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烙画的民族性探析

2021-07-31 11:04卢合语
大众文艺 2021年13期
关键词:烙画南阳艺人

卢合语

(河南省南阳市烙画厂,河南南阳 473000)

一、真假起源说

1.传说

关于南阳烙画的起源版本众多,最主流的两个版本为:“李烙画智救刘秀”与“赵星三烟钎作画”。首先“李烙画智救刘秀”的故事从民间艺人救皇帝谈起,表达了南阳烙画历史的悠久与皇家艺术的正统身份。传说终归传说,从南阳地区考古来说,至今未曾从历代文物中找到实物来验证此传说的正确性。这也可能与木制品经不起土壤腐蚀有关系,日后若有新的证物出现,再盖棺定论不迟。鸦片中国人民带来了沉痛的记忆,赵星三作为鸦片成瘾者具备烙画产生的先决条件—火与针。今天在南阳市烙画厂的陈列柜中,仍有鸦片灯与烟钎作为史料呈现(图1)。相较而言,赵星三的鸦片起源说更为科学。

图1 鸦片灯与烟钎

2.愿景

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分明,工艺类型上分为贵族、地主、市民三个层面,烙画作为市民阶层的工艺自然位居其末,烙画艺人的处境不容乐观。封建社会,尽管器物工艺高度发达,但却鲜有工艺人将姓名流传于世。李烙画的故事虽然丰满生动,但真实性极低,传说背后则蕴含着市民阶层对烙画工艺地位的臆想,他们强烈渴望从正统的意识形态中为烙画工艺“正名”。相反,赵星三的故事则显得真实而苦涩。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摧残,鸦片作为打开中国贸易市场的敲门砖,给社会带来了沉痛的苦难。国家在反抗民族侵略的战争中屡败屡战,民族自尊心逐渐消失殆尽。此时地主阶级从鸦片的余烬中苦中作乐,用烟钎在木板上烫、刻、刺、印,残存的民族艺术情感便在烙痕之中苟延残喘。烙画中蕴含着南阳人对于民族文化最后的期许。当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身不由己时,能做的唯有保持乐观的精神态度,用信念艰难地维系着对文化的热爱。

二、工艺兴邦

1.国货自强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侵略加剧,河南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剧变。甲午战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不仅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也加紧了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对于河南而言,即修筑铁路、劫夺矿产、商品倾销与原料掠夺,这些均加剧了社会经济的变化。19世纪中叶以后,河南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而趋向解体。由于外国资本主义机制商品的倾销,河南手工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加之清末河南地区自然灾害的频繁,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1920年代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振兴实业迫在眉睫。在宛城,由于资本主义的原料掠夺和国际商品市场的推动,河南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商品流通的顺畅使经济贸易从清末的颓废中转向复苏。南阳的烙画艺人们,通过手工艺商品的制作与销售,带动就业扩大内需。据《南阳烙画厂志》记载“20年代南阳城内有店铺七、八十家,从业人员数百人。所制产品沿街设摊或赶集串会销售。烙画筷子曾畅销陕西、山东、甘肃、四川、湖南、湖北诸省。20年代后南阳城内烙画筷子店铺众多,像方金湘、刘付祥、杨文德、方玉堂、钱万顺、杨伯魁等人经营的店铺,都较有名气。其中以方玉堂经营的筷子铺‘福衣恒’为最。店址设在长春街路东,有门店两间半。该铺在湖北设分庄、西安设代销点。”以行会为代表的聚落型商业模式有效的振兴当时的经济,为萧条的时局带来了一丝安慰。

2.团结合作

新中国成立前南阳灾荒、兵祸、匪患迭起。先为“民国”十八年、二十四年大旱成灾,军阀混战,继而日寇攻陷惨遭蹂躏,战后又成为国民党第十三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王凌云为抵抗解放大军,对宛城及周围乡村抓丁派款,摧残至极,南阳百业萧条。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以手工艺带动贸易成了振兴经济的一项主要方针。

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曾在关于《建立工艺美术学院的批示》中,赞同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民间艺人的办法,并表示要加快速度,并且设立机构、开办学院、招集会议。南阳烙画艺人顺应时局,团结协作通过振兴手工业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1954年4月以吴太和为首的九个市民,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该行业的第一个互助组织—木质章盒互助组,初期经济拮据,未久经济稍有发展,劈屋15间,人员逐渐增加到28人之多。1956年12月,木质章盒互助组合并制蓖、制梳、制称三个互助组,成立了木质生产合作社。当时产品由烙画为主,兼做章盒、尺子、篦子、木梳、修称、保险刀盒等,积累资金收益极为可观。木质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充分地发挥了合作经济的优越性,有力地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极大地提升了烙画生产的劳动效率,而且通过手工艺的生产,也提升了社员的生活质量。

