僧”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术研究,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于一门理论的首倡者来讲,其所面临的困难,更是空前未有。

“其它的不说,光是《城市更新:城市发展新里程》研究就花费了近十年的功夫。”说起做学术的辛苦,于今就拿“城市更新”课题立项到完成过程给笔者讲起了往事:2001~2006 年前期主要是资料整理、政策研读和广泛调研阶段;2006 年底完成初期研究成果;之后,多次组织课题组进行专家咨询论证;2008 年结题,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成果;2009 年送出版社审稿前后又等了一年多;2011年4月才得以出版。

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申请专项课题经费支持,于今只能自己往里垫钱。在这期间,一家美国企业向他和他所在的研究院抛来了橄榄枝,愿意投资2000万美金与其合作。虽然缺钱,但于今的政治敏锐性让他明白对方的意图,他婉言拒绝了对方。《城市更新:城市发展新里程》出版后,他用版税稿费购书,免费邮寄赠给全国地级以上市的领导干部阅读。“朋友们都不理解我,都说我傻,但只要能让城市更新的理念帮助中国城市更好发展,我宁愿再‘傻’一点。”于今说。

很多人都很惊奇于今能够主持如此众多的国家项目,但并不知道这其中背后的故事。“类似五个统筹、城市更新、国家哲学、中国特色智库、智库产业这些课题国家没有给一分钱,也没有向国家申请立项,是发现问题后马上自掏腰包立题研究,结题后呈报中央,发现其前瞻性重要性,才列入国家重大项目。即使这样,有的也没有补给课题费。五个统筹是课题做完后,认为做得好,才继续申报科学发展观纵向课题。”于今的话道出了他成功的秘密。他既要搞研究,又要带队伍,各地调研,还要作为管理者想办法自筹资金解决研究院发展,因为没有更多时间,他回绝了许多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高校机构的访学邀请。国内某上市公司负责人五次登门拜访,说只要先把研究成果给他们,愿意给于今高薪和股份合作,被于今谢绝。有一中央部委领导看他辛苦,欣赏他的能力,想把他调过去专门为他成立研究部门,他也执意谢绝邀请。一个真正心怀大志的学者,是不会拿经济效益去衡量学术的。于今的成功,就是这种忘我的付出换来的。

于今告诉笔者,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国务院相关部门邀请他就城市更新进行了座谈,并听取了他的意见和建议。看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后,更加坚定了于今未来对中国城市更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信心。为此,他和他的团队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海南等地开设城市更新行动研究院,推动城市更新与政府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你见过苦行僧吗?他们衣衫褴褛却意志坚定,再远的路凭一双脚都能到达。”在于今的眼里,他的志向就是做一名国家和人民需要的“苦行僧”,立志高远,忠于信仰,经邦济国,一心为民。

推动城市发展从“量变”走向“质变”

于今在城市更新研究中发现,当前中国城市更新主要面对的问题是过分关注城市空间、人口、经济规模等外在数据“量变”,而缺少对城市系统内部为适应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变化更新的内在需求。如此一来,导致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自我调控更新能力不足、新旧衔接不紧密、更新周期缩短、更新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一线城市调研中,于今发现诸如北上广等前沿地区,主政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开始寻求城市内在的“质变”,并陆续建立了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些机制。“这些城市在空间得到一定扩展后,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自然和社会)、提升城市环境、强调城市文化等手段,来逐步实现城市的质变和增强综合竞争力。”

旧城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主战场。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战略的实施推进旧城改造特别是部分走向衰落地区的振兴问题,是城市更新理论关注的重点。于今指出,中国的旧城改造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只是注重对商业利益的单纯追逐,虽然城市面貌变新了,但老城区随之而来的基础设施缺位的问题却更加突出,这给社会管理增添了难度。“从深层次上讲,如果城市更新没有系统思想的指导,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更新的内在需求,是不彻底的。”

按照于今“城市更新系统理论”的构想,城市更新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传承、社区人文结构、生态环境改善等要素,并结合社会承载能力进行顶层设计。于今指出:“城市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考虑局部问题,都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制定出符合现实发展的战略设计。”

“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路子走得快了,问题肯定存在,而未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发展内涵,就要充分发挥城市更新体系设计的作用。”按照于今的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战场将是城市更新,“提前设计好了,到时候就少走弯路。”

中国城市更新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各地层出不穷的形象工程、千篇一律的古板设计和简单套用、不顾历史和现实情况的盲目突进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于今看来,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城市更新管理体制还未理顺,机构仍不健全,再就是决策权力过于集中。“说到底,还是未能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城市更新机制,这也是我致力于此方面研究的原因。”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他的理论成果也被越来越多的官员和学者重视和认可。

于今给笔者讲起了当年的一件事:时任广东省佛山市市委书记的某同志在担任市委书记后不久,就让市委政研室采购多套于今著的《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送给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发达地区城市的领导,总是能第一时间嗅到机会,对于前沿理论,也总是践行着。”于今欣喜地看到,如今的城市主政者,越来越多的开始将目光投向城市更新领域。

如何才能让城市更新理论更具科学性?于今认为,中国城市更新“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更新的评估制度和专业测评指标体系,对城市的每一项更新,均应发挥智囊机构和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经过严格规范的论证评估,通过专业的社会系统分析、工程功能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法律分析,建立健全决策反馈机制和决策后评估机制,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决策链,使城市更新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城市更新不仅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也需要建立问责机制,才能避免城市更新决策对城市造成的不当伤害。”于今指出,城市更新的管理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政府应当对其做出的行政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城市行政主体必须依法履行其法定义务和承担由其行政不当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城市更新要从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两个方面推进问责制。

“如果每一个城市的主要领导对城市更新理论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因地制宜地设计出每个城市的更新体系,城市发展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于今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依旧存在不小的惯性,而且由于我国区域辽阔,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很大,经济发展、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城市更新行动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

鉴于于今在城市更新等研究领域的杰出表现及其所在的研究院科研智库并举发展模式,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给予高度评价:“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在于今教授的带领下,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并广泛组织社会研究力量,突破一大批研究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智库研究机构。发改院的崛起和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方式,对我国软科学研究领域的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前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节点,需要我们做工作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己争光、更为全局添彩,把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才算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之大者”。于今正是这样的人。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智库理论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坚持理论创新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TOD/城市更新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