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就业视角的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就业现状研究
——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

2021-07-31 11:45林宛瑾罗仕红
西部皮革 2021年13期
关键词:就业率服装设计毕业生

林宛瑾,罗仕红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2021 年6 月3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作出重要批示,“今年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任务艰巨繁重”,会议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提升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性,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1]。

根据地区的不同去研究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现状,出现的不同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艺术类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以艺术类专业中的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问题进行探索。

1 地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现状

近年来部分高校取消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招生,据人民日报的数据显示,2021 年高校撤销较多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撤销高校数量达到了10 个。高校撤销专业,其实是因为该专业在高校中报考的人数较少,而且也并不是各高校所推广的主要专业,人才的输出率较低,就业质量也不甚理想,所以才会被撤销。招生规模的缩减,意味着高校服装设计的毕业状况呈现出前途未卜的势头。可以看出现阶段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学生的就业成为了比较严肃的问题。

以湖南省某师范类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为例,由于该校位于新一线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4%以上。表1、表2 为近几年的初次就业率表以及对口就业率表。

表1 某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

表2 某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

如上表所示,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普遍较高,但从事对口工作的比率却不高。在就业率较好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就业质量比较差,主要供职于各种销售、人力、策划等不相关的职位或艺术类的辅导机构,使得学生无法发挥在校所学的各项技能。

中西部地方高校受限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高校教育尤其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设定,都比较缺乏与社会、企业、市场接轨的意识,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情况依然存在[2]。

此外,在艺术类专业中也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在校的艺术生,是在高中阶段因文化课成绩较低等其他方面的原因,选择通过临时的美术集训去参加美术类的特长考试,来获得步入大学的机会。类似这种不是由兴趣使然或者是艺术成就一般的学生,在毕业时面对同行业的巨大竞争,会选择其他相对而言没有太高技术要求的岗位,如公职教师、K12 教育机构、销售行业等。这样一来,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两极分化明显。

2 造成地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的原因

2.1 高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对接性差

在学生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角色有三个: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在此之中,学校与企业分别扮演了两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输送人才的角色由学校扮演,而企业就扮演人才的需求方。与此相反,本该扮演重要的“人才”角色的学生,在整个求职过程中,与人才需求方的企业交流甚少,导致学生和企业之间的需求不能相互匹配,导致双方的对接性差,也使得学生难以寻求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得就业质量难以提高,同时也使企业难以寻求到合适的人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初步进入企业,会忽略产品策划的问题,不能考虑到服装制作成品与市场竞争层面的问题,同时,也对产品的市场竞争、价格分配没有明确的认识。企业需要的是在最优设计、制作的前提下的利益最大化,而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受到相关方面的知识的教学,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传统教育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会导致学生与企业的对接较差,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2.2 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就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不足

在当前服装设计行业中,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非常高。随着个性化思潮的影响,大众对于服装的个性化需求逐渐提升,在此背景下,服装设计行业也更加注重创新,然而当前我国部分院校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手段,其教学内容通常局限在基础知识层面中。这一问题将给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3]。

服装产业高速率的更新换代,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就业市场压力巨大。再加上服装行业对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很少有哪位设计师或者服装企业能一直处于时尚前沿。对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求职期间,并没有明确教学的创新就业指导方向,向学生输入行业就业资讯,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安排没有一个良好的前景规划[4]。

2.3 服装行业需求与学生能力匹配程度不够

服装产业需要应用型复合人才,而本应该成为人才主要供给的高等院校,却并不能有效输出该类型的人才,由于在校期间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能够达到社会的要求的服装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少之又少,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未能拥有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竞争力的能力。

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设计行业,所以服装设计企业对于人才创新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该行业的淘汰率较高,部分不具备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往往会被迫转向,或从事裁剪、销售等辅助的工作。

2.4 地域性与经济水平对创业就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一线城市及沿海城市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拥有更多的发展优势,例如南通、虎门、东莞等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多、产业链齐全、面辅料市场成熟、服装生产加工技术成熟、进出口贸易频繁、信息传递迅速,企业快速反应机制得以很好的实施[5]。

与此同时,位于中西部的大部分地方企业所需求的是根据市场风潮而进一步进行设计,其对设计师的原创能力要求并不高,因此,大部分的服装专业毕业生都将更为发达的沿海及江浙地区作为主要的就业地区。

3 针对目前创业就业现状的解决方案

3.1 拓宽企业与学生的交流渠道

高校应将教学课程与企业和市场结合起来。高校应该根据企业与市场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专业教学。比如,长沙某服装生产企业预计生产一系列雨衣,对于服装的应用市场、款式特征有明确的需求,但是企业内没有合适的专职服装设计师,此时,企业就可以通过与湖南师范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合作,与高校教师对接,将该设计任务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将该设计任务作为学生的结课作业,完成后交由教师与企业一同筛选出适合的作品,学生的设计如果得到企业的青睐,教师可以给学生课业一个优秀的成绩,企业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设计补给,这样也会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2 加强高品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在高校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而言,教师带来的导向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所擅长的设计方向与类型注定也会对学生带来相应的影响,因此,在校期间,教师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有足够的重视,有意地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适当引进企业的高技术人才作为高校教学课程中的校外指导教师,高校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半学期左右的企业实习,使教师教学内容与企业不脱轨的同时也增加学生的实战能力,也增加企业与高校的互融性。

3.3 科学设置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基础目标”,围绕“就业需求”建立高校教学模式,并完成高校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转变,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能够合理展开,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先进人才[6]。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核心,这就要求学生既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实战技术。对于企业而言,当毕业生入职后,企业需要其既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服装,同时可以做到和版师无障碍沟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高校的重点培养方向就是两手抓。一手抓设计,一手抓实践,双管齐下,科学、有效地设置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4 增加地方高校的专业竞争能力

对于拥有发展优势的一线城市及沿海城市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而言,应该抓住机遇,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就业能力,该地区的服装行业发展空间更大,企业人才的需求量更大,高校可密切关联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对于相对没有地理优势的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而言,地方特色是增加地方高校的专业竞争能力的关键。部分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处于该省份的核心经济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服装企业生产却将代产、加工作为主要经营模式,对原创设计的重要性没有充足的认识。因此,高校可以增加与企业的联系,对口输入高水平的设计人才,如果输入的人才的到来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那么企业就会认识到原创设计能力的重要性。此外,地方高校之间还可以建立相关的面料共享市场、服装展示平台等,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便捷的专业学习方法。

4 结语

总之,为了更准确地解决不同地区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问题,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发展,必须深入分析目前其就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逐步解决。

猜你喜欢
就业率服装设计毕业生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