3.建厂筑梦

毛主席曾在在《关于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文章中提道,国家要尽快地帮助合作社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当手工艺合作社的寿命越短,社会主义的建立就会越快。科技的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先决条件,经济效益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所保障。1958年经上级批准,南阳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改名为南阳市烙画厂,批准为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南阳市工业区。新厂的成立,为烙画的批量化生产提供了物质保证。同年7月南阳烙画厂试制成功电烙笔,该工具的改革不但减轻的烙画艺人的劳动强度,改革烙画艺人的工作环境,也为烙板、烙绢等新工艺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同年筷子平头、刮筷、撕料、锉筷等工序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机械化。烙画产品由原来的筷子、尺子、打子把等,增加到了大中座屏、中小吊屏……印台、茶叶盒、烟盒等20余品种,仅畅销南洋的烙画筷子就达76100把。

自南阳烙画厂成立以来,烙画艺人继承与完善前辈艺人的工艺技巧,并且不断地改进技术与工具,长期努力探索可以展现民族优良基因的艺术呈现。在艺术原则上坚持:“文化艺术为社会、人民服务的总方针”。在创作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创作生产了诸多经得起市场与时间考验的艺术佳品。如为建国十周年献礼作品《黄河在前进》,是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项目—黄河三门峡水库为题材创作,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建厂至今,南阳烙画培养了三代优秀传承人:第一代,由王世英、吴太和、方玉堂、魏仁瑞、闫青增等为代表,以传统的工具创作的艺人;第二代,由牛金星、李凡芝、田子秀、方金绪、李克明、魏荣磊、潘明武、陈淑玉等为代表,以电烙笔创作的艺人;第三代,由李哲、卢合语、王白伟等为代表,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艺人。在三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南阳烙画在创作方式、题材、价值观念上都有较大的飞跃。

三、漫步当下

1.家国情怀

高尔基曾说:“一个人若单靠自己,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民众的伟大思想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地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事实的确如此,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烙画艺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近年来南阳烙画作品在题材上,紧扣时政,绘制了一大批反映党、国家与人民光辉事迹的优秀作品。比如,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星火燎原》《伟大转折》《东方白乾坤赤》反映了建党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作品《不忘初心》《延安颂》《薪火相传》则分别展现了红船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作品《挺进大别山》《彭雪枫》,反映了革命征程中的艰难困苦。又如,面对新冠疫情,作品《生命的阳光》《心花壮行盼凯旋》《使命担当》《众志成城》《守护天使》《黎明在即致敬英雄》《加油必胜》,旨在向全民加油鼓劲。再如,作品《与爱同行》《梦圆金秋》《丰年》,则是以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为创作题材,展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文化传承

时至今日,南阳烙画经过了长期的积淀与更新换代,现在正以崭新的面貌行走在新时代。今天南阳烙画已经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人才引进中招贤纳士。为了让民艺的精神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南阳市烙画厂与南阳师范学院共建校企合作项目,传承人亲赴课堂向青少年传递工艺技法,并通过举办技能大赛的形式,打破了技术与艺术的壁垒。少儿兴趣体验班的建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也可以广泛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这为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图2)。

图2

四、结语

南阳烙画的民族性表现深刻地植根于时代的洪流中,它产生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复苏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复兴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南阳烙画的兴衰始终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南阳烙画的民族性体现在旧时代的文化觉醒、新时代的实业救国与当下的继承创新。时间永远不会放慢脚步,如今的我们只有在烙画的创作中永远保持高度的民族责任感,烙画工艺的效用才能真正地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

注释:

①雷庭华.论清末河南新政与河南社会经济[D].郑州大学,2009.

②南阳市烙画厂厂志:1987:15.

③南阳市烙画厂厂志:1987:17.

④听得见时代的脉搏和声音—南阳烙画烙下新时代的影像.https://mp.weixin.qq.com/s/J09_TDxTMDqAOnF3B25ehw.

猜你喜欢
烙画南阳艺人
美术作品欣赏
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
火笔生花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烙画的流变与创新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花灯艺人
猴子杀鸡
当代民间烙画发展之路